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7 溜索
一、知识点基础练
1.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怒江 喧声 盘桓 磕一下
锱铢 索崩 驮子 晃一晃
蓦地 黏汗 扭绞 吼起来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迟疑 蓦地 拽起 撒泻 坠下 顷刻 脑髓
联珠脆骂 拳打脚踢 天公浇地 涓涓细流 精瘦短小
牛嘴裂开 一声唿哨 千钧之力 战战兢兢
3.(2018·贺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芯片制造最终会成为发达国家。
B.夏汛将至,国家防汛总指挥要求各地采取加强宣传,积极准备,使长江安全度汛。
C.这家工厂通过改进生产流程,使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1.5倍,产品耗能比原来减少了1.2倍。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4.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C.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 蛇。”
5.赏析下面的句子。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6.《溜索》一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7.《溜索》一文中,写首领写得比较分散,请阅读全文,简要分析首领的形象。
二、阅读拓展练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学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
家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瘁。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个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常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
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气短,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到家里。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被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儿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为什么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
(3)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课外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觳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觳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①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②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三、写作创新练
10.《溜索》这篇小说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写了马帮一行人遭遇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从而上演了一次艰难溜索的经历。你有过奇险或难忘的经历吗 请用二三百字写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nù;xuān;huán;kē;zī;bēng;duò;huàng;mò;nián;jiǎo;hǒu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声字字音;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桓、锱、蓦”容易读错,答题时注意。
【点评】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答案】撒泻——撒泄;联珠脆骂——连珠脆骂;牛嘴裂开——牛嘴咧开;一声唿哨——一声呼哨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溜索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可知:撒泻—撒泄;联珠脆骂—连珠脆骂;牛嘴裂开—牛嘴咧开;一声唿哨—一声呼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A项搭配不当。后半句改为“中国最终会成为芯片制造发达的国家”。
B项残缺宾语,在句末加上“的措施”。
C减少与降低都不能用倍数。
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语境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4.【答案】D
【知识点】句号;逗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问号;冒号;引号;叹号;溜索
【解析】【分析】从领队曲着眼可以看出他对那老鹰嘴里叼着的是不是蛇不很确定,所以问了一句,因此第一个“蛇”后应该用问号( ),那几个汉字在领队的询问下,仔细的看,最后确定是蛇,因此,“是呢”后应该用逗号(,),故D错误。ABC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5.【答案】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那江“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地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③通过“着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溜索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描写了峡谷险峻的气势,题目要求赏析句子,其实是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心理描写。“视觉、听觉”的描写,起到烘托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6.【答案】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描写,烘托出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精瘦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知识点】归纳、领悟写作意图;对比;渲染烘托;溜索
【解析】【分析】文章的选材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确定,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那么写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呢?结合有关文中有关牛的描写及本文的主旨进行分析,课文描写了牛在面对怒江天险和溜索时不肯挪动半步、流泪发抖,这就充分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连牛都有这样的心理,何况人呢?而马帮那群人却从容镇定的飞渡峡谷,这就把牛和人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表现马帮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照应、侧面描写、联想、想象、伏笔、铺垫、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有关牛的描写内容与表现小说主旨的关系。
7.【答案】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出首领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出首领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出首领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④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首领的英雄气概和粗犷豪迈。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分析首领的形象,首先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首领的语句,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分析时可归类分析,如从 “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可以看出首领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从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可以看出
