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
选拔与管理
光绪帝
袁世凯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目录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
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分别概括材料提出的观点。
科举制何去何从?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1、科举制度的变革
(1)背景:
(2)内容: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戊戌变法期间
晚清时,传统的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慈禧太后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光绪三十一年(1905),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 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所以“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八月,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废除的?
科举制废除后实行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2、科举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内容:
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②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科举制最终废除。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
科举制的废除有什么意义呢?
(二)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裁撤了东河河道总督缺和督抚并设共处一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缺。整顿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机关的胥吏差役。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二)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华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二)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詹天佑
(二)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2)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
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3)选官制度: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②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更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孙中山有对选拔官员有怎样的想法?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文官考试思想
中国古代
行政权
考试权
检察权
西方三权分立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
文官考试思想?
发扬传统科举制度的优势,去除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2)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3)评价: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北洋政府选官制度
考试
考试资格
甄别
考试组织
考试科目
《文官考试法草案》
对象
内容
意义
男子、21岁
政事堂铨选
文官高等考试
文官普通考试
司法官考试
知事实验
留学毕业生甄选考试
在岗文官
文凭、经历、成绩、学识、经验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 “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 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背景: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2)措施: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①人事制度:
②公务员制度: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③考试法规:
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第一部
《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此后又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词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汪振国:《国民党时期的文官考试与文官制度》
本来以考试的方法来为国求才,实在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只可惜在现状之下,引荐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政治上升官的黑幕总是不绝的演出来。
——《现公务员之考绩与淘汰》1934年1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社评
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和“干部制度”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陆续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统的千部人事制度,此后直至80年代。——白钢《政治制度史》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新中国
成立前
成立后
“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一)改革开放前
(2)措施:
①沿用旧制: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
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
制度。
②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内容:
(1)背景:
①建立新中国,初步完成全国统一;
②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务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
③继承民主革命时的经验。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从1978年到1988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期,改革的内容是对原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各方面进行兴利除弊。如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原则,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
——白钢《政治制度史》
(二)改革开放后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干部制度改革初期侧重于哪些方面?
(二)改革开放后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1)背景:
①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
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
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2)干部制度:
①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要求。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干部
公务员
公务员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公务员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公务员制度建立有怎样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后
(二)改革开放后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1)公务员制度建立过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
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③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
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公务员制度——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巩固练习
1.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C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的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故1898年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A、B两项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巩固练习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对该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
B.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
C.探寻史事间的逻辑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
D.培养国民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核心目标
A
解析:“凡教历史者……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表明,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正确历史观、价值观,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B项排除;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历史学习的内容之一,C项排除;题干未涉及清政府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问题,D项排除。
巩固练习
3.从1905年到1911年,关于留学生的“洋科举”,清朝举办了6次,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除了有老的科举称号外,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
A.保留乡试殿试模式 B.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C.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D.带有近代化的色彩
D
解析:“工科举人”“商科进士”表明,科举制被废除后,清政府的选官制度有中西结合的意味,带有一定的近代化色彩,D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后,不再举行乡试、会试和殿试,A项排除;“采取有序方式推进”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排除;题干无法体现侧重选拔留学人才,C项排除。
巩固练习
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题干所述“法令”涉及文官考试的多个方面,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D项正确;题干所述“法令”只涉及文官考试的相关情况,不能预示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在吸收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并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文官考试思想,C项排除。
4.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职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已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完全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开创性 D.体现现代文官制度基本框架的构建
巩固练习
5.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变革 B.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A
解析:据材料“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知北洋政府推动了近代人事制度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确立”错误,排除C项;“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巩固练习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虽然逐步上升,但是仍有一部分职位可能由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说明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故选C项。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全部,因此A、B两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党外合作方式,共产党人不进入国民政府政治统治机构中,排除。
统计年度 综合比例
1929 36.3%
1933 22.0%
1939 45.0%
1941 64.4%
6.下表为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资料来源: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该表说明( )
A.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
B.抗战以前国民党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
C.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D.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
巩固练习
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 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 )
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
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军阀重用家乡人,无视国家选官制度,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文宫选任制度具有严密性,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域关系,不是血缘关系,C项错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D项错误。
巩固练习
8.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B
解析::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开启时期,中央对于干部的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和品德,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此后的改革开放大有裨益,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确。党管干部以及干部管理法制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C项;重视技术干部能力的考察和清正廉洁无关,排除D项。
巩固练习
9.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录用规定。这些录用规定( )
D
时间 法律法规 录用规定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录用考察工作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
B.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C.杜绝了公务员的贪腐行为
D.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
巩固练习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时代。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制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举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答: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
行政效率。
巩固练习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上的变化来回答。
巩固练习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教育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答: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巩固练习
解析:(2)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教育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推动官员选任方式的变革。
巩固练习
答:意义: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巩固练习
解析:(3)可以从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的选拔、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