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5熔化与凝固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婺城期末)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中心的圆盘中,白糖立刻就变成糖水,不断旋转的圆盘又将糖水从四周甩出去,由于四周温度低,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用小棍将它绕好,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了。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熔化、液化 C.熔化、凝固 D.汽化、凝固
2.(2021七上·淳安期末)T1℃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晶体材料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一 段时间记录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熔点比乙的沸点高
B.乙在熔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T3℃不变
C.固态时的甲比固态时的乙比热容大
D.甲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T4℃不变
3.(2022七上·缙云期末)在冬季,某校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关于“冰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
D.“冰花”熔化的过程中要放热
4.(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5.(2021七上·定海期末)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下列变化与“適水成冰”这一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秋天露珠 B.餐布粘虾
C.针状雾凇 D.冰棍长“霜”
6.(2021七上·吴兴期末)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中途发现水量少了些,于是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并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7.(2021七上·三门期末)严寒的冬天,为防止汽车水箱内的水结冰,以保证汽车正常运行,可以往汽车水箱里加入防冻剂,这是因为加入防冻剂后( )
A.凝固点降低 B.沸点降低 C.质量变大 D.比热变大
8.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 )
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9.(2021七上·温州期中)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
C.乙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D.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大
10.(2020七上·温州期末)用湿手到冰箱冷冻室取食物,常常感觉手被食物粘住,以下各种现象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干冰长胡须 B.干手器烘手
C.岩浆变固态 D.茶壶冒白气
11.(2020七上·温州期末)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12.(2020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8℃时的海波是液态
B.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用时6 min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需要加热
13.(2020七上·余杭期末)用图像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物质的特性,下列对图像反映的物质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
A.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T℃
C.a物质的比热大于b物质的比热 D.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
14.(2020七上·台州期末)2020 年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 1731 克月壤样本安全着陆。降落时,表面最高温度达到上万摄氏度。为了保护返回器内月壤样本不被高温破坏,制作返回器“防护服”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受热易凝华 B.受热易凝固 C.受热易液化 D.受热易熔化
15.(2020七上·余杭月考)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瑞安月考)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 ℃,酒精的凝固点为-117 ℃)。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分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下表中。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 4 2 0 -2 -4 -6 -6 -6 -6 -6 -8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 固
(1)当实验进行到22分钟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A”“B”或“C”);
(2)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 ℃;
(3)由上表可知此混合液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4)在水中掺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 (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17.(2020七上·仙居期末)一袋3千克的水放入冰箱内凝固成冰,质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水凝固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若将这些水由神舟飞船带上太空,则水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18.(2020七上·仙居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由图判断出 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
(2)CD段表示乙物质处于 态。
19.(2020七上·嘉兴期末)一种新型材料在15℃~40℃的温度间熔化,可知这种材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把它掺在水泥里,制作储热地板和墙壁,能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当气温下降时,这种建筑的室内比一般建筑的降温要 (选填“快”或“慢”)
20.(2020七上·余杭期末)如图是小金研究海波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海波温度,实验记录:则它占在第6min末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28 32 36 40 48 48 48 54 60 66
(3)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特点是 。
21.(2020七上·缙云期末)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
过程。
(1)如图甲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的好处是 。
(2)该固体熔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 “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 分,第 10
分钟该物质处于 态。
22.(2021七上·江干期末)小文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文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她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小文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得到在BC段物质的状态是 ,物质从B到C的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2)盐水的凝固点为 ℃;-1℃时盐水存在的状态是 ;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进行的物态变化是 。
23.(2020七上·杭州期末)小应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
(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盐水的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应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填“高”或“低”)。
(4)实验中小应发现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 。
(5)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4.(2020七上·余杭月考)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每隔1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物质的温度及观察其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 。
(2)第4分钟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
(3)由图乙可知,AB段升温比CD段快,这是因为 。
(4)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