首领认真负责,关爱部下;从“瞟一眼,问一声”可以看出首领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从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可以看出首领的英雄气概和粗犷豪迈等。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8.【答案】(1)①表现了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表现了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2)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桑果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苦苦请求。
(3)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出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出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4)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发表评价,体味反思;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心理描写;比喻;溜索
【解析】【分析】(1)第①句“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是对前面陶子树“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的回答,“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
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则是对现代社会流行的组合家具走俏、传统木工做出来的老式家具没落的不满,“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表达出桑伯的不屑与鄙视。这点在下文做了补充说明:桑伯的儿子在城里开了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可见,桑伯对木匠事业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但现实生活中自己却“快一个月没活了”,精湛的手艺也快无人问津,遭遇冷落。所以当有人夸他手艺好的时候,他内心是非常自信的,同时对那些只讲究外在的现代家具的一种嫌弃和鄙视。第②句是饭后桑伯干活时的一个神态描写。吃饭时,陶子树提到理发匠“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箍桶匠“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前文也提到桑伯一个月没有活,斧头快生锈了,这些都说明传统手艺人生意惨淡,都是传统手艺没落的表现。对于这些,桑伯“不言语”,但从第⑩段专注地劳作可以看出,此时桑伯内心非常失落和痛苦,他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把自己对木匠手艺和事业的热爱以及失落、痛苦等,都在工作中宣泄。面对快雕刻好的梅花,他内心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慈爱的柔情,以及手被划伤,他忘了疼痛,陷入痴迷的状态都可以看出他内心对木匠事业的热爱和不舍。
(2)这篇文章中,桑果是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作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比较快,他认识到传统家具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所以,他不愿子承父业,学习木匠手艺,在城里开家具店也不卖父亲的“作品”,而是追寻时代发展,卖组合家具。“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说明他生意做得不错,与桑伯“快一个月没活了”形成对比,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孝顺的人。真正的孝顺不只体现在生活上,还体现情感上。从“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当心爸在后面听见”等,可见他做得很好。虽然桑果为了发展不接父亲的班,但他从来不反对父亲做木工,甚至还帮父亲揽活,说明他能够体会父亲对木匠事业和手艺的感情,知道老一代人对传统工艺的感情,所以他请求父亲不要烧工具。
(3) 语言上,“深深浅浅”“左左右右”运用了叠词;“时而……时而……”则表现出句式的整齐,富有节奏感;将桑伯的不同手法进行对比,把雕刀比作泥鳅,这这是用了对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桑伯的手艺精湛,游刃有余;最后还可以从汗水的“渗”表现出桑伯的投入。这样细致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了桑伯对木工手艺和事业的专注和执着,也反映出他在了解到传统手艺没落后的一种自我投入的宣泄状态。
(4)桑伯在文中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手艺人,手艺精湛,对木匠事业十分热爱,投入了一生的情感。结合陶子树介绍理发匠、补锅匠、箍桶匠等传统手艺的没落情况,可以得知本文实际是反映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何去何从的问题。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就是反映生活现实,在记录的同时,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本文的意义,或者说桑伯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要结合近年来国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赞美工匠精神的大背景来深入理解。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实际是借用传统手工艺人生活的情况,展现传统手工艺人的形象,引发读者关注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认识传统手工艺人的精神面貌,思考传统手工艺价值、传承、保护等问题。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或心理变化,做题时要把握人物背景和性格,根据上下文分析人物情感或心理状态。
(2)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态度,要结合人物形象来分析人物心理。
(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一般是从语言、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特点,从情感上分析表达效果。
(4)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貌似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实际上是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层把握。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中有关此类的话题进行理解、分析。
9.【答案】(1)B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相同。天石砚无贮水之处,从形上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之德所在。苏轼以砚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溜索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分析,A项,异:奇异。B这两个“为”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刻;替,给。C明年:第二年。D求:寻求,寻找。故选B。
