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8:03:12

文档简介

2022年秋期高三期中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
1.C (“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有误;原文第5段有“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其中“止”为“只、仅仅”意,选项“也”表示相同,逻辑上包含其他情况。)
2.B (“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的写作目的表述不当,第二段的目的在于佐证第一段“滑雪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引起下文内容。)
3.C (二者精神价值不同。)
4.D (“使其与垂直平台在市场上能够旗鼓相当”错误,材料三只说综合平台和垂直平台,基本将有声书市场划分完毕,并未说二者“旗鼓相当”。)
5.D (“浮躁而无法潜心阅读的现状”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知,一线城市的有声阅读用户数量占比体现的是用户对深度读物的偏好度明显上升。)
6.(1)探索双人、多人播讲等有声内容形态,实现主播可多角色切换。(2)高标准严把关,处处匠心制造,考虑不同读者的客观需求。(3)以实现深度阅读、获取更多资讯和信息为目的。(4)发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在有声书内容创作、用户运营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拓宽有声书的应用场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7.C (文章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8.(1)号召东北同胞在抗日战争中勇往直前,争做抗战先驱。(2)倡议东北同胞默默奉献,最后享用抗战胜利果实。(3)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东北同胞冲锋在前、享用在后精神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每点2分,共6分)
9.(1)以对家乡的思念来激发斗志。(2)以“八一三”的抗战成效来鼓励民众。(3)以第一个可欢笑的“九一八”纪念日中飞行员沉毅的态度和英勇的精神激励同胞。(4)指明当前的抗战已到最关键的阶段,已经胜利在望,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5)国家地大物博,人民沉着勇毅,我们拥有胜利的基础。(每点1分,答出五点得满分。)
10.A
11.B (A项前者意为“披着”,后者意为“遭受”。B项中前者意为“只是”,后者意为“拜访”。C项前者意为“明白”,后者意为“观察”。D项都是“确实,实在”,含义相同。)
12.B (晏子并非认为百姓死多少无足轻重,而是指如果能做到恩德遍布天下,那么此刻看到的这个饿死的人就不必过于同情。)
13.(1)使粮食在仓库内腐烂,恩惠不能普遍施加给百姓,公正的心不能遍及全国,这是桀、纣亡国的原因。(“惠”“周”“所以”各1分,大意2分)(2)案件判决定了我的罪,将要判刑的时候,您忧愁不乐,表现在脸上,我也是知道的。(“狱”“论”“颜色”各1分,大意2分)
14.D (本词主要表达的是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
15.(1)相同点:都有怀才不遇的悲叹。苏轼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年华老去但功业难成的慨叹;辛弃疾借写苏轼“不得文章力”来表达对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愤懑不平。(2)不同点:苏轼面对被贬,保持了豁达乐观的态度;辛弃疾则多了几分沉重和悲愤。(每点3分。)
16.(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7.方兴未艾 一概而论 根深蒂固(每空1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18.(1)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离开故土的人没有了“根”,四处漂泊的情态;(2)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离开故土的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19.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②秋日早晚温差较大 ③运动后多喝开水(答出一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0.①代谢渐趋平衡 ②食欲增强 ③心脏负担减轻④睡眠充足(每条1分)
21.人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运动,增强免疫力,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人体自然屏障,为健康护航。(三处语病错误。“只要”改为“需要”,“增加”改为“增强”,后两个短句改为“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人体自然屏障,为健康护航。”三处各1分。)
22.参考立意:1.防患于未然,要学会未雨绸缪;2.自身强大,才能远离灾祸3.善于借助外物,来抵御风险;4.尊重客观规律,才能避免灾祸发生。评卷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卷标准。
参考译文:
齐景公曾经赏赐后宫,台榭都披上文绣之衣,凫雁吃粟菽。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死人,就对晏子说:“这人怎么死的?”晏子回答:“是饿死的。”景公听了,说:“唉,寡人没有德行,怎么如此厉害啊!”晏子答道:“国君的德行十分明显,怎么说是没有德行呢?”景公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晏子答道:“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之衣,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怎能说是没有德行呢?只是臣希望向大王请求一件事,请大王把这种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同乐上,那样哪里还有什么饿死的人呢?国君不推及百姓,而使粮食在仓库内腐烂,恩惠不能普遍施加给百姓,公正的心不能遍及全国,这是桀、纣亡国的原因。国君如果明察臣晏婴的话,推广国君的盛德,使它遍布天下,那么就会成为汤、武一样的圣君,一个饿死的人又何必同情呢?
楚文王讨伐邓国,让王子革和灵一起去挖菜。二位出去采野菜,见到一位老人载着簸箕,俩人就乞求借给他们用,但是老人不给他们,(于是他们就)抢夺过来了。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令人拘捕了二人,将要杀了他们。大夫为他们二人求情说:“(强行)夺取(别人的)簸箕确实有罪,然而杀了他们,(这)不是他们的罪应得的惩罚!国君为什么要杀了他们?”话(刚)说完,那位老人来到军前说:“邓国因为无道,所以国君讨伐他们。如今国君公的儿子,夺取了我的簸箕,(这种)无道比邓国更厉害啊!”(于是)呼天喊地地号哭。国君听到了,群臣也感到惶恐。国君见到那位老人,对他说:“依仗强力虐待老者,(这)并非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办法;偏爱儿子而废弃公正的法律,(这)并非用来保有国家的办法。(国君)偏爱两个儿子,(这)并非用来为政的办法!请老人家宽恕我,(我)将在军门之外(杀了他们)向您谢罪。”
子羔在卫国做官时,曾将一个人处以刖刑,砍断其脚。后来,卫国君臣内乱,子羔往外城逃去。此时外城门已经关闭,而那个曾被他砍断脚的人在那里守门。刖者对子羔说:“这边有个房间。”子羔进入,追赶他的人停止了追赶。子羔将要离开之际对刖者说:“我曾经因为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自砍断了你的脚,如今我处于危难之中,这是你报复我的大好机会,为什么你要助我逃走呢 ”刖者说:“断脚是我罪有应得,没有办法。案件判决定了我的罪,将要判刑的时候,您忧愁不乐,表现在脸上,我也是知道的。难道是您对我特别好吗 不是,而是因为你天生仁慈之心,自然而然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这就是我要助你逃跑的原因。”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说:“善于为官吏的人,树立其恩德;不善于为官吏的人,则是树立仇敌;公正办事,恐怕就是说的子羔这样的人吧!”2022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聚标号涂周。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策写在答题卡的相
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放。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
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
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
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
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
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
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棚棚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
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
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
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
象资料。
在唐代的《隋书》中,有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
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
积雪的深抗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木马”
即为古代滑雪板。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
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长四尺,阁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
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
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梳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
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
飞”这时的雪撬又叫施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
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棍成为人们冬季休
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
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
年代,现代雪撬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
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
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摘编自崔乐泉《“骑木而行”的中国古代雪上运动》,《光明日报》2022年2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发现的滑雪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B.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增加了受力面积,减少了局部压强,行走迅速,犹如骏马。
C.“木马“狗车”都是木制,两者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
D.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建有越野、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雪上交通工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雪
上活动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B.文章第二段通过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
具在不断改良。
C.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所载“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
返者”可作第六段论据。
D.作者以详实的考古实证和文字史料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古代雪上运动的历史沿革,
写作态度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滑雪工具的不断变化中,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又“善假于物”。
B.明清时期雪撬已十分普及,为我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C.古代北室韦“骑木而行”和西方的雪上竞技虽然形式有别,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相似
D.依据历史规律可知,随着东西方冰雪文化的不断融合,将会衍生出新的冰雪文化。
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