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3 10: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国
古代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导入新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耕织图》描绘了江南地区
农业生产的场景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经济活动的商品化趋势
三大趋势:
思想观念的“异端化”趋势
数字识记
文学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一大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转型
1368年
明朝中期
1644年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大进步思想家
两大矛盾:
自然经济与新经济因素的矛盾
传统社会价值与新思想文化倾向的矛盾
1840年
京剧《儒林外史》《红楼梦》
清朝前中期
沿海形势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之际
明朝后期
元末明初
昆曲
《西游记》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美洲白银流入,商帮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时空观念:通过了解明清时期所处的历史阶段,体会封建社会末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繁荣
2、史料实证:通过对陆王心学和进步思潮的史料分析,理解两种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本课,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客观的历史解释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4、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会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唯物史观。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落日余晖─经济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1、农业发展新气象
(2)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增加收入。
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历史解释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落日余晖─经济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2、手工业新变化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出现新变化的表现?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丝织、榨油、制瓷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标志: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问题探究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美国学者弗兰克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落日余晖─经济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3、商业新发展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①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白银流入
③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②商帮:徽商、晋商、宁波商人等
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和
商业资本集聚
地域性商帮形成,全国贸易网络联通
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四大名镇指的是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古代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此处的"镇"与现时的行政区划单位的"镇"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历史解释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落日余晖──经济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经济之不变
①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②重农抑商、生产方式未有根本突破,专制统治日益僵化,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开始落后于世界。
③传统重义轻利观念束缚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他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而没有用于资本积累,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是什么?
经济的局限性:
不变: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统治+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
问题探究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1、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朱熹






明朝中期,形成陆王心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1、陆王心学
①主张
①宇宙观:良知即天理
②人生观:“致良知”
③方法论:“知行合一”
思考: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心学?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 》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王阳明:《传习录》
②评价:
王阳明将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自觉精神。强调主观能动性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探究:结合图片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
认识事物的方法
身外
心中
理在哪
如何求理
“格物致知”
致良知(内心反省)
伤天害理
天理难容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1、陆王心学
服务社会
目的
历史解释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焚书》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续焚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焚书》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以及官场的欺诈。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2、李贽思想: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思考: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史料实证
黄宗羲:
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和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了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新思想的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未占主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史料实证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三、文艺之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梳理2:明清时期的丰富的文艺作品有哪些?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明清小说的特点?
三、文艺之变化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 定
拜金逐利风气的盛行,轻商观念淡化,印刷术普及
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现实不满,反封建、反礼教的市井小说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明】施耐庵《水浒传》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反封建君主
反对专制
语言通俗
题材多样,内容世俗化
重视教化作用
明清小说的三大特点:
唯物史观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经验总结性
著作多,缺乏科学理论探索

以实用科技为主

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四、科技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梳理: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特征?
不变: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问题探究
1500—1800年,1/3的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合计大约有4亿两白银。——弗兰克《白银资本》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60年间,清朝对外赔款本息总额高达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总额为13.35亿两白银。——葛兆光《明清时代》
白银流入
白银流出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之未变
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危机凸显再思考
危机凸显再思考——核心素养落实
经济、文化、思想、科技之变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启蒙思想萌发涌动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西学东渐
世界与中国之变化对比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人性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闭关锁国
领域 中国新变化 中国旧传统 —量变质不变 世界发生巨变
经济
思想
文化
对外
政治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危局
变局
中外对比
思想 、文化、科技之变
农业
商业
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
小说戏曲
市民阶层壮大
科技
手工业
传教士东来
中国
西方
殖民扩张
丝—银贸易
高产作物
唯物史观
本课小结
典型例题
A
由材料“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并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高产粮食作的传入增加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多人口,故A项正确
1、从16世纪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传入中国,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变化
A.缓解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推动了明清的对外开放
16 世纪”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时间不符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殖者的东来,政府的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故D项错误
典型例题
A
2、王守仁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由此可见,王守仁认为 ( )
A.良知是个体固有的,无须外求
B.格物致知才能真正体悟天理
C.致良知须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
D.发明本心要抛弃“三纲五常”
根据材料“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无须外求,故A项正确。
格物致知是二程的认识论
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致良知要知行合一,发明本心,发现、扩充和践行被私欲蒙蔽的本心
发明本心要遵循三纲五常
典型例题
C
3、明清时期,我国戏曲种类多样,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这反映了当时 ( )
A.统治思想兼容并蓄
B.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C.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D.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D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戏曲艺术的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故选 C;
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统治思想兼收并蓄无关,A错误;
戏曲艺术的发展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无必然关联,故B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