25.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完成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描绘出的图像,由图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AB段物质的比热 CD段物质的比热(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上·临海期末)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a)。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
(1)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
(2)在5~8分钟之间,海波要从热水中 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第10分钟后,试管内仍有少量海波不能熔化,其原因是 。
27.(2022七上·缙云期末)有卫星数据显示,在火星南极冰层之下隐藏着一大片充满液态水的湖泊。厚厚的冰层下面水温低至-74℃,但水仍保持着液态。对此科学家解释是:可能是火星岩石中的镁盐、钙盐和钠盐等盐类物质溶解到了水中降低了水的凝固点。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吗?某研究小组以常见的调料品食盐为溶质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a.利用食盐、蒸馏水分别配制纯水、淡盐水、浓盐水;
b.取三个相同烧杯,加入等量的上述溶液,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c.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液体状态的变化,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
d.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甲(①纯水;②淡盐水;③浓盐水)。
(1)由图甲可知,浓盐水的凝固点是 。
(2)图甲的曲线①中,第25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态。
(3)分析图中实验曲线可得的结论是 。
(4)如果将一个装有盐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8.(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小明选择的固体是冰块,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华选择的固体是萘,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冰的温度/℃ -5 -4 -3 -2 -1 0 0 1 2 3 4
萘的温度/℃ 72 74 76 78 80 80 80 80 82 84 86
(1)如图丙是某时刻冰的温度,该温度为 。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填变化情况)。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寻求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29.(2021七上·柯桥月考)冬天,给道路上的积雪撒融雪盐,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发生。于是小明同学猜想:含盐浓度不同的冰,其熔化特点与纯冰不同。于是小明用纯水、淡盐水和浓盐水制得质量相同的“纯冰”、“淡盐冰”和“浓盐冰”,装入相同的试管中,并在相同热源条件下同时对三支试管加热,测量三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绘成如图所示(其中:①“纯冰”,②“淡盐冰”,③“浓盐冰”)。
(1)“纯冰”、“淡盐冰”和“浓盐冰”三者都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加热到5分钟时,装有“浓盐冰”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状态;
(3)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含盐浓度越高的冰,比热容越 (选填:“大”或“小”),熔点更 (选填:“高”或“低”)。
30.(2020七上·吴兴期末)冬季路面积雪结冰成为许多地区交通安全出行的重大隐患。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天气,马路上经车轮反复碾压的积雪,会比周围的积雪更容易熔化。于是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小组同学打算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探究:(如图1)
步骤一:同学们选择低于0℃的室外进行实验,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两块大小、厚度相同的冰块。
步骤二:把两根相同的细钢丝挂在冰块上,下方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
步骤三:等待一段时间后,小组同学观察到细钢丝陷入冰块的深度不同,从而得出了结论。
(1)小组同学的上述操作,基于的猜想是:
(2)钢丝陷入冰块的原因是
(3)由于晚上气温会比白天更低,交警为了保障路面安全还会在路面上撒盐。该小组同学打算继续研究盐对熔化的影响。他们在实验室(室温10℃左右)分别用等质量的纯水和盐水制得纯冰、盐冰,处理成碎冰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同时观察试管中碎冰熔化情况,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分别绘制甲、乙两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图像可知,在积雪已熔化的道路上洒盐,目的之一是 。
四、解答题
31.(2022七上·缙云期末)熔模精密铸造是一种常用的铸造工艺,其做法是(如图):先用蜡做铸件的模型(蜡模),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热烘烤后,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铸件材料的熔液,冷却后便铸成器物。现对某准备用于铸造的固态材料持续加热使其变成液态,温度达400℃后开始记入下表格: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金属温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
(1)分析表格,该材料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
(2)该材料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分钟。
(3)为制造某工件,用密度为0.9g/cm3的蜡制成蜡模,蜡模的质量为3.6kg。请计算:
①该蜡模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②若用密度为 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多少?
32.(2021七上·吴兴期末)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周围的水箱中装满水,对发动机进行降温;而电冰箱在使用时需要通过冷凝器(装满冷凝剂)使冷冻室达到冷冻环境。请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汽车发动机为什么选择用水作为冷却液?
(2)北方冬天要将发动机冷却液改为特殊的“防冻液”,和普通水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电冰箱通过冷凝剂的循环流动,能把内部热量“带到”外部,使其内部保持低温。请说说它的工作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然后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白糖在圆盘中央受热而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被甩到四周后,糖汁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糖丝,发生凝固。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从图像中找到甲的熔点和乙的沸点,二者进行比较;
(2)根据乙的熔化图像判断;
(3)根据Q=cm△t可知,质量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4)根据甲的熔化图像判断。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从0~t2,甲都是固体,此后温度保持T4不变,则甲的熔点位T4。乙在0~t1内为固体,则它的熔点为T2,沸点为T3,故A正确;
在t1~t2内,乙处于熔化状态,温度保持T2,故B错误;
当质量相同的甲和乙都升高到T2时,甲用的时间小于乙,即甲吸收的热量少,根据Q=cm△t可知,甲的比热容小于乙,故C错误;
t2~t3时,甲处于熔化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进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水管喷出的水在空气中放热,迅速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则“冰花”其实是水凝固而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根据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铸造铁轨时,先将钢材在熔炉中熔化,再浇入铸造模具进行凝固成型。因为铁为晶体,所以再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温度先上升再不变,再上升,接下来温度下降,不变再降低,故D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滴水成冰”从液态到固态,为凝固。
【解答】A、秋天露珠是从气态到液态,为液化,A不符合题意;
B、餐布粘虾是从液态到固态,为凝固,B符合题意;
C、针状雾凇是从气态到固态,为凝华,C不符合题意;
D、冰棍长霜是从气态到固态,为凝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此时的沸点;
【解答】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根据凝固点的定义分析。
