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纲要
【时空坐标】
【单元要旨】
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为重要。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机会。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辛亥革命
一、背景
(一)政治根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和预备立宪政挽救统治危机(1901-1911年)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P116“历史纵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3)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缺乏诚意,转而支持革命。
(二)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四).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1)兴中会成立:1894 年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五)思想基础: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六).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③孙中山妥协退让;
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帝退位。
②2月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果实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3.局限(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失败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概念延伸】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封建制度结束。
【知识深化】 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民权主义将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满洲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权是资产阶级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致使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知识深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⑴1913年底,下令解散国民党。
⑵1914年,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后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⑶1915年,基本接受日本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
⑷1915年底,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⑴1913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竞选获胜后遇刺;国民党掀起“二次革命”。
⑵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武力讨伐袁世凯。
⑶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发动护国战争;次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混战割据,争夺中央控制权。
2.“府院之争”
⑴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黎元洪分别担任国务总理、总统。
⑵过程:1917.5,总统(府)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院)职务。
⑶结果:张勋趁机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
⑴背景:段祺瑞驱逐张勋,重新掌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⑵过程:1917.8,部分国会议员在广州开会,成立“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
⑶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职离去。
4.中国参加一战
⑴原因: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⑵宣战:1917.8,中国对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⑶行动:
收回德、奥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⑴原因:
①国际: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政府:民国建立,扫除政治上的一些障碍,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民间: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⑵代表: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
⑶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⑴概况:
改用阳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革除“大人”“老爷”等旧称呼。
⑵特点:政府立法推行,民间逐渐接受。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2.概况:
⑴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⑵发展: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任陈独秀,《新青年》迁北京;李大钊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共同推进。
⑶主张:
提倡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与科学(科学法则)
新道德(资产阶级的道德)、新文学;
反对专制与愚昧、旧道德(孔教)、旧文学。
评价
积极性
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消极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缺乏群众基础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孙中山在许多演讲中引用孔子、孟子等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思想,并得出结论“民权的言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孙中山的这种说法( )
A.总体符合历史真实原貌 B.旨在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意在宣传民主革命主张
2.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 )
A. 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
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
C.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
D.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
3.太平天国的悲歌,洋务运动的夭折,戊戌变法的幻灭,清末新政的破产……谭嗣同悲叹.“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章炳麟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此材料可揭示的观点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D.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不断探索
4.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5.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易水送别》、《樊于(於)期以首付荆卿》、《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
A. 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以满足新军扩编的需要……新军比起旧军来,确实表现为一种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作者旨在强调新军( )
A.提升了清朝军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政府腐败 D.加速了王朝灭亡
7.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
名存实亡……一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
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作者意在( )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 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
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
8.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抵制袁世凯称帝
C.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D.维护共和制度
9.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一败涂地;1916年反袁称帝的“护国运动”草率收场;1917年反对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的“护法运动”又为西南军阀作了嫁衣。上述失败共同说明了( )
A.民主革命过程曲折 B.制度建设提上日程
C.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D.共和体制需要坚持
10.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
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1.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建立展开,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最终建立的标志。当时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叙述旨在( )
A.巩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12.1920年9月16 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中国“要经俄国现在所用的方法,无产阶级专政乃是唯一无二的方法,舍此无方法”。1921年1月21 日,毛泽东回信说“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表明在他们看来中国( )
A.要走俄国式城市中心暴动的道路
B.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
C.应当开辟有本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无产阶级是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
13.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的通俗易解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为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白话文若只是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源在于辛亥革命的失败
B.新文化运动的深层目的是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C.白话通俗易解,但是难以承载思想的厚度
D.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14.“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八年”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5.以下三幅图片都是《东方杂志》上刊登的广告。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
16.有学者研究认为,民国初期,人们宁可保守其“祖传秘籍”,也不愿公开内容来获取专利。例如,从1913年5月至1916年3月,农商部办理的专利仅34件,而且这些物品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用品和纺织品。这反映出民国初期( )
A.专利保护政策的社会效应并不明显
B.政府政策不符合时代需要
C.技术革新的速度缓慢
D.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
17.下表为20业纪20年代前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现象。据此可知( )
时间 重要现象
1921年 梁漱溟出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
1922年 留美归国学者梅光迪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旨在整理国故﹐昌明国粹
1923年 留欧回国学者张君励在清华大学演讲《人生观》,反对科学对人生观的支配
1925年 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激烈反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A.东西方文化开始出现冲突. B.西方文化受到部分学者质疑
C.欧美受一战影响实力衰落 D.复兴古代文化成为时代主流
18.“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当时出现这一论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9.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时人指出:“欧战以还,世界资本制度之国家,无一不受社会革命之风潮所激荡。”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
A.“以俄为师”成为各阶级的共识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新路
20.下面是1912~191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状况表。1915~1918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
C.民族资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21.1880年左右的《点石斋画报》中家常女性的穿着几无例外是花团锦簇的宽衣大袍,而到1920年左右的《美女画像·百美图》中则大多是剪裁合身的衣裙,紧身窄袖。此变化反映了( )
A. 西方服饰为女性所喜爱 B.女性审美走向追求个性
C.民众生活日益走向贫困 D.社会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22.20世纪初,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在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可观的销路,有些中外商人还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头失、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中国 B.中国社会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民众的饮食习俗已经西方化 D.社会生活中中西融合色彩浓厚
23.新文化运动认为,人们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就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主要意图是( )
A.推翻儒学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宣扬科学精神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24.(2019新课标III卷)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5.(2020新课标I卷)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简图
——据陈旭麓等《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大致从1921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势头开始下降,棉纺织业是首先受到打击的产业。欧洲各国经济恢复后,不再进口日本、中国、印度的产品。受到打击的日本棉纺织业将大量纺织机器运往中国,并将原计划输往欧洲的纺织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几年前新建的纺织厂设备简陋、资金薄弱、管理不善,处于竞争和还贷的双重压力之下,1923年后,52家纺织厂停工、出售或被接管。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势头下降的原因。
DCACD DCDAD DBBDD ABBDB BBCBA
7.(1)现象: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有利因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海外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传统经济形式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