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作业课件(打包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作业课件(打包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02 20:14:5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单元复习
【知识归纳】
1. . 
2. . 
3. .  
4. .
.
.
5. .  
6. .
7. .
8. .  
9. .
影响
适应
影响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捕食、合作、竞争、共生
空气、阳光、水等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考点突破】
考点1 生物的特征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花开花落 B.小塘蛙鸣
C.大雁南飞 D.北国飞雪
2.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       B.奔驰的汽车
C.电脑病毒 D.恐龙化石
D
A
3.下列行为或现象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的是( )
A.燕子育雏
B.子女与父母不同
C.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D.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
4.如图所示,表明生物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C
5.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诗词歌赋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词能体现生物生殖现象的是( )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考点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凉山州中考)央视春晚节目中的“朱鹮”以其飘逸灵动的舞蹈,静谧梦幻的场景诉说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科研人员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在其栖息地安装摄像机,记录朱鹮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A
7.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C
8.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变色龙随着环境改变体色
B.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厚度可达60毫米
C.常刮大风的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
D.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D
9.下列各组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田鼠和蛇 B.一群蜜蜂
C.杂草和小麦 D.牛和羊
10.“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莲叶何田田”,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所以在异地引进作物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
A.温度、水分 B.水分、日照
C.日照、温度 D.温度、土壤
A
C
1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15 ℃ 适宜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 适宜
C
考点3 生态系统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一个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发生物质的交换
C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鸟和食草昆虫只存在捕食关系
C.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
C
14.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
B.四种绿藻中W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D.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
1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甲~丁代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B.若乙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甲和丙的数量也增多
C.乙、丙、丁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甲合成的有机物
D.生物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都是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
D
16.(成都中考)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都市因地制宜治理自然生态系统,修建了多处城市公园,白鹭湾湿地生态公园即是其中之一。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白鹭湾湿地公园进行调查研究后,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如图图示,图1表示白鹭湾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食物网中各环节的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学中,把空气、阳光、土壤及河虾、食草鱼类等影响白鹭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河虾与食草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2)据图1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
(3)输入白鹭湾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沿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环节都要把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 。根据图2所示的能量金字塔推测,丁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
生态因素
竞争
4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
逐级递减
白鹭
(4)某段时间公园管理处向水体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食草鱼类,短期内白鹭的数量会明显 ,但一段时间之后白鹭数量又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为保护白鹭湾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你去白鹭湾游览时,应当注意: 。
增加
自动调节
一定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地投放垃圾,保护各种生物(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1.生物:具有生命,具备__________的物体。
2.非生物:没有_______,不具备生物特征的物体。
【易错提醒】并不是会动和能长大的物体就是生物,如机器人、钟乳石等,只有具有生命现象,具备生物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生物特征
生命
二、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
2.生物能进行_______。
【易错提醒】有些生物的呼吸不需要氧气,如乳酸菌等厌氧型生物。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 ____________。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___________。
【易错提醒】植物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只是不如动物灵敏,如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会合拢。
