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09: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统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上册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沈英甲(1948年生),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记者,曾先后任《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作品】 《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 
二、背景链接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北京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位普通售货员的塑像,那就是张秉贵(1918-1987)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学习他那“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张秉贵被誉为“燕京第九景”,这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
3.《“探界者”钟扬》
  钟扬(1964-2017),湖南邵阳人,植物学家,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同年6月,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三、文化常识
  通讯是报刊宣传使用的基本体裁之一,它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1)按内容分,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专访、巡礼、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札记等。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但两者区别较大。题材上,消息选材范围广,通讯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内容上,消息通常只进行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则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语言上,消息简洁明了,通讯生动形象;时效性上,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2.多音字
二、辨识字形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1.流传·留传
[辨析]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情境选词] ①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广为______。
②这个秘方是祖上______下来的。
流传
留传
2.从而·进而
[辨析] “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情境选词] ①春秋末期,吴国为什么能击败齐楚,______称霸天下呢?
②历史上的宋襄公被后世严重误解,______背上千古骂名。
进而
从而
3.传颂·传诵
[辨析] “传颂”侧重“颂”,指传播颂扬。“传诵”侧重“诵”,指辗转传播诵读。
[情境选词] ①这些经典文章都被广泛地______。
②人们______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
传诵
传颂
4.质问·质疑
[辨析] “质问”指诘问、责问。“质疑”指提出疑问,即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情境选词] ①韩愈敢于______、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②面对父母的______,他语无伦次地胡乱解释着。
质疑
质问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义无反顾:为合乎道义的事情而勇往直前,决不回头。
2.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4.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5.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6.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7.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9.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
[情境呈现]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感知内容
(1)文中四部分内容的核心词分别是什么?
[明确] 实践 创新 实事求是 绿色革命
(2)是什么因素促使袁隆平踏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
[明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促使袁隆平下定决心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株”引发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构想。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工作态度 ②理想志向
3.主旨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水稻专家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感知内容
通读课文,概括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内涵。
[明确] 一团火,爱心之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一团火,匠心之火,专注品质,铸就经典;
一团火,忠心之火,牢记使命,恪尽职守;
一团火,星星之火,始于京华,光耀神州。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精湛的技艺 ②辛酸的童年
3.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我国商业战线树起一面旗帜。
“探界者”钟扬
1.感知内容
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探界者”?
[明确] 钟扬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攀登的极限,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爱岗敬业 ②担当关爱
3.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回顾钟扬教授生平的事迹,热切赞美了钟扬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种子”精神。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精心选材,以事写人——赏析新闻的选材与组材
1.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本课三篇人物通讯都是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1)三篇人物通讯分别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请填写下面表格。
[明确]
姓名 身份 职业 主要事件 劳动贡献 劳动精神
袁 隆 平 知识 分子 农业 科学 家 ①受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②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③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④批判那些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⑤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⑥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发明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 献身科学,勇于实践、创新,尊重事实,捍卫真理,不忘初心,为国分忧、争光
姓名 身份 职业 主要事件 劳动贡献 劳动精神
张 秉 贵 工人 营 业 员 ①柜台三件小事。②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③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 把营业员的工作发挥到极致,温暖了顾客及全国人民 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钟扬 知识 分子 大学 教授 ①少年求学。②采集种子、研究种子。③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 在植物学研究所工作,在科研、教育、援藏等方面贡献巨大 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2)这三个人物的劳动贡献有何异同?
[明确] ①相同之处:三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都是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与创造,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不同之处: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培育杂交稻,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体现了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中用“一团火”温暖无数顾客,诠释出劳动模范的现实意义;钟扬身兼多重身份,在他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竭尽所能,致力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思考与践行生命的意义。
2.人物通讯不是罗列人物事件,非常注意组材,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明确] (1)文章结构: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②《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2)刻画人物:①《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③《喜看稻菽千重浪》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任务突破二 抒情议论显主旨——赏析新闻抒情议论的句子
3.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写到感人之处时,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题目。
(1)《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示例)原句: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探界者”钟扬》开头第三段文字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明确] 用议论性的文字对人物进行全方位定位评价,让读者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于人物事迹的介绍。
任务突破三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4.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请在三篇文章中各找出一处细节并赏析。
[明确] (1)《喜看稻菽千重浪》: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赏析: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激动”等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一株奇特的稻禾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赏析:这里的细节描写,通过写张秉贵在柜台里和下班后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张秉贵工作时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了他“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3)《“探界者”钟扬》: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表现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断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同时不断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课内关联】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虽然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概括材料的相同点
【技巧指导】
  概括材料的相同点,一般指筛选整合几则文本材料的中心内容或传递的主要信息。此类题答题需“三步走”:
  第一步,审准题干,找出信息筛选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已经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
  第二步,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
  第三步,整合
  把筛选出的有用的材料按题干要求分类,调整组合,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在整合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1.抓住关键部分,联系整体揣摩。对文本的中心内容而言,文中陈述的有价值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分,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概括时要对各则材料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层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
  3.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能力提升] 请做“课下提升任务·落实与巩固”中的相关题目。
【课内关联】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对张秉贵的推崇之情。如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面对孩子的哭闹,张秉贵先拿出一块糖给孩子,止住他的哭闹,称好糖后又放回去一块,再拿出几块用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其“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表现了出来。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技巧指导】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特征。细节描写要善于抓住事物、人物的特征,发挥区别性思维,“小题大做”,小处见大,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来。如《背影》,文章抓住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同时,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也使情感更加强烈。
  2.用语精工。细节描写还要善于用语言勾勒描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曾例举“五分钱硬币在地上滚着”不如“五分钱硬币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着”来得好。
  3.要能深刻地揭示主题。不能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要看所写的细节对中心主题有没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然后再确定是否采用细节描写。
  总之,细节描写应该做到真实、新颖、典型,符合表达需要。要做到熟练运用细节描写,需要经常阅读优秀作品,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总结写作经验,勤奋练笔等。
【学以致用】
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参考示例] 公交车到站了,一位农民工上了825路公交车。这位农民工年龄在40岁左右,衣上沾有尘土和涂料。在他面前就有个空位,但他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等车辆行驶后,见没有人去坐,他才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并且只坐了一半身子。
  然而,农民工如此小心的行动,却没能躲过身边一位穿着时髦、60岁左右的老太太的指责。老太太看到农民工后皱起了眉头,只见她先将身体向车窗外倾斜,做呕吐状,然后突然对农民工说道:“你身上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
  开始,农民工听闻后并未作答。可老太太却继续说:“你应该自己走路回家!”这话引起了农民工的不满,他小声回应说:“你没权力要求我这么做。”老太太见状,立即提高音量称:“你这样影响市容!”两人此后便吵了起来。
  这时,一个10岁左右、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向这位老太太说道:“如果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我们城市里的一切,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一个青年人也加入论战的队伍中来,对老太太数落道:“这位农民工大哥只坐一半身子,就是想与您保持一段距离,怕把您的衣服弄脏,这是替您着想呀。他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理应得到尊重,伤了他们的心也就等同于伤了城市的心!”
  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中年人站起了身,走向这位农民工,说:“兄弟,来我这儿坐!”
  车里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