【解答】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时,水不断的向外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凝固点。不放防冻剂时,水在0℃就开始结冰,而加入防冻剂后,水凝固时温度远远低于0℃,即它的凝固点降低了,导致水不容易凝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解答】解: 开水倒入杯中后, 夹层间的“神奇物质” 先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当水温低于55℃后开始放热,由液态变为固态,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一类像海波那样,在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少的,比热较小。
【解答】A如图可知:乙图中甲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变化一直增高,属于非晶体,乙物质随着时间变化B~C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故乙是晶体,A说法错误;
B、乙图中0-2min内乙物质温度上升的比甲物质高些,由于甲、乙放在同一个热源加热,故吸收根据的热量相同;
C、乙物质是晶体,熔化的过程温度保持不变,C说法正确;
D、根据Q=cm(t1-t0),m相同,相同的热源加热,Q相同,在AB段乙温度升高的比甲快,故甲物质的比热容大于乙物质。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冰箱内的食物温度很低,手上的水放热由液体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冰,因此会被粘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湿手到冰箱冷冻室取食物,常常感觉手被食物粘住,是因为手上的水发生了凝固现象。
A.干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那么“胡须”就是液化成的小水珠,故A不合题意;
B.干手器烘手,手上的水由液体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故B不合题意;
C.岩浆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C符合题意;
D.茶壶喷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离开壶嘴后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仍然为冰水混合物,则温度仍然为0℃。试管内冰块的温度也会达到0℃,但是此时无法再从烧杯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冰一点都不熔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是指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解答】A、48℃时,刚达到海波的熔点,海波是固态或固液共存态或液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BC段是海波熔化过程,即12min-6min=6min;故B正确;
C、CD是液态;故C错误;
D、BC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3)根据公式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
(4)根据m=ρV可知,当质量相等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解答】A.a物质没有熔点为非晶体,b有熔点为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物质凝固时温度保持T℃不变,因此它的凝固点为T℃,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C图可知,当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质量相等的a和b中,a升高的温度大,根据公式Q=cm△t可知,a的比热容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D图可知,质量相同的a和b,a的体积小于b,根据m=ρV可知,那么a的密度大于b,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而凝固、液化和凝固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防护服”呈固态,吸热后可能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也可能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烧杯中的冰块大半熔化时,它们的温度为0℃。当试管内的冰温度低于0℃时,会从烧杯里面吸收热量,最终温度达到0℃,即达到冰的熔点。由于此时内外温度相同,所以试管里的冰不能再从外面吸收热量,因此不会熔化。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B
(2)-6
(3)晶体
(4)越低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进行分析解答。(2)也就是说晶体加热中只有在达到熔点时温度才是不变的,其他时间也是上升的,而非晶体没有熔点也就是说非晶体只要加热温度就上升。
【解答】(1)图中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故A、C错误,B正确。
(2)混合液从第10分钟到第18分钟温度一直保持在-6℃不变,所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6℃。
(3)表中所示混合液有固定的凝固点,该物质是晶体。
(4)水的凝固点是0℃,掺入酒精后混合液的凝固点变成了-6℃, 凝固点降低了。
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越低。
17.【答案】不变;放热;不变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和继续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一袋3千克的水放入冰箱内凝固成冰,只是状态变化,而质量将不变;
(2)水凝固时需要放热;
(3)若将这些水由神舟飞船带上太空,只是位置发生改变,而水的质量将不变。
18.【答案】(1)乙;210 ℃
(2)液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晶体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2)根据图像可知,AB段为固体,CD段为液态,而中间的BC段为固液混合态。
【解答】(1)由图可知,在加热的过程中,甲的温度一直上升,而有段时间乙的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因此判断出乙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210 ℃。
(2)CD段表示乙物质处于液态。
19.【答案】非晶体;慢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新型材料在15℃~40℃的温度间熔化,那么它没有熔点,是非晶体;
(2)当气温下降时,这种材料材料凝固放热,从而使室温下降慢。
20.【答案】(1)均匀受热(受热均匀)
(2)固液共存态
(3)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即可)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将物体放在试管内,将试管放入烧杯内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加热,不但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还可以延长加热时间,便于现象的记录。
(2)根据表格可知,海波温度不变的时间从5min到7min,因此5min时开始熔化,7min时结束熔化,而6min时正在熔化,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3)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均匀受热(受热均匀)。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海波温度,实验记录:则它占在第6min末处于固液共存态;
(3)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即可)。
21.【答案】(1)使固体受热均匀
(2)晶体;8;固液共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将物质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烧杯的水内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可以使物质均匀受热,且减缓温度上升的速度,便于观察和记录现象。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图像上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就是熔化的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的好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2)根据乙图可知,该固态从7min~15min时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它应该有熔点,属于晶体。它的熔化过程用了:15min-7min=8min,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22.【答案】(1)固液共存;放热
(2)-2;液态
(3)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液态晶体在凝固前为液态,凝固后为固态,而凝固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不断放热。
(2)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凝固点。高于凝固点为液态,低于凝固点为固态,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是否满足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AB为液态,CD为固态,则BC段物质正在凝固,即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从B到C的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放热;
(2)根据图甲可知,盐水不断放热,保持不变的温度为-2℃,则盐水的凝固点为-2℃。因为-1℃高于凝固点-2℃,所以此时盐水为液态。
(3)盐水混合物的凝固点为-2℃,则正在熔化的盐冰混合物的温度为-2℃。水的凝固点为0℃,高于外面盐冰混合物的温度,会不断的向外放热,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凝固。
23.【答案】(1)10
(2)不变
(3)-2;低
(4)减少盐水的质量
