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
语言运用: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
罗伽·费·因格,生于1948年,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他之前写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汲取:吸取。
探求:探索追求。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听范读】
划分文章层次。
感受文章语言风格。
画出给你带来启示的句子。
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文旁批注。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
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8):
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三部分(9-12):
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坚信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自主探究】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文章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品味第一部分
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品味第二部分
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①有渊博的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设问
既引出下文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①有渊博的知识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品味第三部分
怎样的人才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1)留意细小想法
(2)坚信自己
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文中“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中的“之一”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之一”表示根据有很多,如果删掉了就变成了根据只有一种。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品味第四部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前文,得出结论。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2)第4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3)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第3段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2)第7和第8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3)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
【写作特色】
(1)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点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样层层递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第3段中“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句中“大部分”“某种”这些限制性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总结】
本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的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活用知识的概念对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正因为如此, 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 会止步不前。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答案:如果 就 因此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A.①③④⑤② B.⑤④①②③
C.②⑤④③① D.③②⑤④①
3.请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做:荆棘虽多,但荆棘上却盛开着玫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