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1.[河北邯郸2022模拟(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这些举措
A.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 B.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
C.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2.[黑龙江双鸭山2023开学考]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凡在此方面作出成绩的官吏,均被褒以重奖;反之,如果户口减少,或汇报不实,则受责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封建国家
A.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 B.需依赖上计吏管理地方
C.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 D.人口增减决定地方治理
3.[山东曲阜2022开学考]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到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到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
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
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
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
4.[黑龙江佳木斯2023一调]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由此可知,汉代( )
A.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民众负担依然较重
C.地方豪强干预司法 D.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5.[广东广州2022模拟]公元前200年汉政府规定,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公元前189年又规定,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据此推知,汉代立国之初
A.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
C.社会劳动力严重稀缺 D.人头税的负担总体比较轻
6.[河南信阳2022全真模拟]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且地主有奴有牛,还可以多得土地。此后,隋唐皆沿此制。均田制持续沿用,主要得益于该制度
A.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满足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解决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7.[山东实验中学2022一模]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8.[山东2022押题预测]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税法广泛推广
C.藩镇割据的出现 D.均田制受到破坏
9.[黑龙江佳木斯2023一调]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
10.[山东宁阳2022阶段检测]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贫富分化 B.指出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C.认为两税法造成流民问题 D.肯定租庸调推行的作用
11.[山东潍坊2022三模]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12.[广东广州2022四模]如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3.[吉林长春2022二模]宋神宗时期,实行以钱代役的政策,对乡村户和城市的坊郭户均征收役钱,商税也由城市向农村拓展。这反映了当时
A.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完成
14.[贵州贵阳2023摸底]如图是元代墓葬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描绘农民向政府纳粮的场景。图中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该壁画( )
A.展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繁多 B.体现元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
C.凸显元政府征收国境关税的重要性 D.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
15.[湖北2022模拟(七)]明代采用“一条鞭法”的税收政策,该政策的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对此政策理解准确的是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免征力役使农民减负
C.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 D.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
16.[湖南长沙长郡中学2022模拟(二)]如表为明朝官方对常熟县人口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明朝常熟县人口统计表
年份 户 口
洪武四年(1371年) 62 285 247 104
永乐十年(1412年) 66 327 284 671
天顺六年(1462年) 83 558 367 600
成化八年(1472年) 87 474 381 577
成化十八年(1482年) 87 474 381 577
弘治五年(1492年) 88 044 381 577
A.专制统治导致了基层治理体系崩坏 B.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增长
C.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 D.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
17.[河北石家庄2022模拟]《中国经济通史 明代经济卷》认为,在明朝后期赋税改革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这就大大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由此可知( )
A.农副产品商品化有被迫现象 B.农民承受了官府沉重的剥削
C.赋税改革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D.统一征银影响农业生产时间
18.[山东菏泽2022二模]“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交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 D.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
19.[湖北鄂东南三校2022联考]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20.[江西南昌2022三模]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标志着人头税的废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大改革。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皇帝五十六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共计335余万两,全部摊丁入亩,与田赋一起征收。这一规定( )
A.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确立土地多寡为收税标准
C.改变了白银原有货币属性 D.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21.[辽宁辽南协作体2022二模]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22.[广东东莞2022月考]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23.[湖南临澧2022模拟(一)]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税制改革待深化
24.[浙江2022模拟]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为8.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B.表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
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二、材料分析题
25.[安徽滁州2022模拟(三)]材料一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九
材料二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能够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使者,独家止数丁而亩连阡陌者耳。
——王庆云:《熙朝纪政》
(1)根据材料,指出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前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26.[广东深圳2022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忧外患使晚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由此开始筹议开征个人所得税。1911年由度支部起草了《所得税》章程30条。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个人所得税制度并未真正实施。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政局动荡,个人所得税也没有真正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条例》(22条)和《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49条),实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至此,近代中国完整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得以真正实行。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税收征管水平与效率等因素,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不仅不强而且还极为不稳定。
——摘编自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基础和税收制度建构的特殊性,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且逐渐呈下降趋势。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财政部税务总局从1978年底开始研究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根据“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通过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6年,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至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初步形成了因纳税人不同而三税并存的特殊格局,并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重建的完成。
——摘编自王蕾《论当代中国个人所得税法演变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并简要评价其作用。
27.[河南开封名校联盟2022押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税收法令和举措
时间 税收法令和举措
1949年11月24日至12月9日 召开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草拟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草案)》,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确定了新中国全国范因内的14种税收种类
1950年1月30日 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并附发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及工商业税、货物税等暂行条例。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
1950年4月 公布实施了《契税暂行条例》
1950年7月 对税收政策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主要内容就是兼并税种,将货物税原定1136个征税品目简并为358个品目,印花税由原定的30个税目简并为25个。同时,把盐税、所得税、货物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的某些税率调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
1950年9月 《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开始施行
——摘编自黄俊涛强甜甜《72年七次改革,我国税收制度的时代变迁(1949~202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税收改革。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财税制度。这些举措反映出当时各国重视赋役管理及财税开支,适应了各国加强实力以在争霸兼并战争中集中力量打败对手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各国的财政原则及其管理强化,并未涉及土地制度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主要来源于农业,这些举措无法体现商业的繁荣及商业都市的兴起,排除B项。
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可知,材料反映上计制度中重视户口的增减,并出具相关的奖罚政策,主要是因为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A项正确;管理地方主要依赖的不是上计吏,排除B项;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对地方的治理不是取决于人口增减,排除D项。