5.生物能 ______________。
6.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由 ______ 构成。
营养
呼吸
产生的废物
作出反应
生长和繁殖
遗传和变异
细胞
三、观察生物的方法
1.概念: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 ____________。
2.特点:可直接用 ________ 观察,也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工具观察。
3.科学观察的要求:要有 _____________,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
4.方法:对于相似的生物要观察它们的 _______ 之处;对于差别明显的生物要观察它们的 ________ 之处。
基本方法
肉眼
明确的目的
不同
相同
1.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属于观察法的是( )
A.上网搜索更多关于蜘蛛的资料
B.查看介绍蜘蛛的有关知识
C.用肉眼看蜘蛛网上的小蜘蛛
D.了解全国人口的数量
2.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钟乳石 B.恐龙化石
C.七星瓢虫 D.无机盐
C
C
3.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反映生物能够( )
A.进行呼吸 B.生长和繁殖
C.新陈代谢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 )
A.呼吸 B.遗传
C.营养 D.生长
D
C
5.对观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只能用眼睛,因为“眼见为实”
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
C.需要较长时间观察时,要有计划、有耐心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6.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长大,非生物不能长大
C.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
D.生物对环境有反应,非生物没有
C
A
7.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电闪雷鸣 B.潮涨潮落
C.蜜蜂采蜜 D.斗转星移
8.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用显微镜观察学校池塘中的池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为生物的依据的是( )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新陈代谢
C.体小且呈绿色 D.具有应激性
C
C
9.下列选项中均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珊瑚和智能机器人
B.蘑菇和朽木
C.流感病毒和电脑病毒
D.变形虫和冬眠的蛇
10.下列能体现生物体具有生殖特征的一项是( )
A.飞蛾扑火 B.惊弓之鸟
C.望梅止渴 D.孔雀开屏
D
D
11.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能繁殖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12.下列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能够由小长大的物体一定是生物
C.能够运动的物体一定是动物
D.生物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
C
D
13.“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说明植物( )
①需要营养 ②能排出体内废物 ③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C
14.将下列生物的表现与相应的特征连线:
A.动物的取食 1. 应激性
B.向日葵朝向太阳 2. 生长
C.植物的开花结果 3. 营养
D.人体的排汗 4. 繁殖
E.蘑菇由小长大 5. 排泄
1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生物的基本特征的角度上讲,红杏出墙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 ___________。
(3)红杏伸出墙并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_______、_______的特性。
(4)“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的特征。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营养物质
生长
繁殖
遗传
16.【核心素养提升】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将使你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1)如图,图中的A和B两幅图中间的线段你认为一样长吗?用直尺量一量,结果是_______。你感觉C、D两图中间的圆一样大吗?量一量,结果是 ________。
(2)做完这两个观察实验,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样长
一样大
视觉观察时会出现误差,观察有时必须借助仪器进行测量(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调查
1.调查:是 __________ 常用的方法之一。
2.要求:首先要明确 __________ 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 _________ 。调查过程中要 _________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______ 和 ______ 。
3.抽样调查:当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时,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______ 进行调查。
【易错提醒】所有调查都可进行抽样调查(×)
注:有些调查即便范围再大也不可抽样调查,如森林资源的清查和人口普查。
科学探究
调查目的
调查方案
如实记录
整理
分析
样本
二、调查某环境中的生物种类
1.方法步骤:包括选择 __________、分组、设计 _________、调查、归类和______。
2.注意事项:①要认真观察,__________,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取舍。②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 __________。③注意安全。
三、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植物、______、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______ 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调查范围
调查路线
整理
如实记录
生活环境
动物
水生
1.在调查范围较大时,难以直接大面积调查,可以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
A.部分调查 B.少量调查
C.小范围调查 D.抽样调查
2.下面关于调查步骤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分组 ②选择调查范围 ③调查 
④归类 ⑤设计调查路线 ⑥整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⑥④⑤
C.②①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D
C
3.(黔东南州中考)下列对调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普查属于调查
B.对调查对象要进行逐个调查
C.森林资源的清查属于调查
D.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4.下列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 )
A.全国青少年身高情况
B.某校园生物的种类
C.某班同学的近视发病率
D.某小区饲养宠物的数量
B
A
5.进行生物调查时,需要对生物进行归类,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归类依据的是( )
A.生活环境 B.形态结构
C.个体大小 D.用途
6.(易错题)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大麦、水稻、菊花属于农作物
B.鸡、羊、鸭属于家禽
C.西瓜、蚂蚁、水葫芦属于陆生生物
D.鲫鱼、虾属于水生生物
D
C
7.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看看下列生物属于哪一类生物?