(5)变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据此确定凝固时间;
(2)根据图像确定晶体凝固时温度是否发生改变;
(3)从图像中找到不变的温度,就是盐水的凝固点。水的凝固点为0℃,与盐水的凝固点比较大小即可。
(4)盐水的质量越大,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越多,需要的凝固时间越长;
(5)当冰水混合物放热时,冰会增多;吸热时,水会增多。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盐水凝固的时间从10min到20min,用了:20min-10min=10min;
(2)根据图像可知,盐水凝固时温度保持-2℃不变,即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不变;
(3)根据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而水的凝固点为0℃,因此与水相比,凝固点低。
(4)实验中小应发现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减少盐水的质量。
(5)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盐冰混合物的温度,所以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会向外放热,其中的水会凝固,导致冰的质量增大。
24.【答案】(1)使冰均匀受热
(2)固液共存
(3)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大
(4)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试管与烧杯中的水的接触面积更大,里面的冰受热更均匀,且熔化较为缓慢,容易观察并记录现象和数据。
(2)根据乙图确定第4分钟时冰的温度情况,并对它的状态进行判断。
(3)根据公式Q=cm△t可知,当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
(4)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解答。
【解答】(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使冰均匀受热。
(2)第4分钟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
(3)由图乙可知,AB段升温比CD段快,这是因为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大。
(4)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5.【答案】晶体;小于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首先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再根据Q=cm△t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冰有熔点,则它是晶体。
(2)AB段升高10℃需要加热5min,而CD段升高10℃需要加热10min,即吸收的热量前者小于后者。根据Q=cm△t可知,当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AB段吸收的热量少,则AB段的比热容小于CD段的比热容。
26.【答案】(1)48
(2)吸收;固液共存状态
(3)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从图b中找到保持不变的温度即可;
(2)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时为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为液态。
(3)根据熔化的条件解答。
【解答】(1)根据图b可知,海波保持不变的温度为48℃,则海波的熔点为48℃。
(2)在5~8分钟之间,海波要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根据图b可知,海波和热水的最终温度保持一致,则试管内少量海波不能熔化的原因是: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
27.【答案】(1)-15 ℃
(2)固液共存
(3)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
(4)变少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1)当晶体经过时,虽然不断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凝固点;
(2)晶体在凝固前为液态,凝固中为固液混合态,凝固后为固态;
(3)根据图甲,分析盐类物质能否降低水的凝固点;
(4)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③为浓盐酸的图像,不变的温度为-15℃,则浓盐酸的凝固点为-15℃;
(2)在曲线①中第25min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处于凝固中,应该为固液共存状态。
(3)根据图甲可知,盐水的浓度越大,水的凝固点越低,即: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
(4)根据前面的结论可知,试管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应该低于外面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因此它们可以从外面吸热而熔化,则试管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冰会变少。
28.【答案】(1)-4℃
(2)不变
(3)寻求普遍规律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目的有两个: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测量误差;②寻找普遍规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冰的温度为-4℃。
(2)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0℃,萘在熔化时温度保持80℃,则: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
29.【答案】(1)晶体
(2)固液共存
(3)小;低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通过加热时温度变化的快慢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根据图象确定三种液体的熔点并作出判断:由图象知,①温度变化最慢,其比热容最大,③温度变化最快,其比热容最小,可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比热容越小,熔化前升温快;且熔点最低,说明能够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解答】 (1)三者都有固定的熔点,故“纯冰”、“淡盐冰”和“浓盐冰”三者都属于晶体 。
(2)加热到5分钟时,装有“浓盐冰”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含盐浓度越高的冰,比热容越小 , 熔点更低 。
30.【答案】(1)冰的熔点与受到的压强(压力)有关
(2)冰块受到压强(压力),熔点降低,从而使钢丝陷入冰块
(3)冰块在压强(压力)作用下熔点降低,冰熔化后溶解盐,也能降低熔点,防止压强(压力)消失后,水重新凝固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G=mg=ρVg可知,当体积相同时, 铜块的密度大,重力大,那么对冰块的压力就大。根据可知,铜块和铝块与冰的接触面积相同,铜块压力大,那么对冰的压强就大,于是铜块上的细钢丝陷入的深度大,那么冰的熔点更低;
(2)根据压强对冰块熔点的影响分析;
(3)根据图2可知,积雪上撒盐后,冰的熔点明显降低,因此冰更容易熔化,而更难凝固,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组同学的上述操作,基于的猜想是:冰的熔点与受到的压强(压力)有关;
(2)钢丝陷入冰块的原因是:冰块受到压强(压力),熔点降低,从而使钢丝陷入冰块;
(3)在积雪已熔化的道路上洒盐,目的之一是:冰块在压强(压力)作用下熔点降低,冰熔化后溶解盐,也能降低熔点,防止压强(压力)消失后,水重新凝固。
31.【答案】(1)晶体
(2)6
(3)解:V=m/ρ=3600g/0.9g/cm3=4×103cm3
m=ρV=2.7×103kg/m3×4×10-3m3=10.8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格计算出金属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即可;
(3)①根据公式计算出蜡模的体积;
②根据m'=ρ'V'计算该工件的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在加热过程中,金属有段时间的温度保持不变,即金属有熔点,那么该材料为晶体。
(2)根据表格可知,该晶体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4min到10min,则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10min-4min=6min。
32.【答案】(1)水的比热大
(2)防冻液凝固点低
(3)冷凝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冷凝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1.汽车水箱又称水箱散热器,是水冷式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功用是散发热量,冷却水在水套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套内循环,达到调温。
2.防冻液的全称应该叫防冻冷却液,意为有防冻功能的冷却液。防冻液可以防止在寒冷冬季停车时冷却液结冰而胀裂散热器和冻坏发动机气缸体或盖。
3.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
【解答】(1)汽车发动机选择用水作为冷却液,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改变相同的温度时,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2)防冻液可以防止在寒冷冬季停车时冷却液结冰而胀裂散热器和冻坏发动机气缸体或盖。和普通水在性质上的区别主要是防冻液凝固点低 。
