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2 09:4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
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某学者在其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4.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C.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D.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
5.《资治通鉴》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 )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7.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
8.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
A. 改变了抑商政策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抑制了农业生产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10.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11.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
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
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
12.北魏孝文帝曾颁旨:“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  )
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
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
13.有学者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造就了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主要是肯定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  )
A.保证了官员来源于社会基层 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C.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5.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这表明(  )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
16.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  )
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C.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
D.藩镇是平定叛乱主要力量
高一历史 第3页 (共8页)
17.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18.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19.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20.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21.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
高一历史 第4页 (共8页)
A. 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 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 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 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22.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是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通判( )
A.监督制约知州 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 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
23.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 加重了财政负担 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24.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分散机构权力,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25.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中都有“岁币”“岁赐”规定,对此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他认为“以钱财换和平”做法( )
A.被迫委曲求全实不可取 B.实属权衡利弊无奈之举
C.导致百姓负担更加沉重 D.推动边境榷场得到发展
26.《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反映的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行省制 C.猛安谋克制 D.四等人制
27.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提出,中国的政治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汉唐两高一历史 第5页 (共8页)
宋,文官与君主共治天下,后一段是元明清,实行绝对君主专制。宋元之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B.元政府实行四等人制
C.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元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28.金仿汉字结构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此外,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依据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材料反映( )
A.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引领性 B.汉族书法艺术的扩展
C.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封建化 D.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29.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30.《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的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道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 商君书》
高一历史 第8页 (共8页)
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 原道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和影响。(14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4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2分)
32.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高一历史 第5页 (共8页)
材料二 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经略西域的特点。并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从背景,措施,影响等方面去解释)(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崇文抑武的形成原因。(6分)
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C B A B A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B C C A D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B B A B A A D
材料题:
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推行县制。(10分)
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2分)
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4分)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 (2分)
32.答案:(1)特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6分)
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的军事、移民、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8分)
(2)原因:经济上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加强;吸取前朝武将权重的教训;科举制的发展;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
高一历史 第8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