(2)这句话可以根据虚词“也”“而”断句: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苏轼小时候游戏时无意中得到一块奇石,经父亲检验是天砚,就把它给了苏轼,作者说是父亲赐给了自己,实际是表达对父亲的尊重与感谢。后来天砚失而复得,苏轼又把它给了自己的儿子,作者用了一个“付”,有托付的意味,看出苏轼对这个砚台非常看重,苏轼把它付给儿子,可见对儿子寄予厚望,另外还期待儿子能保管好这方砚台。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要屋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表现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而苏轼的这方砚台没有存水的地方,形状也不完整,就如同刘禹锡的陋室, 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就如同刘禹锡的德,因此 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相同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关键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4)本题考查结合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解题时,首要要明确《陋室铭》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本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出观点是否一致的结论。
【参考译文】
我12岁时,在所住的纱毅行寓所空地上。与小朋友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外表颜色温润晶莹,呈浅绿色,表里均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这块砚头赐给了我,说:“这是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于是,我十分珍惜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赐予,就永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 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 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下狱,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元丰七年(1084)七月,乘船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10.【答案】【参考例文】
盛夏来临,太阳炙烤,酷暑难耐.却挡不住我们和小外甥一起爬山的热情。
拂晓,我们本不想带小外甥爬山,怕成累赘,于是悄悄起床,谁知小外甥似乎早有防范,已经起床在等我们了,还哭闹着要跟着我们一起去。没办法,就带着他去了。我们颠颠簸簸倒了三次车,终于来到了山脚下,决定爬山
毒辣的烈日下,人一运动起来就大汗淋漓,还喘粗气。爬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身体好像透支了,就停下来休息。谁知小外甥继续向上爬,叫他停下来歇息,他说不累。还想着当初不让他来,谁知他比我们体力还好。看来我们是小看他了。
爬啊爬啊,终于爬到了山顶,也看到了想看的塔,但令我们意外的是,塔门锁住了,不让人进去。从窗户的缝隙看进去,塔里面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窗台边还有很多灰尘呢!
爬山回来,我们几个都累坏了,到了第二天,骨头酸痛,可是小外甥还跑啊跳啊,若无其事。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啊!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用二三百字写自己的奇险或难忘的经历。选材时一定要选自己亲身经历的是,这样才有话可说,才会有真情实感。写作时叙事要完整,要能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要准确、通顺,而且要生动形象。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例文记叙了自己盛夏爬山的一次经历,结构完整,语句准确、通顺。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的小外甥,作者对他用了较多笔墨进行刻画,它虽然小,但却很坚强,很勇敢。总之,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片段作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7 溜索
一、知识点基础练
1.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怒江 喧声 盘桓 磕一下
锱铢 索崩 驮子 晃一晃
蓦地 黏汗 扭绞 吼起来
【答案】nù;xuān;huán;kē;zī;bēng;duò;huàng;mò;nián;jiǎo;hǒu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声字字音;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桓、锱、蓦”容易读错,答题时注意。
【点评】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迟疑 蓦地 拽起 撒泻 坠下 顷刻 脑髓
联珠脆骂 拳打脚踢 天公浇地 涓涓细流 精瘦短小
牛嘴裂开 一声唿哨 千钧之力 战战兢兢
【答案】撒泻——撒泄;联珠脆骂——连珠脆骂;牛嘴裂开——牛嘴咧开;一声唿哨——一声呼哨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溜索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可知:撒泻—撒泄;联珠脆骂—连珠脆骂;牛嘴裂开—牛嘴咧开;一声唿哨—一声呼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2018·贺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芯片制造最终会成为发达国家。
B.夏汛将至,国家防汛总指挥要求各地采取加强宣传,积极准备,使长江安全度汛。
C.这家工厂通过改进生产流程,使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1.5倍,产品耗能比原来减少了1.2倍。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A项搭配不当。后半句改为“中国最终会成为芯片制造发达的国家”。
B项残缺宾语,在句末加上“的措施”。
C减少与降低都不能用倍数。
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语境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4.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C.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 蛇。”
【答案】D
【知识点】句号;逗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问号;冒号;引号;叹号;溜索
【解析】【分析】从领队曲着眼可以看出他对那老鹰嘴里叼着的是不是蛇不很确定,所以问了一句,因此第一个“蛇”后应该用问号( ),那几个汉字在领队的询问下,仔细的看,最后确定是蛇,因此,“是呢”后应该用逗号(,),故D错误。ABC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5.赏析下面的句子。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那江“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地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③通过“着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溜索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描写了峡谷险峻的气势,题目要求赏析句子,其实是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心理描写。“视觉、听觉”的描写,起到烘托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6.《溜索》一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描写,烘托出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精瘦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知识点】归纳、领悟写作意图;对比;渲染烘托;溜索