3.【答案】C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汉朝的人头税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赋税不是完全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体现了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一种超经济剥削,C项正确,排除B项;人头税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人头税的出现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排除D项。
4.【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农民遭受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这表明汉代农民负担的沉重,B项正确;汉代豪强地主是建立在土地兼并基础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豪强干预司法和税制改革,排除C、D两项。
5.【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朝政府重视劳动力,说明当时社会劳动力严重缺失,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重视而采取的政策,而不是政策的不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男女之间的差别,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头税的具体情况,轻重无法判断,排除D项。
6.【答案】B
【详解】北魏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既照顾到无地农民想获得土地的需求,也兼顾到了地主的利益。因此兼顾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B项正确;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不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CD项太绝对,排除CD项。
7.【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可知,宋朝和明朝的措施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土地兼并不可能被杜绝,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征兵制度由府兵制变化为募兵制,征兵对象由均田农民变化为职业军人,这是由于均田制受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难以推行,D项正确;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均田制受到破坏,A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出现,排除C项。
9.【答案】B
【详解】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允许纳绢或布代役,后期通过两税法,将古代中国的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转变等,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B项正确;直到清朝前期,封建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排除A项;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C项;推行代役制和改变征税标准等做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并非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10.【答案】B
【详解】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背景,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意义,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不正确;D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排除。
1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
1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纳税截止时间早于宋代,宋代给农民的时间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税额,并不能判断政府田赋的多少,排除A项;材料与南北差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宋神宗时期,乡村和城市都实行以钱代役,商税也从城市向农村拓展,这说明宋朝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经济结构,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均不符合宋朝时期的史实,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完成,排除D项。
14.【答案】D
【详解】壁画是元代实物资料,写实的描绘了元代农民纳粮场景,纳粮与赋税征收相关,因此这一资料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通过壁画反映不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排除A项;通过静态的壁画无法得出当时元政府减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出纳粮,无法体现征收的税种,排除C项。
15.【答案】A
【详解】据材料“该政策的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的税收政策是合并诸项杂役,记亩征银,这是说明农民在缴纳赋税前要把赋税转换为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据材料“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并未免征力役使农民减负,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简化税制是两税法的特点,但无论任何赋税改革,都未杜绝腐败,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侵犯地主官僚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排除D项。
16.【答案】D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成化八年之后,户口登记几乎没有变化,这与史实是不相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变革,故材料反映出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D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没有体现基层治理体系崩坏,排除A项;材料体现明朝中后期人口没有变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7.【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明朝后期赋税改革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统一折银缴纳赋税的原则,虽然方便了统计、结算和运输,却没有给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以便利,这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有被迫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农民遭受剥削的程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付诸了实施,排除C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条鞭法”广泛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有利于保证农时,排除D项。
18.【答案】C
【详解】根据“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交田租”可知清代的赋税征收是以田亩为依据,这明显是承袭了明代一条鞭法的特点,C项正确;这一财务政策要求用现金支付,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能够推动海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赋税以现金收取和加强专职皇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农民依然要支付沉重的赋税,并不能体现藏富于民,排除D项。
19.【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册主要是户籍登记信息,鱼鳞图册主要是土地信息的登记,这说明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不是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排除C项;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把......丁银额......全部摊丁入亩”可知,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革,改变了地丁分征、丁役单独作为一个税收的状况,使的无地的农民不负担丁役税,标志着数千年的人头税的消失,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人口迅速增加,这会造成人地矛盾的加剧,D项正确;摊丁入亩作为农业税收政策,没有触及社会阶级流动,排除A项;以土地多寡收税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排除B项;白银的货币属性不会因赋税制度改变而改变,排除C项。
21.【答案】D
【详解】由材料可知,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不同年份增减情况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的海关税收受到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中日民族矛盾变化”等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对推动关税收入增加影响有限,排除A项;中国关税斗争虽然收回了一些关税利权,但并没有真正收回关税主权,没有取得取得最终胜利,排除B项;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与材料中1933年的关税总额增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颁布个税法案,规定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明确了他们的纳税义务,B项正确;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并没有因为法律颁布而消除,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无法说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排除C项;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
23.【答案】D
【详解】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法定上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亭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故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故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4.【答案】D
【详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说明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只能说明中国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能说明我国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排除B;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法直接体现90年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的原因,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
25.【答案】(1)措施:以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即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
特点:最终废除人头税;以田亩为征税标准;税额固定;税制简化。
(2)影响: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封建国家的税收;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到4点)
【解析】(1)措施:根据“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得出以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即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根据“以次摊入地亩”得出雍正时摊丁入亩。特点:根据“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得出最终废除人头税;根据“惟均之于田”得出以田亩为征税标准;根据“永为定额”得出税额固定;根据“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能够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得出税制简化。
(2)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封建国家的税收;从社会关系角度概括得出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根据“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得出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人口增长;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6.
