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人头税和徭役(1)田赋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即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②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2)人头税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改为23岁)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2、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3、唐朝(1)“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2)两税法①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实施: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③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4、宋朝(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2)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3)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5、元朝(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2)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6、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2)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量增加。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7、清朝:“摊丁入亩”(1)推行①康熙年间: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2)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的诞生(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2)诞生: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3)特征: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4)演变: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5)地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2、近代关税主权的丧失和争取关税主权的斗争(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2)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②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③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④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3、新中国的关税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1)改革开放前①制度创立: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②重要地位: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2)改革开放后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4、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1)民国时期①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③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2)新中国成立以后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秦汉,编户制度;北魏,租调制;唐,租庸调制、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地丁银”。
2.赋税种类:土地和人头税(田租、户税、丁税)为主,商税(市税、关税)为辅,外加各种苛捐杂税。
3.整体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2)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利于农业发展。
(3)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以两税法、一条鞭法为标志)。
(6)地租演进三阶段: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典例1[四川成都2022入学考]下图银饼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属广东)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据此可知,当时
A.均田制度走向瓦解 B.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租庸调制,根据材料“庸调”二字可判断该银饼所反映的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该制度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故选B项;材料与均田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明代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广东佛山2022模拟]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2.[天津部分区2022一模]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3.[广西桂林联盟校2023开学考]西汉中期以后,因破产而卖身为奴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附著于主人户籍之下,不计入家内人口和官府户口数,也不承担赋税徭役。大量平民卖身为奴
A.改变农村人口结构 B.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催生新的依附关系
4.[湖南2022预测]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灵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太宗因忧授田不足便“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这体现出
A.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B.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C.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均田制度
5.[山东菏泽2022开学考]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6.[浙江2022仿真模拟]中唐实行两税法后,先由中央确定各州的两税征收总额,再划分为三个份额进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中央失去了两税征收的控制权
B.地方各州都必须给予中央赋税支持
C.中央财政从两税中的收益有所保证
D.送使会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
7.[山西吕梁2023开学摸底]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咸通十一年,陕州大早,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A.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较丰盈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D.赋税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8.[江苏苏州2023开学考]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9.[四川2022诊断]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农承担差役,遇灾不免租,缴纳一笔抵押金,甚至礼钱。明后期,各地佃户采取“抗租”“霸田”等形式与地主斗争,还出现了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等记载。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租地农民数量减少
C.弃农经商现象普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天津2022押题预测]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黄册时,发现其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这说明明朝
A.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 B.官方数据也需要鉴别
C.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D.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
11.[湖南A佳教育联盟2023模拟]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如表是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1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12.[福建泉州2022新情境(一)]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户籍管理,户籍是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据,D项正确;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排除A项;BC项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BC项。
2.【答案】B
【详解】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兼并盛行,A项错误;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C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是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
3.【答案】C
【详解】y依据材料“附著于主人户籍之下,不计入家内人口和官府户口数,也不承担赋税徭役”,可知大量平民卖身为奴,不承担赋税徭役,必然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农村人口结构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B项;“催生”表述错误,排除D项。
4.【答案】D
【详解】均田制下国家将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因担忧雍州农民授田亩数不足,诏令少田者迁移至土地富裕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推行均田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不足是土地兼并导致的,且均田制遭到破坏应为唐中期,排除A项;唐太宗知人善任,太宗一朝政治开明,但材料中强调的是授田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授田的信息没有体现赋役的多少,排除C项。
5.【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见C正确;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ABD说法错误。
6.【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两税法后形成的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财税管理体制。划分了上供额后,在制度上确立了地方财税输送中央的合法性,上供额随地方收入增多而增加,C项正确;三分制总额由中央制定,明显具有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财权的作用,排除A项;上供在地方税额减去留州、送使之后,当地方财政较小时,并不一定会有结余上供,排除B项;中央对军费严格限制,能起到遏制藩镇割据的作用,排除D项。
7.【答案】D
【详解】考查唐代的赋税。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各地“杂税林立”,“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这说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且没有根据地方实际进行收税,D项正确;虽然此时“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但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是否丰盈,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但不能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停滞,排除C项。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的失败在于官吏的腐败;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并结合所学可知,《杨炎传》认为两税法没有加重民众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两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不能说“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但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相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农承担差役,遇灾不免租,缴纳一笔抵押金,甚至礼钱”和明后期的“抗租”、“霸田”及所学知识可得,明朝中期和明朝后期的佃农对待地主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佃农的生存方式变多,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前后的多少,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弃农经商现象普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手的档案资料虽然可信度较高,但仍需要仔细鉴别,故B项正确;明后期虽然确实陷人严重的财政困难,但,材料不能体现这一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中黄册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崇祯二十四年,而实际上此时明朝早已灭亡,这荒谬的预造行为不能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户口资料涉及造假,不能说明明代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而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清朝的“摊丁入亩”,有利于削弱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释放社会活力,从而可能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自由劳动力,且地丁银的征收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结构变动无关,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当时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私有制,并未变化,排除D项。