【解析】【分析】文章的选材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确定,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那么写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呢?结合有关文中有关牛的描写及本文的主旨进行分析,课文描写了牛在面对怒江天险和溜索时不肯挪动半步、流泪发抖,这就充分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连牛都有这样的心理,何况人呢?而马帮那群人却从容镇定的飞渡峡谷,这就把牛和人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表现马帮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照应、侧面描写、联想、想象、伏笔、铺垫、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有关牛的描写内容与表现小说主旨的关系。
7.《溜索》一文中,写首领写得比较分散,请阅读全文,简要分析首领的形象。
【答案】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出首领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出首领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出首领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④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首领的英雄气概和粗犷豪迈。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分析首领的形象,首先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首领的语句,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分析时可归类分析,如从 “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可以看出首领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从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可以看出
首领认真负责,关爱部下;从“瞟一眼,问一声”可以看出首领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从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可以看出首领的英雄气概和粗犷豪迈等。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阅读拓展练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学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
家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瘁。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个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常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
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气短,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到家里。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被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儿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为什么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
(3)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①表现了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表现了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2)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桑果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苦苦请求。
(3)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出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出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4)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发表评价,体味反思;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心理描写;比喻;溜索
【解析】【分析】(1)第①句“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是对前面陶子树“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的回答,“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
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则是对现代社会流行的组合家具走俏、传统木工做出来的老式家具没落的不满,“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表达出桑伯的不屑与鄙视。这点在下文做了补充说明:桑伯的儿子在城里开了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可见,桑伯对木匠事业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但现实生活中自己却“快一个月没活了”,精湛的手艺也快无人问津,遭遇冷落。所以当有人夸他手艺好的时候,他内心是非常自信的,同时对那些只讲究外在的现代家具的一种嫌弃和鄙视。第②句是饭后桑伯干活时的一个神态描写。吃饭时,陶子树提到理发匠“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箍桶匠“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前文也提到桑伯一个月没有活,斧头快生锈了,这些都说明传统手艺人生意惨淡,都是传统手艺没落的表现。对于这些,桑伯“不言语”,但从第⑩段专注地劳作可以看出,此时桑伯内心非常失落和痛苦,他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把自己对木匠手艺和事业的热爱以及失落、痛苦等,都在工作中宣泄。面对快雕刻好的梅花,他内心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慈爱的柔情,以及手被划伤,他忘了疼痛,陷入痴迷的状态都可以看出他内心对木匠事业的热爱和不舍。
(2)这篇文章中,桑果是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作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比较快,他认识到传统家具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所以,他不愿子承父业,学习木匠手艺,在城里开家具店也不卖父亲的“作品”,而是追寻时代发展,卖组合家具。“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说明他生意做得不错,与桑伯“快一个月没活了”形成对比,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孝顺的人。真正的孝顺不只体现在生活上,还体现情感上。从“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当心爸在后面听见”等,可见他做得很好。虽然桑果为了发展不接父亲的班,但他从来不反对父亲做木工,甚至还帮父亲揽活,说明他能够体会父亲对木匠事业和手艺的感情,知道老一代人对传统工艺的感情,所以他请求父亲不要烧工具。
(3) 语言上,“深深浅浅”“左左右右”运用了叠词;“时而……时而……”则表现出句式的整齐,富有节奏感;将桑伯的不同手法进行对比,把雕刀比作泥鳅,这这是用了对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桑伯的手艺精湛,游刃有余;最后还可以从汗水的“渗”表现出桑伯的投入。这样细致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了桑伯对木工手艺和事业的专注和执着,也反映出他在了解到传统手艺没落后的一种自我投入的宣泄状态。