【答案】(1)主要特点:通过立法手段倡导、推行;受政局动荡影响明显;实施效果比较差。
(2)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用极小;改革开放后,重建个人所得税并形成完整体系。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1)
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内忧外患使晚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911年由度支部起草了《所得税》章程30条”“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不仅不强而且还极为不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过立法手段倡导和推行、受政局动荡影响明显、实施效果比较差等角度分析。
(2)发展历程:根据材料“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从1978年底开始研究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并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重建的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作用极小、改革开放后重建个人所得税并形成完整体系等角度分析;简要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7.
【答案】(1)主要内容:颁布新的税收要则和规程,明确全国范围内税收种类;建立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税种简化合并,调低某些税率;全国税种和税率征收统一施行。
(2)评价: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构建起与新中国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扭转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召开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草拟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草案)》”得出颁布新的税收要则和规程,明确全国范围内税收种类;根据“工商业税、货物税等暂行条例。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得出建立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根据“将货物税原定1136个征税品目简并为358个品目,印花税由原定的30个税目简并为25个。”得出税种简化合并,调低某些税率;根据“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得出全国税种和税率征收统一施行。
(2)评价:根据所学,可从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构建起与新中国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扭转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等方面概括。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1.[河北邯郸2022模拟(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这些举措
A.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 B.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
C.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D
【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财税制度。这些举措反映出当时各国重视赋役管理及财税开支,适应了各国加强实力以在争霸兼并战争中集中力量打败对手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各国的财政原则及其管理强化,并未涉及土地制度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主要来源于农业,这些举措无法体现商业的繁荣及商业都市的兴起,排除B项。
2.[黑龙江双鸭山2023开学考]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凡在此方面作出成绩的官吏,均被褒以重奖;反之,如果户口减少,或汇报不实,则受责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封建国家
A.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 B.需依赖上计吏管理地方
C.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 D.人口增减决定地方治理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可知,材料反映上计制度中重视户口的增减,并出具相关的奖罚政策,主要是因为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A项正确;管理地方主要依赖的不是上计吏,排除B项;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对地方的治理不是取决于人口增减,排除D项。
3.[山东曲阜2022开学考]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到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到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
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
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
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
【答案】C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汉朝的人头税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赋税不是完全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体现了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一种超经济剥削,C项正确,排除B项;人头税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人头税的出现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排除D项。
4.[黑龙江佳木斯2023一调]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由此可知,汉代( )
A.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民众负担依然较重
C.地方豪强干预司法 D.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农民遭受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这表明汉代农民负担的沉重,B项正确;汉代豪强地主是建立在土地兼并基础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豪强干预司法和税制改革,排除C、D两项。
5.[广东广州2022模拟]公元前200年汉政府规定,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公元前189年又规定,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据此推知,汉代立国之初
A.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
C.社会劳动力严重稀缺 D.人头税的负担总体比较轻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朝政府重视劳动力,说明当时社会劳动力严重缺失,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重视而采取的政策,而不是政策的不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男女之间的差别,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头税的具体情况,轻重无法判断,排除D项。
6.[河南信阳2022全真模拟]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且地主有奴有牛,还可以多得土地。此后,隋唐皆沿此制。均田制持续沿用,主要得益于该制度
A.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满足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解决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B
【详解】北魏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既照顾到无地农民想获得土地的需求,也兼顾到了地主的利益。因此兼顾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B项正确;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不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CD项太绝对,排除CD项。
7.[山东实验中学2022一模]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可知,宋朝和明朝的措施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土地兼并不可能被杜绝,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8.[山东2022押题预测]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税法广泛推广
C.藩镇割据的出现 D.均田制受到破坏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征兵制度由府兵制变化为募兵制,征兵对象由均田农民变化为职业军人,这是由于均田制受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难以推行,D项正确;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均田制受到破坏,A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出现,排除C项。
9.[黑龙江佳木斯2023一调]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
【答案】B
【详解】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允许纳绢或布代役,后期通过两税法,将古代中国的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转变等,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B项正确;直到清朝前期,封建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排除A项;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C项;推行代役制和改变征税标准等做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并非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10.[山东宁阳2022阶段检测]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贫富分化 B.指出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C.认为两税法造成流民问题 D.肯定租庸调推行的作用
【答案】B
