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创造宣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创造宣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2 18: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品味写作特点。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创造宣言》,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语言运用: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初步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创造?大家都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但“四大发明”远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中科院相关研究组经过近三年研究,遴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正式向社会公布。
这88项科技发明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科学发现与创造类中包括干支、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小孔成像、经脉学说、勾股容圆、天象记录、潮汐表、线性方程组及解法等;技术发明类包括水稻栽培、含酒精饮品的酿造、养蚕、温室栽培、青铜弩机、马镫、地动仪、火箭、人痘接种术等;工程成就类包括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安济桥、应县木塔等。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什么人可以“创造”呢?
“创造”只是科学家的职责吗?
难道和我们普通人毫无关系可言?
今天我们就带着疑惑,一起学习《创造宣言》,找寻陶行知对于人与“创造”关系的答案。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
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读准字音】
【认准字形】
【理解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点明实质
【听范读】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4.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思考这篇文章的内涵。
【整体感知——理清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 :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5—11)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 :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还要从小事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课文精讲】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看完整篇文章后的你的感觉是什么?
文章旁征博引,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还有很多经典的句子。
本文属于哪一种议论文?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驳论文。
五种借口: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品味第一部分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这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罗丹造石像的事例,论证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懂。
品味第二三部分
作者是如何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用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创造出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在平凡的石头上创造出不朽的雕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是如何反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用众多的事实,从多角度进行反驳。作者把单调分为三种情形,三种情形中均有伟大的创造性成果:一是坐牢,但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二是沙漠,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三是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具体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是如何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作者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在幼年就有创造成果的例子进行反驳,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是如何反驳“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作者先用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的事例来加以反驳,然后通过引用慧能的话,具体有力地批驳了“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是如何反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作者用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写出了安魂曲的事实,然后通过分析说理,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歌德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懂。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 ,而创造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作者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品味第四部分
第16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以排比的手法点明创造宣言是什么。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中心论点。
再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找出文中的排比修辞,体会其作用?
(1)第⑤⑥⑧⑨⑩段的段首排比。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排比,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增强了语言气势。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排比,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增强了语言气势。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增强了语言气势。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增强了语言气势。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增强了语言气势。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增强了语言气势。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语言气势。
第9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强调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要能创造,要有贡献。
【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2)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
文章在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例如,第5段中,列举八大山人作画和飞帝亚斯、米开朗基制作塑像的例子,反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观点;第9段中引用慧能的名言、第10段中引用歌德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观点。
(3)运用排比,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
本文作为一篇演讲稿,为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论证的效果,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
【结语】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反复诵读、品味本文,可以让人与勇气握手,与自信重逢。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山穷水尽
B.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众叛亲离
C.卦辞  茅草房  画龙点晴  陷入绝境
D.封锁  安魂曲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
2.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往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 作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答案解析:B、E. (文章指出,“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它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而B项却说,引用歌德的话是证明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唯有大无畏精神,丢掉了“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由此判定B项是错的。E是对全文的理解和赏析, E项的错误是以偏概全,文章的主旨是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当然,“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该项把次要方面说成“主旨”,当然不正确了。)
4.下面不属于文中批评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选项是( )
A 等死而已 B 没有能力
C 年纪太小 D 生活单调
E 环境平凡
答案解析:A (“五种错误观点”可分别从第5、6、8、9、10段的首句中提取。第五种错误可认为“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三组短语中的任何一个,唯不能选“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属主观态度,不能作为“不能创造”的理由。)
【布置作业】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相信你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