玉米 热带鱼
按照形态结构 ________ ________
按照生活环境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按照用途 ________ ________
植物
动物
陆生生物
水生生物
作物
宠物
8.从2021年5月3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三孩政策”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
9.(烟台中考)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 443 497 378人,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不需要做的工作是( )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抽样调查的样本
D.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A
C
10.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D
11.下列主要应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是( )
A.探究光对叶绿素的影响
B.了解小区内的有毒植物种类和数量
C.观察蜜蜂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D.查阅关于雾霾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成果
12.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本地某山区进行生物物种调查时,发现了几株我国一级保护植物——银杉,银杉素有“植物中的熊猫”之称。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采集一部分枝叶作为标本
B.为方便今后寻找,应将周围的杂草等其他植物全部清除干净
C.为测量其高度,可砍伐其中一株来观察
D.尽快报告有关部门
B
D
13.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社区内调查到的一些生物。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征,上述生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______,包括 _______;第二类是 ______,包括 _______;第三类是 __________,包括 ____。
(2)按照生活环境,上述生物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 ______生物,包括 _________;第二类是 ______生物,包括 _________。
动物
ACEG
植物
DFH
其他生物
B
水生
DEGH
陆生
ABCF
14.【核心素养提升】2022年3月,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一项调查,他们随机调查了本校九年级10个班共100名学生在去年不同季节流感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调查人数 患病人数 患病时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男生 50 16 8 1 2 5
女生 50 14 5 2 1 6
总人数 100 30 13 3 3 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 ______________。
(2)上述调查方法为 _________,是通过 _________ 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的。
(3)去年春季,该校九年级男生中流感的发病率为 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去年该校九年级学生流感发病有何规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节的关系
抽样调查
随机抽样
16%
春、冬季的发
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 _______ 叫生物圈。
【易错提醒】生物圈就是地球(×)
注:生物圈不等于整个地球,仅是地球上生活着生物的一薄层。
2.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 _________,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 ________
________。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 ______和 ______ 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分类:分为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 两类,前者包括光、温度、水等;后者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____________。
总和
生存空间
各种影
响因素
生活
分布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举例:如植物在高山呈垂直分布,主要受 ______ 的影响;沙漠上有不毛之地,也有绿洲,是受水的影响。
(2)探究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①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 __________ →制订计划→ _________ →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
外,其他条件都 ______ 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 ______ 的条件,这个不同的条件叫变量。
【特别提醒】设计探究实验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②对照原则;③重复性原则。
温度
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不同
相同
不同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表现为 ______、竞争、_______ 和寄生。
【巧学妙记】巧记生物间的关系
“你增我减”是捕食,“你死我活”是竞争,“同甘共苦”是合作,“损人利己”是寄生。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举例:骆驼 _______ 非常少,出汗少,骆驼刺 _______ 非常发达,与干旱环境相适应;海豹有很厚的 __________,与寒冷环境相适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 _________。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捕食
合作
尿液
根系
皮下脂肪
疏松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 )
A.所有有生命的因素
B.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
C.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D.地球上的生物
2.(大庆中考)同一座山,阳面的玉米生长情况比阴面的要好,其主要原因是阳面( )
A.空气新鲜 B.温度较低
C.阳光充足 D.水分多
C
C
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诗人杜牧描述荔枝送达唐都长安的景况。南国珍品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因素 B.水分
C.光照 D.温度
4.(绥化中考)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合作关系 D.共生关系
D
B
5.(永州中考)竹节虫不活动时看上去像小树枝不易被发现,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6.下列叙述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
C.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D.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
D
7.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环境是有关系的,生物的生存是受环境主宰的
B.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
8.为探究“某种因素对金鱼生活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发现甲鱼缸中金鱼的存活时间更长。关于该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每个鱼缸中用一条金鱼进行实验即可
C.两个鱼缸中的水、水草的量要相同
D.该实验说明:光会影响鱼缸中金鱼的生活
A
B
9.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______因素,它们间主要表现
______关系;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______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_______关系;雨水是影响它生活的 ___________ 因素。
生物
合作
生物
竞争
非生物
10.为了研究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某同学做了如图一组对照实验,一个星期后B烧瓶中的肉汤变质了。该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 )
A.有空气 B.是否加热
C.有无无棉花塞 D.有无微生物
11.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针对这一现象,小林提出的下列问题中合理且具有探究价值的是( )
A.空气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B.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C.霉菌生活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
D.面包是霉菌生活的必须条件吗?
