4.13 植树的牧羊人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文章的末尾写得最美,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母亲离开了我们,“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看菊花既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遗愿的达成,还是“我”新生活的开始。“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无尽的嘱托,也是“我”明白的“我”生命的真谛,“我”要照顾好妹妹,和妹妹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更加精彩。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B.老舍《济南的冬天》中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C.《猫》写了“我”们一家养猫的故事,其中详写第二只猫。因为第二只猫有趣、活泼,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并且能够抓老鼠。它的亡失让我们伤心了很久。这只猫集中表达文章热爱动物的主题。
D.《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的方法——爱让生活充满阳光。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例如:惠顾,高见是敬辞类;见教,拙作是谦辞类。
B.《秋天的怀念》《狼》《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蒲松龄,安徒生,郭沫若。
C.《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实写了牧羊人的故事。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3.下面对“牧羊人”的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热心助人、乐观向上的人。
B.“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划线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特点。
C.“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从“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枯树(kū) 慷慨无私(kǎi)
B.流淌(tǎng) 应征(yīng)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鲜嫩(nèn) 缝隙(xī) 湿润(rùn) 沉默寡言(g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毫无遮拦(zhē)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6.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B.《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C.《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抒情为主,兼叙述和说理,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D.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从而让我们有了更多感悟。
7.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既有作者直接抒发对济南深厚强烈的赞美之情,也有包含作者主观感受的间接抒情。比如“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属于直接抒情。
B.《秋天的怀念》结尾一段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有尊严,活出个性与美丽。
C.《植树的牧羊人》以纪实的笔法,真实的叙写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D.《纪念白求恩》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纪念白求恩,就是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8.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文,对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的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⑶每当我想起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第⑶段的“荒漠”和“绿洲”是反义词,二者构成对比,突出今夕变化,赞颂了植树老人的伟大无私。
C.选文中的“一次”“一片”“一万”“一件”,都是数量词。“一”是数词,表示确数;“次”“片”“万”“件”是量词,表示单位。
D.第⑶段中“伟大”“无私”和“敬佩”三个词,充满赞美、喜爱和肯定的感情,带有褒的感彩,属于褒义词。
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二、综合性学习
11.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七年级某班开展以“保护环境,告别雾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某班“自由呼吸”环保兴趣小组搜集的一组漫画,请阅读漫画后概括其主要内容。
(2)你的同桌小乔说:“‘保护环境,告别雾霾’是环保局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参与,而且我们作为学生,也帮不上什么忙。”你会怎么说?
13.“中国梦 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 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2)【不畏艰难 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______
②从初中课文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
主要事迹和品格:______
(3)【读书 劳动 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14.综合性学习。
“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艰难·奔梦】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并写出作者的名字。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15.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6.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这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
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
17.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长庄稼的地方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2)趁这个机会,我追究底细 , 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3)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4)酬谢的钱物或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18.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4)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
19.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0.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6)_________: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C.“其中详写第二只猫”“这只猫集中表达文章热爱动物的主题”有误。作者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作铺垫,第二次养猫是与第三只猫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我”的愧疚、自责。故选C。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C.说法错误。《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 ,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而非“实写了牧羊人的故事”。故选C。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涸(gù)——干涸(hé);B、应征(yīng)——应征(yìng);C、缝隙(xī)——缝隙(xì);D项正确。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比喻;B项,夸张;D项,比喻。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C.《纪念白求恩》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以议论为主,兼以叙述和抒情。故选C。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C.“纪实的笔法”表述有误。《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 ,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故事是虚构的。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C.有误。“一万”不是数量词。是数词。“万”也不是量词。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这里……像马蜂窝一样”比喻。B“狂风……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比喻。D“薄雾,像地毯一样”比喻。
10.D
【解析】
【详解】
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使用不恰当。可改为“寻踪觅迹”。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11. (1)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 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加以概括。(2)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12.(1)小时候,窗外是绿叶红花,空气清新;长大后,窗外是浓烟滚滚,空气污染严重。
(2)示例:小乔,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虽然我们是学生,但也能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例如,不乱扔垃圾,保护花草树木,节约用水,选择低碳生活、环保出行等。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内容的概括。观察漫画,按其文字提示理解,第一幅表现小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繁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第二幅表现长大后,美丽的景象被雾霾代替,人类发出“救命”的呼声,以此表现环境污染严重。将漫画的主要内容用流畅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根据题意,首先要指出小乔说法的错误,然后从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人人有责来阐述理由即可。表述时要注意语言委婉得体,句子开头要有合适的称呼。
13. 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保尔 柯察金; 保尔 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品格:勤劳、意志坚强。 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学生要明确,在为某个主题拟写广告语时,一般语言都比较简洁且主题突出,因为这样的广告语才便于受众识记。因为本题学生可以有两个选择,所以作答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如针对“勤劳”,可拟写为“以勤为本本心牢”,据此作答即可。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如果没有积累,可以上网查阅。可作答为: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对课内要求阅读的名著有深入的理解,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一定要非常熟悉才可以作答。如可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来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与掌握。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上下两联一般主题相关,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如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中的“劳动创造财富”是主谓宾关系,“实现梦想”是动宾关系。内容上要围绕“如何圆梦”。据此可作答为: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14. 示例:①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②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③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学生要明确,在为某个主题拟写广告语时,一般语言都比较简洁且主题突出,因为这样的广告语才便于受众识记。因为本题学生可以有两个选择,所以作答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如针对勤劳可拟写为“以勤为本本心牢“。据此可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如果没有积累,可以上网查阅。可作答为: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与掌握。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上下两联一般主题相关,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据此可作答为: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15. (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2)即使短暂 也要放声歌唱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的积累。围绕着“人生意义”来选择,特别注意是名人名言,不但要写出名言的内容,还要交代清楚作者是谁。(2)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式是假设关系;仿写修辞是比喻。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睛:仿写试题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16. 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 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下文与这相照应的句子是: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17.(1)不毛之地
(2)刨根问底
(3)沉默寡言
(4)酬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平时对于字、词的积累完成做答。
18. (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语言描写
【解析】
略
19. 让·乔诺 法
【解析】
略
20. (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身体健壮。 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需注意积累。
干涸(gān hé):(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坍塌(tān tā):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硬朗(yìng lang):身体健壮。
造就(zào jiù):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注意“毛”不要写成“茅”。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注意“刨”字不要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