(3)电冰箱工作原理: 冷凝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冷凝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热 。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5熔化与凝固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婺城期末)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中心的圆盘中,白糖立刻就变成糖水,不断旋转的圆盘又将糖水从四周甩出去,由于四周温度低,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用小棍将它绕好,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了。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熔化、液化 C.熔化、凝固 D.汽化、凝固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然后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白糖在圆盘中央受热而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被甩到四周后,糖汁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糖丝,发生凝固。
故选C。
2.(2021七上·淳安期末)T1℃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晶体材料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一 段时间记录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熔点比乙的沸点高
B.乙在熔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T3℃不变
C.固态时的甲比固态时的乙比热容大
D.甲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T4℃不变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从图像中找到甲的熔点和乙的沸点,二者进行比较;
(2)根据乙的熔化图像判断;
(3)根据Q=cm△t可知,质量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4)根据甲的熔化图像判断。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从0~t2,甲都是固体,此后温度保持T4不变,则甲的熔点位T4。乙在0~t1内为固体,则它的熔点为T2,沸点为T3,故A正确;
在t1~t2内,乙处于熔化状态,温度保持T2,故B错误;
当质量相同的甲和乙都升高到T2时,甲用的时间小于乙,即甲吸收的热量少,根据Q=cm△t可知,甲的比热容小于乙,故C错误;
t2~t3时,甲处于熔化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3.(2022七上·缙云期末)在冬季,某校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关于“冰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
D.“冰花”熔化的过程中要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进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水管喷出的水在空气中放热,迅速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则“冰花”其实是水凝固而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根据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铸造铁轨时,先将钢材在熔炉中熔化,再浇入铸造模具进行凝固成型。因为铁为晶体,所以再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温度先上升再不变,再上升,接下来温度下降,不变再降低,故D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D。
5.(2021七上·定海期末)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下列变化与“適水成冰”这一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秋天露珠 B.餐布粘虾
C.针状雾凇 D.冰棍长“霜”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滴水成冰”从液态到固态,为凝固。
【解答】A、秋天露珠是从气态到液态,为液化,A不符合题意;
B、餐布粘虾是从液态到固态,为凝固,B符合题意;
C、针状雾凇是从气态到固态,为凝华,C不符合题意;
D、冰棍长霜是从气态到固态,为凝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1七上·吴兴期末)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中途发现水量少了些,于是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并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此时的沸点;
【解答】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1七上·三门期末)严寒的冬天,为防止汽车水箱内的水结冰,以保证汽车正常运行,可以往汽车水箱里加入防冻剂,这是因为加入防冻剂后( )
A.凝固点降低 B.沸点降低 C.质量变大 D.比热变大
【答案】A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根据凝固点的定义分析。
【解答】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时,水不断的向外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凝固点。不放防冻剂时,水在0℃就开始结冰,而加入防冻剂后,水凝固时温度远远低于0℃,即它的凝固点降低了,导致水不容易凝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 )
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解答】解: 开水倒入杯中后, 夹层间的“神奇物质” 先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当水温低于55℃后开始放热,由液态变为固态,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1七上·温州期中)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
C.乙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D.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大
【答案】C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一类像海波那样,在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少的,比热较小。
【解答】A如图可知:乙图中甲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变化一直增高,属于非晶体,乙物质随着时间变化B~C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故乙是晶体,A说法错误;
B、乙图中0-2min内乙物质温度上升的比甲物质高些,由于甲、乙放在同一个热源加热,故吸收根据的热量相同;
C、乙物质是晶体,熔化的过程温度保持不变,C说法正确;
D、根据Q=cm(t1-t0),m相同,相同的热源加热,Q相同,在AB段乙温度升高的比甲快,故甲物质的比热容大于乙物质。
故答案为:C。
10.(2020七上·温州期末)用湿手到冰箱冷冻室取食物,常常感觉手被食物粘住,以下各种现象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干冰长胡须 B.干手器烘手
C.岩浆变固态 D.茶壶冒白气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冰箱内的食物温度很低,手上的水放热由液体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冰,因此会被粘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湿手到冰箱冷冻室取食物,常常感觉手被食物粘住,是因为手上的水发生了凝固现象。
A.干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那么“胡须”就是液化成的小水珠,故A不合题意;
B.干手器烘手,手上的水由液体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故B不合题意;
C.岩浆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C符合题意;
D.茶壶喷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离开壶嘴后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2020七上·温州期末)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仍然为冰水混合物,则温度仍然为0℃。试管内冰块的温度也会达到0℃,但是此时无法再从烧杯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冰一点都不熔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2020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8℃时的海波是液态
B.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用时6 min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需要加热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是指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解答】A、48℃时,刚达到海波的熔点,海波是固态或固液共存态或液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BC段是海波熔化过程,即12min-6min=6min;故B正确;
C、CD是液态;故C错误;
D、BC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0七上·余杭期末)用图像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物质的特性,下列对图像反映的物质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
A.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T℃
C.a物质的比热大于b物质的比热 D.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3)根据公式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