(4)桑伯在文中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手艺人,手艺精湛,对木匠事业十分热爱,投入了一生的情感。结合陶子树介绍理发匠、补锅匠、箍桶匠等传统手艺的没落情况,可以得知本文实际是反映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何去何从的问题。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就是反映生活现实,在记录的同时,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本文的意义,或者说桑伯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要结合近年来国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赞美工匠精神的大背景来深入理解。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实际是借用传统手工艺人生活的情况,展现传统手工艺人的形象,引发读者关注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认识传统手工艺人的精神面貌,思考传统手工艺价值、传承、保护等问题。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或心理变化,做题时要把握人物背景和性格,根据上下文分析人物情感或心理状态。
(2)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态度,要结合人物形象来分析人物心理。
(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一般是从语言、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特点,从情感上分析表达效果。
(4)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貌似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实际上是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层把握。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中有关此类的话题进行理解、分析。
9.阅读课外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觳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觳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①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②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B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相同。天石砚无贮水之处,从形上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之德所在。苏轼以砚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溜索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分析,A项,异:奇异。B这两个“为”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刻;替,给。C明年:第二年。D求:寻求,寻找。故选B。
(2)这句话可以根据虚词“也”“而”断句: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苏轼小时候游戏时无意中得到一块奇石,经父亲检验是天砚,就把它给了苏轼,作者说是父亲赐给了自己,实际是表达对父亲的尊重与感谢。后来天砚失而复得,苏轼又把它给了自己的儿子,作者用了一个“付”,有托付的意味,看出苏轼对这个砚台非常看重,苏轼把它付给儿子,可见对儿子寄予厚望,另外还期待儿子能保管好这方砚台。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要屋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表现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而苏轼的这方砚台没有存水的地方,形状也不完整,就如同刘禹锡的陋室, 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就如同刘禹锡的德,因此 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相同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关键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4)本题考查结合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解题时,首要要明确《陋室铭》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本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出观点是否一致的结论。
【参考译文】
我12岁时,在所住的纱毅行寓所空地上。与小朋友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外表颜色温润晶莹,呈浅绿色,表里均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这块砚头赐给了我,说:“这是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于是,我十分珍惜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赐予,就永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 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 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下狱,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元丰七年(1084)七月,乘船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三、写作创新练
10.《溜索》这篇小说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写了马帮一行人遭遇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从而上演了一次艰难溜索的经历。你有过奇险或难忘的经历吗 请用二三百字写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
【答案】【参考例文】
盛夏来临,太阳炙烤,酷暑难耐.却挡不住我们和小外甥一起爬山的热情。
拂晓,我们本不想带小外甥爬山,怕成累赘,于是悄悄起床,谁知小外甥似乎早有防范,已经起床在等我们了,还哭闹着要跟着我们一起去。没办法,就带着他去了。我们颠颠簸簸倒了三次车,终于来到了山脚下,决定爬山
毒辣的烈日下,人一运动起来就大汗淋漓,还喘粗气。爬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身体好像透支了,就停下来休息。谁知小外甥继续向上爬,叫他停下来歇息,他说不累。还想着当初不让他来,谁知他比我们体力还好。看来我们是小看他了。
爬啊爬啊,终于爬到了山顶,也看到了想看的塔,但令我们意外的是,塔门锁住了,不让人进去。从窗户的缝隙看进去,塔里面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窗台边还有很多灰尘呢!
爬山回来,我们几个都累坏了,到了第二天,骨头酸痛,可是小外甥还跑啊跳啊,若无其事。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啊!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溜索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用二三百字写自己的奇险或难忘的经历。选材时一定要选自己亲身经历的是,这样才有话可说,才会有真情实感。写作时叙事要完整,要能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要准确、通顺,而且要生动形象。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例文记叙了自己盛夏爬山的一次经历,结构完整,语句准确、通顺。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的小外甥,作者对他用了较多笔墨进行刻画,它虽然小,但却很坚强,很勇敢。总之,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片段作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