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主要包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三个部分内容。教学重点一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及其对我国气候、交通等的影响,二为纵横交织的山脉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地形的“骨架”,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大地貌单元就如镶嵌在这些由山脉骨架构建起来的网格中的“宝石”。本章节出现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名称特别多,显得繁琐而且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认清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建立起空间概念就成为难点中的难点。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中国的地形地势做了铺垫;同时学好本章的地形地势,对将来学生继续学习气候、河流、工农业等都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引导学生分析说明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大地貌单元在网格中的具体位置,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等多种形式,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以及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的“骨架”。
五、教学方法
采用 “多媒体技术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和学生利用纸质导学案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视频、景观图、导学案电子版等以及学生课堂上使用的纸质导学案(后附)
七、教学课时
2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多种地形的景观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精讲点拨一----地势西高东低】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及其优越性。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海拔高度,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24页图中国地形分布图,找出并在课本上标出各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二)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部分的导学案内容
1、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内容(1-3题),遇到不懂的地方鼓励小组内合作探究。
(附导学案):
1. 读我国沿320N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阶梯名称:
A ,B ,C
(2)图中字母C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是 ,它和B之间的分界山脉是 。
(3)读图判断我国地势的特征是 。
2、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及界线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3、阅读课本30页的相关内容,说出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的优越性:
①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 ;
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 ;
③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 。
(三)学生小组内分享展示自学导学案内容。
【精讲点拨二——山脉纵横交织】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讲授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1、教师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21页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讲授我国山脉的概念、山脉走向的判定。
2、教师利用课本21页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并在课本上标出我国东西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向以及弧形山脉等山脉的分布,引导学生大致分析出这些山脉的分布规律。
(二)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第4题。
(附纸质导学案内容):
4、将数字1—19号所代表的山脉名称按山脉的走向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中。
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的主要的山脉:
(1)东西走向 : (北)、 (中)、 (南)
(2)东北—西南走向: (东列)、
、 (中列)
(西列)
(3)南—北走向:
(4)西北—东南走向 : 、
(5)弧形山脉:
(三)学生组内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四)教师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三横三撇一弧形)。
东西走向有三横:天山阴山守北边;
昆仑秦岭居中间;
南岭横卧最南面。
东北西南有三撇:最西一列自南向北:雪(峰山)雾(巫山)太(行山)大(兴安岭);
中间一列: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一列:宝岛耸立台湾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精讲点拨三——地形复杂多样】
(一)教师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复杂多样这部分内容
1、教师利用课本24页图2-8中国地形分布图,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在地图上标出来,分析它们的位置大概有什么规律。
(二)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第5、6题.
附纸质导学案
5、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填在图中相应的山脉之间。
6、观察中国地形网格,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填写在下表中。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脉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祁连山
(三)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四)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的景观图以及相关视频录像,使学生对这些地形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学生读课本,画出以上地形的地表特征,并完成导学案第7题。
(附纸质导学案)
7、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地形的特征填在表中相应的位置。
名 称 特 征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六)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结合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
【精讲点拨四——山区面积广大】
(一)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29页图2-17中国地形类型构成图,分析几种地形所占比例,并归纳中国陆地地形类型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导学案最后一题。
附导学案:
8、我国是一个多 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 ,加上高原两者约占 。其中一半是 。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 。山区在发展 、 、 方面优势较大。部分 较好的 和 ,可以发展种植业。但是 建设难度较大。对山区的开发利用,特别要注意 建设。预防和避免 、 、 、的发生。
九、收获与拓展:学生谈收获以及教师答疑
经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存在疑惑?
附导学案:
1、读我国沿320N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阶梯名称:
A ,B ,C
(2)图中字母C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是 ,它和B之间的分界山脉是 .
(3).读图判断我国地势的特征是 。
2、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及界线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3、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的优越性:
①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 ;
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 ;
③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 。
4、将数字1—19号所代表的山脉名称按山脉的走向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中。
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的主要的山脉:
(1)东西走向 : (北)、 (中)、 (南)
(2)东北—西南走向 (东列)、
、 (中列)
(西列)
(3)南—北走向
(4)西北—东南走向 : 、
(5)弧形山脉
5、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填在图中相应的山脉之间。
6、观察中国地形网格,将山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填写在下表中。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脉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祁连山
7、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地形的特征填在表中相应的位置。
名 称 特 征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8、我国是一个多 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 ,加上高原两者约占 。其中一半是 。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 。山区在发展 、 、 方面优势较大。部分 较好的 和 ,可以发展种植业。但是 建设难度较大。对山区的开发利用,特别要注意 建设。预防和避免 、 、 、的发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