(4)根据m=ρV可知,当质量相等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解答】A.a物质没有熔点为非晶体,b有熔点为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物质凝固时温度保持T℃不变,因此它的凝固点为T℃,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C图可知,当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质量相等的a和b中,a升高的温度大,根据公式Q=cm△t可知,a的比热容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D图可知,质量相同的a和b,a的体积小于b,根据m=ρV可知,那么a的密度大于b,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0七上·台州期末)2020 年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 1731 克月壤样本安全着陆。降落时,表面最高温度达到上万摄氏度。为了保护返回器内月壤样本不被高温破坏,制作返回器“防护服”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受热易凝华 B.受热易凝固 C.受热易液化 D.受热易熔化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而凝固、液化和凝固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防护服”呈固态,吸热后可能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也可能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0七上·余杭月考)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烧杯中的冰块大半熔化时,它们的温度为0℃。当试管内的冰温度低于0℃时,会从烧杯里面吸收热量,最终温度达到0℃,即达到冰的熔点。由于此时内外温度相同,所以试管里的冰不能再从外面吸收热量,因此不会熔化。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瑞安月考)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 ℃,酒精的凝固点为-117 ℃)。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分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下表中。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 4 2 0 -2 -4 -6 -6 -6 -6 -6 -8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 固
(1)当实验进行到22分钟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A”“B”或“C”);
(2)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 ℃;
(3)由上表可知此混合液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4)在水中掺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 (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答案】(1)B
(2)-6
(3)晶体
(4)越低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进行分析解答。(2)也就是说晶体加热中只有在达到熔点时温度才是不变的,其他时间也是上升的,而非晶体没有熔点也就是说非晶体只要加热温度就上升。
【解答】(1)图中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故A、C错误,B正确。
(2)混合液从第10分钟到第18分钟温度一直保持在-6℃不变,所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6℃。
(3)表中所示混合液有固定的凝固点,该物质是晶体。
(4)水的凝固点是0℃,掺入酒精后混合液的凝固点变成了-6℃, 凝固点降低了。
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越低。
17.(2020七上·仙居期末)一袋3千克的水放入冰箱内凝固成冰,质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水凝固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若将这些水由神舟飞船带上太空,则水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答案】不变;放热;不变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和继续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一袋3千克的水放入冰箱内凝固成冰,只是状态变化,而质量将不变;
(2)水凝固时需要放热;
(3)若将这些水由神舟飞船带上太空,只是位置发生改变,而水的质量将不变。
18.(2020七上·仙居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由图判断出 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
(2)CD段表示乙物质处于 态。
【答案】(1)乙;210 ℃
(2)液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晶体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2)根据图像可知,AB段为固体,CD段为液态,而中间的BC段为固液混合态。
【解答】(1)由图可知,在加热的过程中,甲的温度一直上升,而有段时间乙的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因此判断出乙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210 ℃。
(2)CD段表示乙物质处于液态。
19.(2020七上·嘉兴期末)一种新型材料在15℃~40℃的温度间熔化,可知这种材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把它掺在水泥里,制作储热地板和墙壁,能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当气温下降时,这种建筑的室内比一般建筑的降温要 (选填“快”或“慢”)
【答案】非晶体;慢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新型材料在15℃~40℃的温度间熔化,那么它没有熔点,是非晶体;
(2)当气温下降时,这种材料材料凝固放热,从而使室温下降慢。
20.(2020七上·余杭期末)如图是小金研究海波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海波温度,实验记录:则它占在第6min末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28 32 36 40 48 48 48 54 60 66
(3)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特点是 。
【答案】(1)均匀受热(受热均匀)
(2)固液共存态
(3)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即可)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将物体放在试管内,将试管放入烧杯内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加热,不但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还可以延长加热时间,便于现象的记录。
(2)根据表格可知,海波温度不变的时间从5min到7min,因此5min时开始熔化,7min时结束熔化,而6min时正在熔化,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3)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均匀受热(受热均匀)。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海波温度,实验记录:则它占在第6min末处于固液共存态;
(3)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即可)。
21.(2020七上·缙云期末)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
过程。
(1)如图甲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的好处是 。
(2)该固体熔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 “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 分,第 10
分钟该物质处于 态。
【答案】(1)使固体受热均匀
(2)晶体;8;固液共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将物质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烧杯的水内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可以使物质均匀受热,且减缓温度上升的速度,便于观察和记录现象。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图像上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就是熔化的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的好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2)根据乙图可知,该固态从7min~15min时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它应该有熔点,属于晶体。它的熔化过程用了:15min-7min=8min,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22.(2021七上·江干期末)小文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文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她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小文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得到在BC段物质的状态是 ,物质从B到C的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2)盐水的凝固点为 ℃;-1℃时盐水存在的状态是 ;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进行的物态变化是 。