【详解】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背景,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意义,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不正确;D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排除。
11.[山东潍坊2022三模]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
12.[广东广州2022四模]如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纳税截止时间早于宋代,宋代给农民的时间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税额,并不能判断政府田赋的多少,排除A项;材料与南北差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吉林长春2022二模]宋神宗时期,实行以钱代役的政策,对乡村户和城市的坊郭户均征收役钱,商税也由城市向农村拓展。这反映了当时
A.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完成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宋神宗时期,乡村和城市都实行以钱代役,商税也从城市向农村拓展,这说明宋朝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经济结构,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均不符合宋朝时期的史实,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完成,排除D项。
14.[贵州贵阳2023摸底]如图是元代墓葬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描绘农民向政府纳粮的场景。图中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该壁画( )
A.展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繁多 B.体现元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
C.凸显元政府征收国境关税的重要性 D.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
【答案】D
【详解】壁画是元代实物资料,写实的描绘了元代农民纳粮场景,纳粮与赋税征收相关,因此这一资料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通过壁画反映不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排除A项;通过静态的壁画无法得出当时元政府减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出纳粮,无法体现征收的税种,排除C项。
15.[湖北2022模拟(七)]明代采用“一条鞭法”的税收政策,该政策的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对此政策理解准确的是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免征力役使农民减负
C.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 D.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
【答案】A
【详解】据材料“该政策的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的税收政策是合并诸项杂役,记亩征银,这是说明农民在缴纳赋税前要把赋税转换为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据材料“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并未免征力役使农民减负,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简化税制是两税法的特点,但无论任何赋税改革,都未杜绝腐败,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侵犯地主官僚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排除D项。
16.[湖南长沙长郡中学2022模拟(二)]如表为明朝官方对常熟县人口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明朝常熟县人口统计表
年份 户 口
洪武四年(1371年) 62 285 247 104
永乐十年(1412年) 66 327 284 671
天顺六年(1462年) 83 558 367 600
成化八年(1472年) 87 474 381 577
成化十八年(1482年) 87 474 381 577
弘治五年(1492年) 88 044 381 577
A.专制统治导致了基层治理体系崩坏 B.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增长
C.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 D.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
【答案】D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成化八年之后,户口登记几乎没有变化,这与史实是不相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变革,故材料反映出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D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没有体现基层治理体系崩坏,排除A项;材料体现明朝中后期人口没有变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7.[河北石家庄2022模拟]《中国经济通史 明代经济卷》认为,在明朝后期赋税改革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这就大大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由此可知( )
A.农副产品商品化有被迫现象 B.农民承受了官府沉重的剥削
C.赋税改革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D.统一征银影响农业生产时间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明朝后期赋税改革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统一折银缴纳赋税的原则,虽然方便了统计、结算和运输,却没有给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以便利,这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有被迫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农民遭受剥削的程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付诸了实施,排除C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条鞭法”广泛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有利于保证农时,排除D项。
18.[山东菏泽2022二模]“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交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 D.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
【答案】C
【详解】根据“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交田租”可知清代的赋税征收是以田亩为依据,这明显是承袭了明代一条鞭法的特点,C项正确;这一财务政策要求用现金支付,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能够推动海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赋税以现金收取和加强专职皇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农民依然要支付沉重的赋税,并不能体现藏富于民,排除D项。
19.[湖北鄂东南三校2022联考]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册主要是户籍登记信息,鱼鳞图册主要是土地信息的登记,这说明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不是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排除C项;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0.[江西南昌2022三模]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标志着人头税的废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大改革。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皇帝五十六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共计335余万两,全部摊丁入亩,与田赋一起征收。这一规定( )
A.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确立土地多寡为收税标准
C.改变了白银原有货币属性 D.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把......丁银额......全部摊丁入亩”可知,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革,改变了地丁分征、丁役单独作为一个税收的状况,使的无地的农民不负担丁役税,标志着数千年的人头税的消失,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人口迅速增加,这会造成人地矛盾的加剧,D项正确;摊丁入亩作为农业税收政策,没有触及社会阶级流动,排除A项;以土地多寡收税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排除B项;白银的货币属性不会因赋税制度改变而改变,排除C项。
21.[辽宁辽南协作体2022二模]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可知,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不同年份增减情况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的海关税收受到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中日民族矛盾变化”等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对推动关税收入增加影响有限,排除A项;中国关税斗争虽然收回了一些关税利权,但并没有真正收回关税主权,没有取得取得最终胜利,排除B项;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与材料中1933年的关税总额增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广东东莞2022月考]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颁布个税法案,规定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明确了他们的纳税义务,B项正确;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并没有因为法律颁布而消除,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无法说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排除C项;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
23.[湖南临澧2022模拟(一)]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税制改革待深化
