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2013年七年级历史(下)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你找出正确的选项,把字母的序号填在题后的答题卡中。18×4=72分)
1.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A. 吕雉 B. 武则天 C. 慈禧太后 D. 杨贵妃
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A.司母戊鼎 B.“汉并天下”瓦当 C.筒车 D.《清明上河图》(局部)
3. 2011年6月9日,“南澳一号”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古沉船“南澳一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瓷都”。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湖南澧县 B. 江西景德镇 C. 河南开封 D. 湖南长沙
4. 下列语句中,反应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右图)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8.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9.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采取很多措施以巩固明朝统治。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是朱元璋采用的
A. 废行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B. 设锦衣卫,监视官吏
C. 重用姚崇、宋璟等人
D.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10.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1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古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下列图片中的哪一位?
A B C D
1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3.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
A.《史记》 B.《论语》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14. 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他们应查阅的著作是
A B C D
1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突出体现了豪迈奔放的词风。该词的作者是
A. 苏洵 B. 苏辙 C. 李清照 D. 苏轼
16. 邓小平在看到我国古代一幅名画时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他看到的是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天王送子图》 D.《清明上河图》
17.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18.七(3)班同学小张在谈及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时,说最喜欢看的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
A. 罗贯中 B. 曹雪芹 C. 施耐庵 D. 吴承恩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共28分)
19.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材料后面的问题。(13分)
材料一:北宋《萍洲可谈》一书记载了宋朝海船夜里观察星辰白天观察太阳阴雨和有雾的天气观察指南针以确定方向的具体情况。据记载,宋朝的官员由泉州前往海南岛使节前往高丽,都是靠指南针导航的。
——摘自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材料二:1405年郑和率领官兵、水手、工匠、翻译等27000多人,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航行,共有船只62首,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装有12帆,可乘坐1000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他们带着罗盘针、航海图,应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摘自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南针有什么作用?(2分)除了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哪三个?(3分)
(2)材料二反应的是历史上哪次重大事件?(2分)最远到达哪里?(2分)
(3)材料二反应的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有何影响?(2分)
20.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2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3分)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2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2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七年级部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C
B
C
C
A
B
B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B
C
A
D
D
D
B
19题:
(1)指南针有辨别方向的作用(2分);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每个1分,共3分)。
(2)是郑和下西洋(2分);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
(3)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航行早了半个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南洋的开发(答对一项即可得2分)。
20题:
(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2分)抗击倭寇;与俞大猷配合,荡平沿海地区的倭寇。(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共3分)
(2)荷兰;(2分)澎湖巡检司;(2分)
(3)沙俄或俄国;(2分)派清军进攻雅克萨或发动雅克萨之战(2分)。(如只答签署《尼布楚条约》得1分。)
(4)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计分,2分)
云梦县2013年七年级历史(下)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你找出正确的选项,把字母的序号填在题后的答题卡中。18×4=72分)
1.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A. 吕雉 B. 武则天 C. 慈禧太后 D. 杨贵妃
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A.司母戊鼎 B.“汉并天下”瓦当 C.筒车 D.《清明上河图》(局部)
3. 2011年6月9日,“南澳一号”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古沉船“南澳一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瓷都”。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湖南澧县 B. 江西景德镇 C. 河南开封 D. 湖南长沙
4. 下列语句中,反应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右图)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8.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9.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采取很多措施以巩固明朝统治。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是朱元璋采用的
A. 废行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B. 设锦衣卫,监视官吏
C. 重用姚崇、宋璟等人
D.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10.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1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古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下列图片中的哪一位?
A B C D
1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3.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
A.《史记》 B.《论语》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14. 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他们应查阅的著作是
A B C D
1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突出体现了豪迈奔放的词风。该词的作者是
A. 苏洵 B. 苏辙 C. 李清照 D. 苏轼
16. 邓小平在看到我国古代一幅名画时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他看到的是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天王送子图》 D.《清明上河图》
17.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18.七(3)班同学小张在谈及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时,说最喜欢看的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
A. 罗贯中 B. 曹雪芹 C. 施耐庵 D. 吴承恩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共28分)
19.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材料后面的问题。(13分)
材料一:北宋《萍洲可谈》一书记载了宋朝海船夜里观察星辰白天观察太阳阴雨和有雾的天气观察指南针以确定方向的具体情况。据记载,宋朝的官员由泉州前往海南岛使节前往高丽,都是靠指南针导航的。
——摘自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材料二:1405年郑和率领官兵、水手、工匠、翻译等27000多人,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航行,共有船只62首,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装有12帆,可乘坐1000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他们带着罗盘针、航海图,应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摘自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南针有什么作用?(2分)除了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哪三个?(3分)
(2)材料二反应的是历史上哪次重大事件?(2分)最远到达哪里?(2分)
(3)材料二反应的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有何影响?(2分)
20.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2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3分)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2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2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七年级部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C
B
C
C
A
B
B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B
C
A
D
D
D
B
19题:
(1)指南针有辨别方向的作用(2分);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每个1分,共3分)。
(2)是郑和下西洋(2分);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
(3)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航行早了半个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南洋的开发(答对一项即可得2分)。
20题:
(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2分)抗击倭寇;与俞大猷配合,荡平沿海地区的倭寇。(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共3分)
(2)荷兰;(2分)澎湖巡检司;(2分)
(3)沙俄或俄国;(2分)派清军进攻雅克萨或发动雅克萨之战(2分)。(如只答签署《尼布楚条约》得1分。)
(4)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计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