12.【答案】A
【详解】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BCD。
附:教师版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人头税和徭役(1)田赋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即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②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2)人头税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改为23岁)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2、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3、唐朝(1)“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2)两税法①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实施: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③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4、宋朝(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2)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3)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5、元朝(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2)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6、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2)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量增加。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7、清朝:“摊丁入亩”(1)推行①康熙年间: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2)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的诞生(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2)诞生: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3)特征: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4)演变: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5)地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2、近代关税主权的丧失和争取关税主权的斗争(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2)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②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③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④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3、新中国的关税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1)改革开放前①制度创立: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②重要地位: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2)改革开放后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4、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1)民国时期①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③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2)新中国成立以后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秦汉,编户制度;北魏,租调制;唐,租庸调制、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地丁银”。
2.赋税种类:土地和人头税(田租、户税、丁税)为主,商税(市税、关税)为辅,外加各种苛捐杂税。
3.整体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2)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利于农业发展。
(3)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以两税法、一条鞭法为标志)。
(6)地租演进三阶段: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典例1[四川成都2022入学考]下图银饼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属广东)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据此可知,当时
A.均田制度走向瓦解 B.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租庸调制,根据材料“庸调”二字可判断该银饼所反映的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该制度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故选B项;材料与均田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明代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广东佛山2022模拟]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户籍管理,户籍是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据,D项正确;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排除A项;BC项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BC项。
2.[天津部分区2022一模]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答案】B
【详解】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兼并盛行,A项错误;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C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是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
3.[广西桂林联盟校2023开学考]西汉中期以后,因破产而卖身为奴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附著于主人户籍之下,不计入家内人口和官府户口数,也不承担赋税徭役。大量平民卖身为奴
A.改变农村人口结构 B.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催生新的依附关系
【答案】C
【详解】y依据材料“附著于主人户籍之下,不计入家内人口和官府户口数,也不承担赋税徭役”,可知大量平民卖身为奴,不承担赋税徭役,必然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农村人口结构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B项;“催生”表述错误,排除D项。
4.[湖南2022预测]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灵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太宗因忧授田不足便“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这体现出
A.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B.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C.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均田制度
【答案】D
【详解】均田制下国家将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因担忧雍州农民授田亩数不足,诏令少田者迁移至土地富裕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推行均田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不足是土地兼并导致的,且均田制遭到破坏应为唐中期,排除A项;唐太宗知人善任,太宗一朝政治开明,但材料中强调的是授田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授田的信息没有体现赋役的多少,排除C项。
5.[山东菏泽2022开学考]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见C正确;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ABD说法错误。
6.[浙江2022仿真模拟]中唐实行两税法后,先由中央确定各州的两税征收总额,再划分为三个份额进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中央失去了两税征收的控制权
B.地方各州都必须给予中央赋税支持
C.中央财政从两税中的收益有所保证
D.送使会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两税法后形成的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财税管理体制。划分了上供额后,在制度上确立了地方财税输送中央的合法性,上供额随地方收入增多而增加,C项正确;三分制总额由中央制定,明显具有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财权的作用,排除A项;上供在地方税额减去留州、送使之后,当地方财政较小时,并不一定会有结余上供,排除B项;中央对军费严格限制,能起到遏制藩镇割据的作用,排除D项。
7.[山西吕梁2023开学摸底]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咸通十一年,陕州大早,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A.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较丰盈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D.赋税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详解】考查唐代的赋税。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各地“杂税林立”,“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这说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且没有根据地方实际进行收税,D项正确;虽然此时“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但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是否丰盈,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但不能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停滞,排除C项。
8.[江苏苏州2023开学考]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的失败在于官吏的腐败;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并结合所学可知,《杨炎传》认为两税法没有加重民众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两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不能说“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但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相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四川2022诊断]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农承担差役,遇灾不免租,缴纳一笔抵押金,甚至礼钱。明后期,各地佃户采取“抗租”“霸田”等形式与地主斗争,还出现了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等记载。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租地农民数量减少
C.弃农经商现象普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农承担差役,遇灾不免租,缴纳一笔抵押金,甚至礼钱”和明后期的“抗租”、“霸田”及所学知识可得,明朝中期和明朝后期的佃农对待地主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佃农的生存方式变多,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前后的多少,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弃农经商现象普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0.[天津2022押题预测]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黄册时,发现其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这说明明朝
A.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 B.官方数据也需要鉴别
C.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D.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手的档案资料虽然可信度较高,但仍需要仔细鉴别,故B项正确;明后期虽然确实陷人严重的财政困难,但,材料不能体现这一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中黄册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崇祯二十四年,而实际上此时明朝早已灭亡,这荒谬的预造行为不能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户口资料涉及造假,不能说明明代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而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故D项错误。
11.[湖南A佳教育联盟2023模拟]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如表是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1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清朝的“摊丁入亩”,有利于削弱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释放社会活力,从而可能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自由劳动力,且地丁银的征收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结构变动无关,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当时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私有制,并未变化,排除D项。
12.[福建泉州2022新情境(一)]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BC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