【答案】D
【详解】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法定上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亭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故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故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4.[浙江2022模拟]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为8.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B.表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
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答案】D
【详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说明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只能说明中国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能说明我国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排除B;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法直接体现90年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的原因,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
25.[安徽滁州2022模拟(三)]材料一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九
材料二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能够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使者,独家止数丁而亩连阡陌者耳。
——王庆云:《熙朝纪政》
(1)根据材料,指出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前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以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即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
特点:最终废除人头税;以田亩为征税标准;税额固定;税制简化。
(2)影响: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封建国家的税收;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到4点)
【解析】(1)措施:根据“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得出以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即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根据“以次摊入地亩”得出雍正时摊丁入亩。特点:根据“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得出最终废除人头税;根据“惟均之于田”得出以田亩为征税标准;根据“永为定额”得出税额固定;根据“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能够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得出税制简化。
(2)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封建国家的税收;从社会关系角度概括得出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根据“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得出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人口增长;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6.[广东深圳2022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忧外患使晚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由此开始筹议开征个人所得税。1911年由度支部起草了《所得税》章程30条。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个人所得税制度并未真正实施。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政局动荡,个人所得税也没有真正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条例》(22条)和《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49条),实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至此,近代中国完整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得以真正实行。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税收征管水平与效率等因素,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不仅不强而且还极为不稳定。
——摘编自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基础和税收制度建构的特殊性,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且逐渐呈下降趋势。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财政部税务总局从1978年底开始研究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根据“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通过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6年,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至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初步形成了因纳税人不同而三税并存的特殊格局,并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重建的完成。
——摘编自王蕾《论当代中国个人所得税法演变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并简要评价其作用。
【答案】(1)主要特点:通过立法手段倡导、推行;受政局动荡影响明显;实施效果比较差。
(2)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用极小;改革开放后,重建个人所得税并形成完整体系。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1)
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内忧外患使晚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911年由度支部起草了《所得税》章程30条”“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不仅不强而且还极为不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过立法手段倡导和推行、受政局动荡影响明显、实施效果比较差等角度分析。
(2)发展历程:根据材料“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从1978年底开始研究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并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重建的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作用极小、改革开放后重建个人所得税并形成完整体系等角度分析;简要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7.[河南开封名校联盟2022押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税收法令和举措
时间 税收法令和举措
1949年11月24日至12月9日 召开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草拟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草案)》,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确定了新中国全国范因内的14种税收种类
1950年1月30日 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并附发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及工商业税、货物税等暂行条例。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
1950年4月 公布实施了《契税暂行条例》
1950年7月 对税收政策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主要内容就是兼并税种,将货物税原定1136个征税品目简并为358个品目,印花税由原定的30个税目简并为25个。同时,把盐税、所得税、货物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的某些税率调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
1950年9月 《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开始施行
——摘编自黄俊涛强甜甜《72年七次改革,我国税收制度的时代变迁(1949~202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税收改革。
【答案】(1)主要内容:颁布新的税收要则和规程,明确全国范围内税收种类;建立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税种简化合并,调低某些税率;全国税种和税率征收统一施行。
(2)评价: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构建起与新中国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扭转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召开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草拟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草案)》”得出颁布新的税收要则和规程,明确全国范围内税收种类;根据“工商业税、货物税等暂行条例。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得出建立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根据“将货物税原定1136个征税品目简并为358个品目,印花税由原定的30个税目简并为25个。”得出税种简化合并,调低某些税率;根据“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得出全国税种和税率征收统一施行。
(2)评价:根据所学,可从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构建起与新中国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扭转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等方面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