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过程】
一、《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名著,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吕不韦认为这部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传说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字词学习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三、翻译课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四、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智者。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头,获得真相。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3) (从国人的角度来看)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从宋君的角度来看)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五、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2、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A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B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C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六、课外拓展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做人质。市:墟集。去:距离。察:辨别是非,明察。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不会轻信人言。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罢质:罢是停止,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哪个成语?比喻义是什么?
1、寓意: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
译文: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 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七、探究寓意
从这则寓言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八、作业
每人搜集5个文言文寓言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每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