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上册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年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能文,对理学亦有较深造诣 【作品】 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有诗集《诚斋集》传世
【评价】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
二、背景链接
1.《芣苢》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2.《插秧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此诗。
三、文化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政治讽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战争徭役诗,反映兵役、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形式上:《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是直陈其事,平铺直叙。“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句,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作品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一、认读字音
二、辨识字形
三、一词多义
四、积累名句
1.《诗经》经典名句积累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2.杨万里经典名句积累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2)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
(5)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一》)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芣 苢
1.感知内容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概略叙述劳动 ②描述收取动作
3.主旨归纳
《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 秧 歌
1.感知内容
《插秧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前四句写了四个人物,勾勒出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五至八句,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人的勤劳。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雨中劳作 ②劝慰歇息
3.主旨归纳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作场面,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任务突破二 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3.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请阅读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请从“赋比兴”的角度思考。
[明确] 使用的手法是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插秧歌》形式自由,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展开描绘这幅劳作图的?
[明确]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然后用雨天环境予以衬托,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辛苦,形象清晰,意境显豁;最后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从而把劳动者的辛苦全都表现了出来,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以深化。
【考点解读】
赋、比、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国后来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赏析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往往借另一个事物作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比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比”可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兴”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题指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