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乡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乡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5: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文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那就是台湾。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抒发的是怎样的浓愁呢?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的感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2.背景透视: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3.相关资料:
于右任与余光中的思乡之路: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到了晚年,于右任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余光中返回大陆20多次,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本诗选取了哪些表现游子的意象?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导思2.诗人选用了哪些词语来修饰意象?各起到什么效果?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答案】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答案】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重难点小结: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乡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六、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深地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借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新颖独特的意象,让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完美的形式,富于建筑的美。
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诗节句式整齐;变化就是注意了长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整齐外形中有参差之美。同时,作者采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是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八、课堂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 高适《除夜作》)
【译文】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夜里,一盏孤灯照着我,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异乡人的心情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