【答案】(1)固液共存;放热
(2)-2;液态
(3)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液态晶体在凝固前为液态,凝固后为固态,而凝固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不断放热。
(2)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凝固点。高于凝固点为液态,低于凝固点为固态,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是否满足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AB为液态,CD为固态,则BC段物质正在凝固,即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从B到C的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放热;
(2)根据图甲可知,盐水不断放热,保持不变的温度为-2℃,则盐水的凝固点为-2℃。因为-1℃高于凝固点-2℃,所以此时盐水为液态。
(3)盐水混合物的凝固点为-2℃,则正在熔化的盐冰混合物的温度为-2℃。水的凝固点为0℃,高于外面盐冰混合物的温度,会不断的向外放热,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凝固。
23.(2020七上·杭州期末)小应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
(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盐水的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应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填“高”或“低”)。
(4)实验中小应发现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 。
(5)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10
(2)不变
(3)-2;低
(4)减少盐水的质量
(5)变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据此确定凝固时间;
(2)根据图像确定晶体凝固时温度是否发生改变;
(3)从图像中找到不变的温度,就是盐水的凝固点。水的凝固点为0℃,与盐水的凝固点比较大小即可。
(4)盐水的质量越大,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越多,需要的凝固时间越长;
(5)当冰水混合物放热时,冰会增多;吸热时,水会增多。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盐水凝固的时间从10min到20min,用了:20min-10min=10min;
(2)根据图像可知,盐水凝固时温度保持-2℃不变,即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不变;
(3)根据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而水的凝固点为0℃,因此与水相比,凝固点低。
(4)实验中小应发现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减少盐水的质量。
(5)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盐冰混合物的温度,所以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会向外放热,其中的水会凝固,导致冰的质量增大。
24.(2020七上·余杭月考)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每隔1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物质的温度及观察其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 。
(2)第4分钟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
(3)由图乙可知,AB段升温比CD段快,这是因为 。
(4)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
【答案】(1)使冰均匀受热
(2)固液共存
(3)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大
(4)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试管与烧杯中的水的接触面积更大,里面的冰受热更均匀,且熔化较为缓慢,容易观察并记录现象和数据。
(2)根据乙图确定第4分钟时冰的温度情况,并对它的状态进行判断。
(3)根据公式Q=cm△t可知,当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
(4)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解答。
【解答】(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使冰均匀受热。
(2)第4分钟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
(3)由图乙可知,AB段升温比CD段快,这是因为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大。
(4)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5.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完成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描绘出的图像,由图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AB段物质的比热 CD段物质的比热(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晶体;小于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首先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再根据Q=cm△t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冰有熔点,则它是晶体。
(2)AB段升高10℃需要加热5min,而CD段升高10℃需要加热10min,即吸收的热量前者小于后者。根据Q=cm△t可知,当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AB段吸收的热量少,则AB段的比热容小于CD段的比热容。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上·临海期末)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a)。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
(1)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
(2)在5~8分钟之间,海波要从热水中 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第10分钟后,试管内仍有少量海波不能熔化,其原因是 。
【答案】(1)48
(2)吸收;固液共存状态
(3)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从图b中找到保持不变的温度即可;
(2)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时为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为液态。
(3)根据熔化的条件解答。
【解答】(1)根据图b可知,海波保持不变的温度为48℃,则海波的熔点为48℃。
(2)在5~8分钟之间,海波要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根据图b可知,海波和热水的最终温度保持一致,则试管内少量海波不能熔化的原因是: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
27.(2022七上·缙云期末)有卫星数据显示,在火星南极冰层之下隐藏着一大片充满液态水的湖泊。厚厚的冰层下面水温低至-74℃,但水仍保持着液态。对此科学家解释是:可能是火星岩石中的镁盐、钙盐和钠盐等盐类物质溶解到了水中降低了水的凝固点。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吗?某研究小组以常见的调料品食盐为溶质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a.利用食盐、蒸馏水分别配制纯水、淡盐水、浓盐水;
b.取三个相同烧杯,加入等量的上述溶液,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c.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液体状态的变化,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
d.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甲(①纯水;②淡盐水;③浓盐水)。
(1)由图甲可知,浓盐水的凝固点是 。
(2)图甲的曲线①中,第25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态。
(3)分析图中实验曲线可得的结论是 。
(4)如果将一个装有盐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15 ℃
(2)固液共存
(3)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
(4)变少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1)当晶体经过时,虽然不断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凝固点;
(2)晶体在凝固前为液态,凝固中为固液混合态,凝固后为固态;
(3)根据图甲,分析盐类物质能否降低水的凝固点;
(4)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③为浓盐酸的图像,不变的温度为-15℃,则浓盐酸的凝固点为-15℃;
(2)在曲线①中第25min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处于凝固中,应该为固液共存状态。
(3)根据图甲可知,盐水的浓度越大,水的凝固点越低,即: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
