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2 13: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现代文阅读(2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3.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棵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 “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5. 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 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7. 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木直中绳,以为轮 ⑥吾尝跂而望矣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8. 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9.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蚓无爪牙之力 D.后其节目,及其久也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1. 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 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 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3)“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3~14题。
虞美人·枕上①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①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写作时间1921年。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
B. 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 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4. 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句,《劝学》中同样用人赶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一文中,作者用雕刻技术论证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稍作尝试就放弃就不会学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作者说君子的禀赋、资质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君子“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_____________,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_______的“观察”与______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_______,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生常谈 不求甚解 七拼八凑 源源不断
B.乏善可陈 一知半解 牵强附会 源远流长
C.老生常谈 一知半解 七拼八凑 源远流长
D.乏善可陈 不求甚解 牵强附会 源源不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B.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C.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D.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合适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它们是从全国各地的农科所收集的珍稀植物的种子。
B.她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我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向南飞的大雁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之”字。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提到再生资源,人们一般会想到废铜、废纸、废金属等,而对于废玻璃的回收利用,人们就很陌生。随着玻璃制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① ,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极易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处理,也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②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回收利用废玻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节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因此,要做好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工作。首先,③ ,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其次,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回收利用废玻璃的益处,在回收箱体上印制分类指引和宣传标语,让行人一目了然。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头老黄牛昂天发出一声苍凉悠长像老人吟唱的长调般的长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远处,一个蒙古汉子骑着一匹骏马,赶着一群羊归来。被老人的琴声吸引,被老人那苍老的歌声打动,他放下手中那长长的套马杆,向这边眺望。羊们聚集在一起,低着头,捡拾那一个个跌落的音符。夕阳下,一头老黄牛昂天发出一声长哞,苍凉悠长,像老人吟唱的长调。我徘徊在一地暮色里,耳畔飘荡着那悠悠的长调。那匈奴,突厥,不屈的民族……蒙古长调,几乎就是一部草原的历史,是蒙古民族在茫茫草原上,逐水草而生息,为生存而奋斗的史诗。
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中,一定遇到过许多人,其中一定不乏对你影响非常大的人。请从与你的生活有交集的人中,选择一位,通过你与他(或她)交往中发生的几件事,来展现一个对你有较大正面影响的人。
要求如下:
①给我___________的人
②让我___________的人
⑴在以上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
⑵在横线上补上词语,如“给我理想的人”或“让我警醒的人”等等;
⑶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也不得超出所给的格数。
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D
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材料一第三段提到“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并未讲述“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原文是“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应是“传承和发扬”而不是“重振”农耕文明。
C.“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错。材料二第二段“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到人才振兴的问题,“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其中之一,并未提到是当务之急
2. C
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错。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材料二中提到“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并未提及提及绿色、科学发展与其生活方式完全相同。
3. ①农耕文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②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③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
4. D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
D项,“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文中“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是外貌描写,“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是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5. (1)乐观开朗。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笑容感染了身边的人。(2)勤劳能干,做事利索。善抓商机,做加工好的净菜;娇小的身躯与大号摩托形成对比。这些细节表现了旺旺妈肯吃苦,勤劳能干。(3)热心助人。亲力亲为,为顾客精心挑选商品;免费帮邻居保管快递物件,交接仔细。(4)关爱家人。丈夫干不了重活,毫无怨言,悉心照顾家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
从“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 “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等处可见乐观开朗、笑对坎坷、直面挫折、勇敢坚强。
从“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 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等处可见勤劳能干、吃苦耐劳、贤妻良母。
从“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等处可见善良仁义、乐于助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④从“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 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处可见关爱家人。
(1)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2)旺旺妈内心的希望。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3)揭示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旺旺一家通过劳动创造了幸福光明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和结尾部分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可知,“幸福的光亮”在文中具体指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为浅层本义。
由旺旺妈在丈夫受伤后很快擦干泪水振作起来,可见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自信勇敢。这是“幸福的光亮”深入挖掘的象征比喻义,指旺旺妈内心的希望。
主旨情感方面,揭示小说的主题,启示我们这光亮不仅是希望更是快乐幸福,幸福的获得不仅靠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更需要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勤劳踏实的行动,需要抓时机、想办法、双手打拼、奋斗出来的,也就是要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创造未来,赢得美好光明的新生活。
7. C “生”,“有”,“暴”,“”
8. D d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c是定语后置,b是状语后置。
9. B 节目:文中“节”是指树的枝干交接处,“目”是指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今意是文艺演出或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
10.C “不可”后面要有“常依”,句子才完整;“无人”与“荫庇”连用,做“荫庇”的主语。
11.D 第二段材料也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第三段材料运用了比喻论证,如“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12.(1)靛青,从蓝草中提取,但却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形成的,却比水更凉。(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三个状语后置,翻译对1个给1分、对两个给3分、对三个给5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向上能吃黄土,向下能喝泉水,是心思专一的缘故。(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2分,上、下翻译为向上、向下各1分,用心一也,判断句,1分)
(3)就算有再多的钱,也比不上有好的读书学习的技能。容易学习而又可致富的本事,没有比得上读书的。(伎之易习而可贵者,定语后置,2分;无过读书也,判断句,1分,整体句意2分。)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像要伐下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伐它的坚硬的枝节,等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迎刃而解。不善于提问的老师与此相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就好像撞钟一样,用小力气叩击钟,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会有大的鸣响。从容地叩击钟,它也会给你从容的鸣响之声。不善于回答与此相反.这些都是进学的方法.
