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岭南版小学五年级美术第7课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课型或模块 造型与表现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执教人 陈江英 性别 女 年龄 47 职称 小学高级
教学目标 设计提示:教学目标请以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每一课可重点采用一至两条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为:1.艺术感知(包含知识技能,也包含艺术通感等);2.创意表达(创造);3.审美情趣;4.文化理解(包含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理解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与体验,理解透视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学习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好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透视现象的基础知识,手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透视 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带PPT翻页笔)、石膏正方体、范画。学生准备:铅笔、黑色勾线笔、A4纸、各种各样水性笔、彩铅、油画棒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欣赏视频,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欣赏视频,观察与发现透视现象 多媒体视频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观察和发现透视现象
展开阶段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景物: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清楚远模糊的透视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透视分为平行和成角透视。 教师设计了图片欣赏,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认真观察,回答问题。 石膏正方体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知识要点 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拓展阶段 欣赏道路两旁的树,加深学生对平行透视的理解。教师通过课件图片显示作画步骤,并认真讲解画法。提出作业要求,一般要求:画出道路两旁的树;较高要求:画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学生作业,学生实践 多媒体课件 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可以用绘画的手法表现透视现象。
结束阶段 讲评学生作业,欣赏画面效果好的作品,找出错误的透视画法,提醒更正。 课后拓展:了解成角透视,明暗法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 欣赏课堂习作,观察发现好的作品和存在透视问题的作品。 学生优秀作业若干、问题作业2、3幅、实物投影仪 互评、师评 通过互评和师评,使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作品,在往后的作业中扬长避短,画出更完美的作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