D
B
12.下列关于探究得到的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结论一定与假设相符
B.结论与假设不符时一定是错的
C.结论一定与假设不符
D.结论与假设不符时可能是对的
13.(东营中考)“苇草”成金,“编”废为宝。乐安苇编是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苇编的防霉非常重要,下列条件中苇编作品最容易发霉的是( )
A. 低温、干燥
B.常温、干燥
C.低温、潮湿
D.常温、潮湿
D
D
14.(河南中考)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15.只有适应环境,生物才能生存。下列事例中,不属于生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是( )
A.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B.骆驼排尿少、排汗少
C.仙人球的叶变成刺
D.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
D
16.(东营中考)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与所对应的影响因素,不匹配的是( )
选项 诗句 因素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光照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分
C
17.毛泽东曾写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鹰为什么能击于长空,而鱼却只能翔于浅底,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B.环境影响生物分布,生物适应特定环境
C.鹰与鱼之间为竞争关系
D.生物能影响环境
B
18.图中所示的生物有猫头鹰、蝙蝠、猫、老鼠、玉米、高粱等。请据图回答:
(1)图中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是(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着竞争关系的生物是(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动物一般喜夜间活动,说明影响图中动物生活的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
A.光 B.温度 C.水 D.空间
猫和老鼠、老鼠和玉米
猫头鹰和猫、玉米和高粱
A
19.(鞍山改编)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请对本实验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订计划: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 ______________,另一侧盖上透明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大小相同、生长状态良好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经上述处理之后,铁盘两侧(明亮和阴暗)形成 _____实验。
②铁盘两侧各放1只鼠妇不能得出准确结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无影响)
不透光的纸板
光照
对照
1只鼠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不足以说明问题
(3)再按(2)中的方法重复操作5次,统计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依据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黑
暗的环境中
(4)小明同学还想“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并设计如下三个实验装置(乙装置上的遮光物透气)。你认为 ____ 实验装置最合理。
(5)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回适宜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 _______、水圈的 ______ 和岩石圈的 _______。
【易错提醒】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彼此孤立的(×)
注: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彼此孤立的,三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2.厚度: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约 ________ 的高度,向下可深入到 ________ 左右的深度。
底部
大部
表面
10千米
10千米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 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 _____。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 多分布在 ______ 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
海洋生态系统 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 _________,动物种类很多
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 _______ 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
湿地生态系统 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_________”之称;______是典型的代表
农田生态系统 以 ________ 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城市生态系统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____,人类是主要的消费者
繁多
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
干旱
浮游植物
河流
地球之肾
沼泽
农作物

【易错提醒】产氧量最多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最多,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
___________,生物圈是一个 _____________,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
___________。
相关联
统一的整体
共同家园
1.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表面 D.无法确定
2.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了地球的全部
C.生物圈指生物所能达到的范围
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体
C
D
3.(黑龙江中考)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样强
C.在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始终是不变的
D.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只存在捕食关系
C
A
5.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
B.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C.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D.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生存
D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表示生物圈
B
7.(原创题)素有“地球之肾”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
A.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8.下列生态系统中结构最简单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B
B
9.(菏泽期中)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
A.绿色植物占的比例较高 B.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大
C.人类是消费者的主体 D.食物链简化
10.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挥发性极强
B.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寻找食物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A
C
11.根据生物圈的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包括:________ 的底部、_______ 的大部和 ________ 的表面。
(2)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每年产生氧气总量占比最大的是 ________
________,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________________。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海洋生
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3)把下列生物与其生活的圈层用线连起来。
① 蝗虫
② 细菌
③ 蝙蝠
④ 鲫鱼
⑤ 青蛙
⑥ 野兔
A.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12.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表现在许多方面: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都受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黄河和长江源自西部源头的雪山和 ______。江河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 ______,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 ______ 和 _______,最终挟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浩瀚的海洋。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一种生物可以经过不同的 __________,如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等。
阳光
空气

草原
农田
湖泊
湿地
生态系统(共19张PPT)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__________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特点:起始环节是 ________,其他环节是 ________,中间用箭头相连。
(3)举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狼吃”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吃与被吃
生产者
消费者
草→兔→狼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 ________,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 _______ 和 _______ 流动的;且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 __________、逐级递减的。
(3)有毒物质:由于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难以分解、__________,会沿着食物链 ___________。
【特别提醒】要将一个食物网变成生态系统,要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
食物链
食物网
单向流动
无法排出
不断积累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表现: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______ 和 __________ 是相对稳定的。
