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 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总题数:25题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 37℃
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18℃
C.夏天正常人体的温度是 42℃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0℃
2.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3.下列固体中属于晶体的是 ( )
A.沥青 B.冰 C.松香 D.石蜡
4.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5.每到夏日都会有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一些道路上的沥青会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关于这种情景下列符合上述叙述的图象是( )
A. B.
C. D.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雾的形成 B. 河道结冰
C. 冰冻衣服晾干 D. 露珠的形成
7.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 )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8.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如图所示的警示性标志牌:“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9.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0.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1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
C.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原故
D.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12.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13.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 ( )
A.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B.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升华吸热
C.烧水时,壶嘴处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窗花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B.加油站都有“请熄火加油”的提示,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汽油蒸气,汽油蒸气遇明火容易爆炸
C.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
D.夏天汽车开空调后,在汽车外层出现水雾是因为水雾汽化形成的
15.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空2分,共46分)
16.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 、 和零刻度线位置。
(3)请指出如图甲所示的操作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
(4)第一小组同学在测量温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应记为 ℃。
17.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 变”)
18. 沙漠中的仙人掌把它的叶子进化成了针形,这是通过 的方法来减少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使它们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19.在某些干早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在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0.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1.中华美食博大精深,烹饪方法众多、如甲图所示,“蒸”是通过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食物液化成水 (吸收/放出)大量热量,锁住食物中的鲜味。如乙图所示,“隔水炖”的整个过程中,盅里的汤汁(仍看成是水) (能/不能)达到沸点, (会/不会)沸腾,尽可能让食材的营养不被破坏。
22.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用一种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损伤处喷射,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氯乙烷采用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喷在皮肤上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大量的热。
23.人工降雨可缓解旱情,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送入高空,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 蒸气便 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9分)
24.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转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 (选填“吸收”或“放出”),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
25.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第三章 物态变化 测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
A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C不符合实际;
B、水的凝固点是0℃,冰箱冷藏室中的水不会结冰,所以温度不低于0℃.故B不符合实际;
D、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2.【解析】
病人甲的体温是38℃,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
用没有甩过的读数停留在38℃的体温计测量乙的体温时,若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柱不变化,仍为38℃;若乙的体温高于38℃,液柱会上升,示数大于38℃;所以,测量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时,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故C正确。
故选:C。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知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却没有,如沥青、松香、石蜡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属于非晶体;冰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属于晶体。
4.【解析】
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
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
故选:C。
5.【解析】沥青是非晶体。
根据图象可知,A、C选项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A、C是晶体,因此排除;
图象B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象D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是非晶体凝固图象。
综上分析,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冻衣服变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熔点和凝固点,沸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有杂质掺入时凝固点降低;液体的沸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有杂质掺入时沸点升高,防冻剂中掺入了很多的杂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故选D。
【解析】
常温下汽油容易由液态汽化(蒸发)为气态,弥漫在空气中,汽油的着火点很低,使用手机和汽车工作状态下产生的火花很可能引燃,引起火灾。
故选:A。
9.【解析】
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把手伸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故选:D。
10.【解析】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就是“白烟”现象。
故选:B。
【解析】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不符合题意;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是室内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因水蒸发有致冷作用,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所以夏天洒水是利用了蒸发吸热的道理,故C不符合题意;
D、寒冷的冬季,向积雪撒盐,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参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撒盐可以降低冰雪的熔点,更易熔化,选项A错误;洒水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是汽化过程,选项B错误;壶嘴处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选项C正确;窗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选项D错误。
14.【解析】
A、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A正确;
B、液态的汽油变成汽油蒸汽属于汽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故B错误;
C、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这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故D错误。
故选:A。
【解析】
A、海水吸热,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由液态的小水珠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解析】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位置。
(3)由题图甲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的底部,这样测量结果会出现较大偏差。
(4)由题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的温度为36℃。
答案:
液体热胀冷缩
(2)量程 分度值
(3)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
(4)36
17.【解析】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答案:晶体;不变。
18.【解析】仙人掌的叶子进化成针状,采取减小蒸发面积的方法减少水分的散失,面积越小蒸发越慢。
答案:减小蒸发面积 汽化
19.【解析】土壤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汽,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塑料薄膜变成小水滴是液化,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答案:汽化;放出。
20.【解析】
(1)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所以眼镜变模糊了;
(2)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的人会感到冷是由于身上的水汽化吸热的缘故;
(3)物质从固态到液态为熔化,熔化吸热,故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熔化吸热所致。
答案:液化;汽化;熔化。
【解析】
(1)“蒸”是通过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食物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量;
(2)当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煲中的水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蛊内的汤水不会沸腾。
答案:放出;能;不会。
【解析】
(1)气态的氯乙烷在加压的条件下液化成液态储存在容器内;
(2)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
(3)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答案: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23.【解析】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使高空中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即形成雨。
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三、实验探究题
24.【解析】
(1)由图乙知,物质a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由图丙知,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b为非晶体;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18℃。
答案:
吸收;不变;固液共存;
升高;
(3)18。
【解析】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水蒸发时有水蒸气会液化成效水滴;
(4)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根据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所以此时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答案:
(1)自下而上;(2)相平;
(3)液化;(4)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