明白《六经》的意义,涉猎百家的书,即使不能增强道德行为,激励风俗,就像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自己。哥哥不可以常常依靠,故乡不可常常保护自己,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庇护,就该求于自己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簿技在身。”容易学习而可贵的技艺,就是读书了。世上的人不管他是愚蠢还是聪明,都想认识的人多,见事的广,而不肯读书,这就像求饱而依赖做饭,想温暖而懒于裁衣呢。
13.C
“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的说法不当。下阕最后两句“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表达情感方式是直抒胸臆,而不是“含蓄”。
故选C。
14. ①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3分)②而《沁园春 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分析能力。比较诗词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大方面入手,本题要求就“借景抒情”这一手法的运用,将这首词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很显然《虞美人·枕上》“寒星”“残月”“离人影”“眼泪”等意象,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而其中的“愁”“寂寞”等情感的字眼,非常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新婚妻子思念的愁苦之情。而《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给人的是豪迈状况的气势,抒发的是对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赞美和革故鼎新的、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
15. 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⑶善假于物也
16.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乏善可陈:表示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优点可以述说,比喻没有长处值得赞许诉说的。老生常谈:老书生的寻常言论,比喻时常听到,了无新意的老话。空中填入词语是修饰限定“认知水准”,认知水准一般说高低好坏,据此这里填“乏善可陈”。
一知半解:形容知之甚少,理解不深不透。不求甚解:读书着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现在也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上文说“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根据句意,这里填“一知半解”切合语境。
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把没有关系的事物勉强地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七拼八凑:形容勉强凑合,不很理想。上文说“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空后的臆想是主观想象的意思,据此理解,这里填入“牵强附会”。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源源不断:形容连续而不间断。后面说“自晚清以来”,强调“中国特殊论”产生时间长,据此这里填入“源远流长”。
故选B。
17.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语序不当,应修改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二是介词“关于”使用错误,替换为“对”;三是助词“的影响”的“的”使用不当,把“的”修改为“了”。综上修改正确的句子是“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故选D。
18.A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能力。
文中“不合适论”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反语;
C.表示引用;
D.表示强调。
故选A。
19.①废玻璃逐年增多 ②如果处理不当 ③实行垃圾分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横线后面是“产生了不少问题”,可知主语应该是“废玻璃”,再根据横线前面的内容“随着玻璃制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可知,废玻璃也会增多,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废玻璃逐年增多”。
第②处,根据前面内容“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可知,这是废玻璃在处理上的弊端,再结合后面产生的后果“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可知,这是一种假设的处理不好的结果,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如果处理不当”。
第③处,根据后面的内容“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可知,这是将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实行垃圾分类”。
20. ①原文是短句,更为有力;而改句为长句,冗长复杂。(2分)②原句将定语放在修饰语后面,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老黄牛长哞的特点。而改句没有这个效果。(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句子形式看,原文“一头老黄牛昂天发出一声长哞”“苍凉悠长”“像老人吟唱的长调”将一个长句化为一组短句,使句式灵活、语言灵动;而改句显得冗长而笨重;
从语意看,原句采用倒装句式,“苍凉悠长”“像老人吟唱的长调”是描绘老黄牛长哞的特点,本是“长哞”的定语,将定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突出了老黄牛长哞的特点,起到强调语意的作用;改句的定语在原来的位置呈现,使句子形式冗长,不能突出老黄牛长哞的特点。
作文
评分标准
分三个等级:
第三等级:40分及以下。
字数不足,叙事混乱,感情虚假。
第二等级:41-50分
字数满足要求,叙事基本清楚,感情真实健康。
第一等级:51-60分
在满足第二等级的基础上,叙事详略得当,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文采突出。
【估计也就考这一次记叙文,所以只定三个等级,第一和第二等级各跨10分,批卷时可自由掌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