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09: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铁事。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D.《穿井得一人》选自《列子》。这本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立志、学习、惜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其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B.《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十二章所选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人生修养及治国的道理等方面。
C.《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狼》这篇文章写了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从而说明对待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恶势力必将灭亡的道理。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方。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从通道)
C.险躁则不能治性。(治理) 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讲述)
二、对比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作“庞葱”)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 ②及其家穿井( ) ③闻之于宋君( )
④今一人言市有虎( ) ⑤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6.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8.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
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一处)。
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
(3)寡人疑之矣( )(4)求闻之若此 ( )
(5)谓魏王曰( ) (6)而出溉汲(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读寓言】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刳①马取肝
有客语马肝大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②食马肝而死。”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③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客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
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雅谑》
【注释】①刳:kū。剖开。②文成:将军名号。汉武帝曾拜方士少翁为文成将军。后杀之。③诳:kuáng。
15.解词
(1)请选出和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选项( )
例句:国人道之
A.马无百年之寿 B.学而时习之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根据以下信息,推测“客诳语耳”中“诳”的意思:______
①观字形 “诳”:形声。从言,从狂。“言”指“言语”、“言论”。
②查资料 诳,欺也。——《说文》
③联应用 生活中俗语:出家人不打诳语。
16.观句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2)翻译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17.品文
(1)以下是小吟对文章的品读,表述正确的是( )
A.宋君有质疑之心,而迂公没有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B.《刳马取肝》中迂公始终认为马肝无毒,他反驳了客人的话。
C.《穿井得一人》中丁氏常年在外居住,导致劳力不足,为方便取水所以凿井。
D.《穿井得一人》中的国人轻信别人的话,没去求证。而迂公则用实践验证了对方言语的科学性。
(2)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小玩艺儿,也是大玩艺儿。”请你结合两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甲】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共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8.在朗读时,小明是这样划分朗读节奏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家无井/而出溉汲 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眈眈相向。 眈眈:_________________。
(2)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_________________。
20.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1.《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2.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详解】D.《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不是《列子》。故选D。
2.B
【详解】B.有误。《论语》十二章所选内容涉及到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没有涉及“治国”的道理。故选B。
3.A
【详解】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A项翻译不准确,“致远”意思是“达到远大目标”,所以句子应该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故选A。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4.C
【详解】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C项“险躁则不能治性”中“治”是“修养”的意思。故选C。
5. 打水浇田 待,等到 使知道 集市 距离
6.C
7.(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8.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①句意: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及:待,等到;③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闻: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④句意: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 市:集市;⑤句意: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词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字是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A.语气助词,凑读音节;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这里指“打井得到了一个人”这件事;D.语气助词“的”;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求闻:获取消息。若:如,像。闻:听到;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言:说。
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甲文中宋君听说了传言后并没有盲目的听信传言,而是派人去丁家询问,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乙文中魏惠王从不相信到将信将疑再到相信不疑,这种转变并不是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而是许多人这样说了他就信以为真了,可见魏惠王的无知。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 “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 魏惠王说:“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 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庞葱回国,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9.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
10. 到,等到 说,讲 怀疑 像这样 对……说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11.D
12.C
13.(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1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9.考查断句。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是句首状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及/其家穿井。王信之乎:大王您相信吗?“王”是主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王/信之乎?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说,讲。(3)句意:我有些怀疑了。疑,怀疑。(4)句意: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若此,像这样。(5)句意:对魏王说。谓……曰,对……说。(6)句意:外出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11.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D.到\到;故选D。
12.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补齐音节,不译;B.主谓之间,不译;C.代词,这件事;D.助词,的;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一人之使,一个人的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夫,发语词,不译;之,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阅读启示。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作答即可。宋君听到传闻后“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谣言是半信半疑,体现他的实事求是精神。魏王听到传言的态度由开始的“否”到“寡人疑之矣”再到“寡人信之矣”,可以看出魏王立场不够坚定,面对谣言没有保持清醒,没能明辨真伪。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们应该成为宋君那样的人,不要成为魏王那样的人。我们面对谣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信谣,不传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乙】庞恭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15. B 说谎话
16.(1)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2)①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②马肝本来就在马肚子里,马为什么没有死呢?
17. A “寓言是小玩艺儿”指的是寓言往往篇幅短小、故事简短。“也是大玩艺儿”指的是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穿井得一人》和《刳马取肝》故事简短,但《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的道理。《刳马取肝》告诉我们对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想想是否合乎道理,不可道听途说、乱认真理。
【解析】15.(1)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例句“国人道之”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词。A.句意是:马没有百年的寿命。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他。之:代词;C.句意是: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句意是: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题干的方法,①观字形:“诳”属于形声字,即一半表意,一半表声,“狂”可理解为疯狂、失常。诳语,意即失常的言语。②查资料:“欺”可以理解为“欺骗”,即谎话。③联应用:“出家人不打诳语”,意思是出家人不说骗人的话。综上,可得出“诳”译为:说谎话。
16.(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毒啊!剖去了都不能活,何况留下呢?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也”在句中常出现在末尾作为语气助词,故“毒也”后断一处,表示感叹。“况”是“何况”的意思,在句中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连接前后分句,故“况”前应断一处,因此断句为: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①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②固:本来;何以:如何能够。
17.(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根据原文“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可知,迂公最后相信了客人的话。选项所述的“始终认为马肝无毒,他反驳了客人的话”错误;C.根据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意思是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并非题干中所述的“丁氏常年在外居住,导致劳力不足”,选项表述有误;D.迂公的实践并不能证明马肝有毒,剖开马取出肝本就会导致马的死亡,可见选项所述“验证了对方言语的科学性”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对寓言的特点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分别从“大”和“小”两个角度分析。“寓言是小玩艺儿”指的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穿井得一人》和《刳马取肝》在情节内容上都属于篇幅短小,故事简短,因此可以说“小”;“也是大玩艺儿”指的是寓言有着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的道理。《刳马取肝》则告诉我们对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想想是否合乎道理,不可道听途说、乱认真理。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刳马取肝
有客人说马肝非常毒,能杀人,所以汉武帝说:“文成吃马肝而死。”迂公正好听到这话,发笑道:“客人打诳语啊。肝本来在马的腹中,马为什么不死?”客人玩笑道:“马没有百年的寿命,是有肝的缘故啊。”
迂公恍然大悟,他家养着马,便剖挖它的肝,马当即毙命。迂公丢下刀叹道:“真的啊,毒啊!剖去了都不能活,何况留下呢?”
18.D
19. (1)凶狠注视的样子 (2)打水浇田
20.(1)一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1.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分会、辨别,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谣言止于智者”,意思对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D.句意: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非”表示否定,“得一人”是事件,“于井中也”后置状语,据此可断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故选D。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眼瞪着屠户。耽耽:凶狠注视的样子。
(2)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径:径直;去:离开;犬:像狗似的;于:在;
(2)求:寻求;闻:消息;若:像。
21.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则寓言里有狼和屠户两个形象,寓意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去考虑。从狼的角度:狼是如此的贪婪、凶狠、狡诈,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以及狼一样的人是持讽刺态度的,故可知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恶人怎样狡诈,最终都会失败的。屠户的角度:屠户开始时心存幻想,充满畏惧,步步后退,换来的是狼的步步紧逼,后来终于醒悟,抛弃幻想和恐惧,勇敢的和狼斗争,并且知道依靠柴草堆,防止狼的前后夹击,识破了狼的诱敌之策,击败了狼。由此启示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和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2.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穿井得一人》一文通过叙写人们讹传“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告诉人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的笑话。这与“三人成虎”表达的意思的是一样的。要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