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2 23: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注释不一致的一项是
A.食物寒冷,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寒食东风御柳斜。)
B.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脉脉不得语)
C.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冷露无声湿桂花 )
D.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不知秋思落谁家。)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簇”字将“高云”写活了,写出了古城的孤高。
B.第二句中通过“吹散”清脆的马蹄声,暗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四句“犹嫌”“不解”表达了诗人借山河之景抒写内心的不满。
D.全诗将山水写活了,有冲击力,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豪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远景式的特写,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既描绘了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的险要地势,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无比辽远的时空深处。
B.次句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句的视觉形象。清脆的马蹄声被烈烈秋风吹散,更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三、四句写河和山。“犹嫌束”“不解平”分别表现了黄河的奔腾恣肆和秦岭山脉的奇峰迭起桀骜不驯。这样通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
D.全诗以豪迈奔放的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雄伟壮阔的山河中,寄寓着诗人冲决一切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态美。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5.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
6.本诗写出了少年谭嗣同的什么感情?
7.“终古高云簇此城”中的“簇”字用得精妙,请谈谈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9.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0.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景象。
13.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他随父亲途经潼关,被塞外壮阔的景象所震撼。少年意气风发,在后两句诗中,他是如何借山水表达思想感情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描写的景象。
1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的三、四两句。
1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简要分析。
(2)“诗言志”,是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志向和情感,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7.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了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这首绝句奔放雄健,意蕴深厚,有了一股豪迈之气。
D.整首诗荡气回肠,抒发了诗人对于大好河山的喜爱。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9.潼关城的地势( )(选用该诗中一字填空),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城地理位置具有( )(填一四字词语)的特点,是一天然关隘。
20.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试结合诗歌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A
【详解】A.诗句与注释不一致。“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寒食”是 节气名,而非“食物寒冷”。故选A。
2.C
【详解】C.“抒写内心的不满”错误。三、四句,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诗人借景抒情,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表现了诗人要像高山、大河一样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奔放情怀。故选C。
3.A
【详解】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是整体描绘而不是“特写”;故选A。
4.D
5.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有误,由“终古高云簇此城”可知,诗歌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再由“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可知,诗歌还写出了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的景象。可见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所以“全诗清新秀丽”表述有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
“秋风吹散马蹄声”句意为: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可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加入个人联想和想象来丰富画面。
示例:
英气勃发的诗人骑着马儿登上了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一阵萧瑟的秋风拂过,清脆的马蹄声也被吹散远去,好像捎去了远处的滚滚云涛之中。
6.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7.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高云簇拥来突出潼关的高峻,不言城高而高度自见。
【解析】6.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分析理解。
要想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写作背景一定要了解。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淘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内心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和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出来了。诗人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人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7.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
一般格式为: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簇”本意是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的意思,在这里是簇拥的意思。白云簇拥着巍峨的雄关,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终古高云簇此城”,表现潼关的高大巍峨,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现出作者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自由。
8.不一致,《夜雨寄北》中的秋又有雨,蕴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也凄凉。《潼关》中的秋风吹散了马蹄声,表现了诗人追求解放的豪迈之情。
9.D
【解析】8.本题考查对比赏析。作答时,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
《夜雨寄北》中“问归期未有期”表明诗人的羁旅身份,游子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家人思念又归期无望的伤感凄凉。
《潼关》写于谭嗣同十七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这里的“秋”表现诗人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
A.句意: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本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B.句意: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渝州。“清溪、三峡、渝州”都是实景,是实写; 
C.句意: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阵阵鸟鸣。本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D.句意: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披着盔甲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本句中“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虚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D。
10.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10.本题考查诗歌修辞手法的辨析及鉴赏。
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意为: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中,“簇”字意为簇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朵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层层云朵聚集在这座城楼上方的情形;
“河流大野犹嫌束”一句中,“犹嫌”意为还嫌弃,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肆意奔流的情态;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北方山水、云朵、秋风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综上,本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高云”和“河流”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和精神面貌。
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作答此题,需了解诗人创作该诗的背景,诗歌的内容,从而概括归纳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此诗首句“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次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人生活在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当时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以及奋勇直前、不惧磨难的精神毅力。
12.示例:孤单寂寞的古城,被周围的高云簇拥着,猎猎的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在这寂寥的关隘。(语言要生动)
13.“犹嫌束、不解平”赋予山水以人的性格,把山水写出了生机和活力(把山水写活了),读来富有冲击力;将自己的感觉融入到山水中,借山水表达了渴望冲破罗网、羁绊,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少年意气。(意思对即可)
【分析】1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作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抓主要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其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孤寂冷清、恬静幽美、 雄浑壮润、 萧瑟凄凉等。
示例1:云朵聚集的不远处,是巍峨矗立的古城,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漫天黄沙中出现一位骑着骏马的青年,他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只见他扬起马鞭,骏马便如离弦之箭,奔向远方。唯有阵阵秋风之中渐行渐远的马蹄之声久久回荡。
示例2: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声,闲云悠荡。羁旅风尘、名落孙山的愁怅,丝毫没上这位青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得得马蹄,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极力攀爬,一峰更比一峰高。“犹嫌束、不解平”赋予山水以人的性格,把山水写出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亦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也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积极心态。
14.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15.三、四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14.本题考查诗歌意境描绘。理解诗句大意: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抓住主要意象:高云、此城、秋风、马蹄声,发挥想象即可。示例: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我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是: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嫌束”把“黄河”拟人化,“不解平”把“群山”拟人化,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16.(1)首句从视觉角度,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从视觉角度写潼关形势十分险要;云之高亦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寂寥而又辽阔。
(2)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8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诗人把潼关写活了,特别通过“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两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作者将写景与言志巧妙地结合起来,“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7.D
1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之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解析】17.D.“荡气回肠”有误。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也表现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故选D。
1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是: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尤嫌束”把“黄河”拟人化,“不解平”把“群山”拟人化,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19. 高 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等,只要有“依傍山水”的意思即可)。
20.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在作者看来仍然受到了束缚,一个“嫌”字融进了诗人要冲破束缚、勇往直前的渴望;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一峰比一峰高,不知何谓平坦,“不解平”其实是诗人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写照。(意思对即可)
【分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以云之“高”侧面表现潼关城的地势之“高”;“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可见其依山傍水是特点。
20.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