2.有限性: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 ________
的。若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 ________。
3.强弱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 ____,营养结构越 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就 ______,反之,调节能力就 _______。所以 _______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大,______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数量
所占比例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定限度
被破坏

复杂
越大
越小
森林
城市
1.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牛→虎 B.鼠→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草→兔→鹰
2.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 )
A.营养级 B.营养层次
C.能量级 D.营养结构
3.生态平衡是一种( )
A.相对稳定的状态
B.绝对稳定的状态
C.动物数量等于植物数量的状态
D.永久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稳定状态
D
A
A
4.(宁夏中考)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田鼠、蛇、猫头鹰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关系。其中丙最可能代表 ( )
A.草 B.田鼠 C.蛇 D.猫头鹰
A
5.(常州中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一共有九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中共有五个营养级
C.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蛇
D.该食物网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B
6.(无锡中考)蓬溪的红海周围生活着许多植物,还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和蛇类等动物活动,从探究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D.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7.在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食草动物
C
A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不会改变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于草园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所含的生物种类无关
C
9.如图是“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对该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桑树和蚕属于捕食关系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蚕粪→鱼
D
10.某树林发生虫害,有人建议:在树林旁边种植适宜害虫天敌栖息的灌木丛。如果采用该方案,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该区域食物网将更复杂
B.害虫数量将减少
C.生态系统成分更复杂
D.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无限增加
D
11.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只有草→兔→狐一条食物链,假如把狐全部杀灭,下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D
12.(湘潭改编)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都是生产者
B. 若G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D和F的数量也增多
C. 生物C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 在该食物网中,G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
B
13.(抚顺改编)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 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
(2)图1中所有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___。
5
草→鼠→鹰
消费者
(3)图1中鹰与蛇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
(4)水是影响草原植被生长的 _________ 因素。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______________。
(6)若图2中a、b、c、d组成图1中包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则c对应的生物是 ____。
(7)如果人类过度捕杀鸟和青蛙,就会造成多种生物数量的锐减,甚至使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 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捕食和竞争
非生物
草(或生产者)

自动调节(共17张PPT)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______ 与 ______ 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易错提醒】某个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注: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
植物 — 者 — 通过 ___________ 制造有机物,储存 ________
动物 — 者 — 不能制造 __________, 直接或者间接以 _________ 为食物。
细菌、真菌 — 者 — 将 _________ 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2.非生物部分: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
环境
生产
消费
分解
光合作用
能量
有机物
植物
有机物
阳光、空气和水等
【易错提醒】1.动物都是消费者(×)
注: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屎壳郎等。
2.消费者都是动物(×)
注:营寄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病毒和菟丝子等寄生生物都属于消费者。
3.所有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注:只有腐生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方法规律】1.消费者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来自生产者。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根本依据是生物的营养方式。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鲤鱼 B.湖中的所有生物
C.草原上的全部羊 D.一条河流
2.(朝阳中考)池塘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池塘里的( )
A.水草、荷花
B.鱼类和浮游生物
C.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植物、动物和细菌
D
C
3.(易错题)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4.(无锡中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土壤
5.下列是生物圈中的一些常见的生物,其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 )
A.月季和蜜蜂 B.人和玉米
C.水稻和小麦 D.酵母菌和灵芝
B
C
C
6.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图解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是 (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
D.
D
7.(泸州中考)如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作为生产系统,图中还缺少了 _____________。
(2)图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 (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下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是 _________。
(3)图中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的并且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的是 _________。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分解者
生产者
8.(眉山中考)生长、生活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人参、蘑菇、食虫鸟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9.把一条小鱼埋在树根周围的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小鱼不见了,其根本的原因是( )
A.被树根吸收了 B.溶解于土壤溶液中
C.被细菌、真菌分解了 D.被动物吃掉了
D
C
10.如图为某池塘环境中生物分布的示意图,依据图中某种生物的存在可合理推测太阳光会穿透到此池塘的底部。该生物是( )
A. 鱼
B.虾
C.水草
D.岸边植物
C
11.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养活了生态系统中包括它自己在内的所有生物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抑制的关系
C.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如果没有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渐渐失去生存空间
B
12.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丁为分解者,所有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B.乙、丙、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图中丙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
D.丁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甲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
D
13.为验证生态系统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四个生态瓶中,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设计最合理、最科学的是 _____。
(2)正常情况下,生态瓶中小鱼死亡最快的是 ____。
(3)①②形成对照,探究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 _________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哪两组形成对照?________。
(5)由图中信息可知,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非生物成分、消费者、________和
__________。


分解者
②④
生产者
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