(4)根据前面的结论可知,试管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应该低于外面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因此它们可以从外面吸热而熔化,则试管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冰会变少。
28.(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小明选择的固体是冰块,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华选择的固体是萘,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冰的温度/℃ -5 -4 -3 -2 -1 0 0 1 2 3 4
萘的温度/℃ 72 74 76 78 80 80 80 80 82 84 86
(1)如图丙是某时刻冰的温度,该温度为 。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填变化情况)。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寻求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1)-4℃
(2)不变
(3)寻求普遍规律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目的有两个: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测量误差;②寻找普遍规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冰的温度为-4℃。
(2)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0℃,萘在熔化时温度保持80℃,则: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
29.(2021七上·柯桥月考)冬天,给道路上的积雪撒融雪盐,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发生。于是小明同学猜想:含盐浓度不同的冰,其熔化特点与纯冰不同。于是小明用纯水、淡盐水和浓盐水制得质量相同的“纯冰”、“淡盐冰”和“浓盐冰”,装入相同的试管中,并在相同热源条件下同时对三支试管加热,测量三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绘成如图所示(其中:①“纯冰”,②“淡盐冰”,③“浓盐冰”)。
(1)“纯冰”、“淡盐冰”和“浓盐冰”三者都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加热到5分钟时,装有“浓盐冰”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状态;
(3)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含盐浓度越高的冰,比热容越 (选填:“大”或“小”),熔点更 (选填:“高”或“低”)。
【答案】(1)晶体
(2)固液共存
(3)小;低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通过加热时温度变化的快慢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根据图象确定三种液体的熔点并作出判断:由图象知,①温度变化最慢,其比热容最大,③温度变化最快,其比热容最小,可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比热容越小,熔化前升温快;且熔点最低,说明能够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解答】 (1)三者都有固定的熔点,故“纯冰”、“淡盐冰”和“浓盐冰”三者都属于晶体 。
(2)加热到5分钟时,装有“浓盐冰”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含盐浓度越高的冰,比热容越小 , 熔点更低 。
30.(2020七上·吴兴期末)冬季路面积雪结冰成为许多地区交通安全出行的重大隐患。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天气,马路上经车轮反复碾压的积雪,会比周围的积雪更容易熔化。于是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小组同学打算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探究:(如图1)
步骤一:同学们选择低于0℃的室外进行实验,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两块大小、厚度相同的冰块。
步骤二:把两根相同的细钢丝挂在冰块上,下方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
步骤三:等待一段时间后,小组同学观察到细钢丝陷入冰块的深度不同,从而得出了结论。
(1)小组同学的上述操作,基于的猜想是:
(2)钢丝陷入冰块的原因是
(3)由于晚上气温会比白天更低,交警为了保障路面安全还会在路面上撒盐。该小组同学打算继续研究盐对熔化的影响。他们在实验室(室温10℃左右)分别用等质量的纯水和盐水制得纯冰、盐冰,处理成碎冰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同时观察试管中碎冰熔化情况,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分别绘制甲、乙两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图像可知,在积雪已熔化的道路上洒盐,目的之一是 。
【答案】(1)冰的熔点与受到的压强(压力)有关
(2)冰块受到压强(压力),熔点降低,从而使钢丝陷入冰块
(3)冰块在压强(压力)作用下熔点降低,冰熔化后溶解盐,也能降低熔点,防止压强(压力)消失后,水重新凝固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G=mg=ρVg可知,当体积相同时, 铜块的密度大,重力大,那么对冰块的压力就大。根据可知,铜块和铝块与冰的接触面积相同,铜块压力大,那么对冰的压强就大,于是铜块上的细钢丝陷入的深度大,那么冰的熔点更低;
(2)根据压强对冰块熔点的影响分析;
(3)根据图2可知,积雪上撒盐后,冰的熔点明显降低,因此冰更容易熔化,而更难凝固,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组同学的上述操作,基于的猜想是:冰的熔点与受到的压强(压力)有关;
(2)钢丝陷入冰块的原因是:冰块受到压强(压力),熔点降低,从而使钢丝陷入冰块;
(3)在积雪已熔化的道路上洒盐,目的之一是:冰块在压强(压力)作用下熔点降低,冰熔化后溶解盐,也能降低熔点,防止压强(压力)消失后,水重新凝固。
四、解答题
31.(2022七上·缙云期末)熔模精密铸造是一种常用的铸造工艺,其做法是(如图):先用蜡做铸件的模型(蜡模),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热烘烤后,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铸件材料的熔液,冷却后便铸成器物。现对某准备用于铸造的固态材料持续加热使其变成液态,温度达400℃后开始记入下表格: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金属温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
(1)分析表格,该材料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
(2)该材料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分钟。
(3)为制造某工件,用密度为0.9g/cm3的蜡制成蜡模,蜡模的质量为3.6kg。请计算:
①该蜡模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②若用密度为 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晶体
(2)6
(3)解:V=m/ρ=3600g/0.9g/cm3=4×103cm3
m=ρV=2.7×103kg/m3×4×10-3m3=10.8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格计算出金属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即可;
(3)①根据公式计算出蜡模的体积;
②根据m'=ρ'V'计算该工件的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在加热过程中,金属有段时间的温度保持不变,即金属有熔点,那么该材料为晶体。
(2)根据表格可知,该晶体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4min到10min,则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10min-4min=6min。
32.(2021七上·吴兴期末)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周围的水箱中装满水,对发动机进行降温;而电冰箱在使用时需要通过冷凝器(装满冷凝剂)使冷冻室达到冷冻环境。请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汽车发动机为什么选择用水作为冷却液?
(2)北方冬天要将发动机冷却液改为特殊的“防冻液”,和普通水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电冰箱通过冷凝剂的循环流动,能把内部热量“带到”外部,使其内部保持低温。请说说它的工作原理?
【答案】(1)水的比热大
(2)防冻液凝固点低
(3)冷凝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冷凝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1.汽车水箱又称水箱散热器,是水冷式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功用是散发热量,冷却水在水套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套内循环,达到调温。
2.防冻液的全称应该叫防冻冷却液,意为有防冻功能的冷却液。防冻液可以防止在寒冷冬季停车时冷却液结冰而胀裂散热器和冻坏发动机气缸体或盖。
3.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
【解答】(1)汽车发动机选择用水作为冷却液,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改变相同的温度时,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2)防冻液可以防止在寒冷冬季停车时冷却液结冰而胀裂散热器和冻坏发动机气缸体或盖。和普通水在性质上的区别主要是防冻液凝固点低 。
(3)电冰箱工作原理: 冷凝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冷凝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热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