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3 09:59: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测试
一、知识点基础练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肇中(zhào) 华裔(yì) 论语(lún)
B.中庸(yōng) 儒家(rú) 彷徨(páng)
C.测量(liáng) 埋没(mò) 袖手旁观(xiù)
D.诺言(nuó) 朱熹(xǐ) 不知所措(cuó)
2.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②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③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④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4.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武汉市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6.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二、课内品读练
7.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3)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5)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三、阅读拓展练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孩子太辛苦
①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
②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继续学习,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③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儿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小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④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要求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⑤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读了本文,你认为“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的长处。
(4)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
(5)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
①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儿起水来。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
②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四、写作创新练
10.学校电视台决定从全校学生中招一批小主持人,请你写一份参加竞选的演讲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D中项“
诺言(nuó)”应为“
诺言
(nuò)”;“朱熹(xǐ)”应为“朱熹(xī)”;“
不知所
措(cuó)”应为“
不知所
措(cuò)”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汉字读音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生活中的常用易错的字音,也包括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和多音字的考查。此类题强调平时的积累。
2.【答案】A
【知识点】多义成语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合。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的使用要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搭配要恰当;更要符合文体、语体及感彩。
3.【答案】C;B;D;A
【知识点】引号;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引号用法的辨析能力。引号一共有四个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引用古诗词、成语、格言、别人的话等则表引用;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则表示特殊含义;如果引号内的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等则表示特定称谓;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语表示讽刺,则该引号就表示否定的作用。此外有些时候还表示强调。
【点评】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应用广泛。熟悉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用法,才能读懂文字真正的含义,这项技能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勤思考、多运用才是关键。
4.【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5.【答案】B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病旬的辨析能力。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应加“的问题”。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首先要阅读句子,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作分析。
6.【答案】(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本材料是一个小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只要再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关键语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有机组合。
7.【答案】(1)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2)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5)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但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须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点】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把握能力。认真阅读,找出关键语句。
(2)本题考查根据论据把握论点的能力。从“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可看出本段论据是为了论证上一段的观点。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答案由文段第六段第七句话可知。
(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能力。此题需要全面、深厚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
(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正确领悟文章的内涵,这是回答好此题的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文章阅读把握能力和拓展运用能力,前者需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好文章思路,不会太难。后者需要认真领会文章内涵,需要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要独特、有新意。
8.【答案】(1)“苦”指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时间长,行为和思想被固定化、程式化,处处受到制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2)原因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心理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僵化。
(3)中国学生:行为习惯好,知识较全面、牢固。西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表达能力强。
(4)与前文的“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相照应。
(5)略
【知识点】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概括能力。找出中国孩子苦的句子和关键词,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一题比第一小题又深了一层,需要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再总结概括。
(3)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时要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的把握能力。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拓展能力和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此类题要结合课文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评价。
【点评】本文从题材上讲属于一篇议论文。但并未曾按照议论文的出题模式进行出题。前四小题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般都能做得出来。第五小题考查学生联想迁移能力,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和其他阅读积累。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准确地答题。
9.【答案】(1)B
(2)C
(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愿是“希望”的意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总体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引领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D项应表述为“孟尝君提醒燕王,泰国撤军后,魏王将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联系文言语境,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实词、句子节奏、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等能力。其中文言实词和翻译句子是基本功。只要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原文,一般都能做正确;句子节奏需要在理解内容地基础上去把握;内容理解分析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原文内容,认真思考和归纳概括才能回答正确,属于难点。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当年两国公子联合燕、魏结盟。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施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施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懂您的话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盂尝君(援救魏国)
10.【答案】【参考例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八年(1)班的翟子豪,此刻很荣幸站在这个竞选讲台上,参加小主持人的竞选,我知道这是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真的非常感激,谢谢你们!
我认为当主持人需要“三好”,即形象好,嗓音好,素养好。而我,具备这三个条件。大家看,我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阳光少年”吧!其次,我的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具有较好的口才。最后,我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我从小就喜欢音乐,音乐素养班的老师经常夸我听力好,音乐感悟力强。目前我的钢琴水平已达到六级,今年我又开始学习声乐。这些,能够为我的主持锦上添花。我还喜欢阅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中华上下五千年》《水浒传》《西游记》《夏洛的网》等,我看过的书可多啦!博览群书使我有了较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在主持中随机应变,不怯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曾是学校上一届的小主持人,丰富的主持经验也会使我在主持中如鱼得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是雄鹰就要展翅高飞,是海燕就要飞越瀚海。今天我带着一个主持的梦想,希望能在活动中为大家带来一份快乐。我相信,因为有了我的主持,学校每年的“五四”青年节、艺术节会更加精彩纷呈。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点】应用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竞选演讲稿首先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开头有敬称、中间是主体、结尾由感谢;其次既然是竞选演讲稿,主体部分要有自我介绍和自己的优势两点;最后语言上一定要生动形象,多引用一些诗词歌赋,让评委认为你符合一个小主持人的素养。
【点评】每一个演讲稿都会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特点展开演讲,切不可偏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测试
一、知识点基础练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肇中(zhào) 华裔(yì) 论语(lún)
B.中庸(yōng) 儒家(rú) 彷徨(páng)
C.测量(liáng) 埋没(mò) 袖手旁观(xiù)
D.诺言(nuó) 朱熹(xǐ) 不知所措(cuó)
【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D中项“
诺言(nuó)”应为“
诺言
(nuò)”;“朱熹(xǐ)”应为“朱熹(xī)”;“
不知所
措(cuó)”应为“
不知所
措(cuò)”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汉字读音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生活中的常用易错的字音,也包括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和多音字的考查。此类题强调平时的积累。
2.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多义成语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合。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的使用要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搭配要恰当;更要符合文体、语体及感彩。
3.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②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③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④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答案】C;B;D;A
【知识点】引号;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引号用法的辨析能力。引号一共有四个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引用古诗词、成语、格言、别人的话等则表引用;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则表示特殊含义;如果引号内的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等则表示特定称谓;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语表示讽刺,则该引号就表示否定的作用。此外有些时候还表示强调。
【点评】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应用广泛。熟悉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用法,才能读懂文字真正的含义,这项技能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勤思考、多运用才是关键。
4.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武汉市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病旬的辨析能力。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应加“的问题”。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首先要阅读句子,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作分析。
6.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答案】(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本材料是一个小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只要再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关键语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有机组合。
二、课内品读练
7.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3)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5)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答案】(1)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2)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5)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但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须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点】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把握能力。认真阅读,找出关键语句。
(2)本题考查根据论据把握论点的能力。从“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可看出本段论据是为了论证上一段的观点。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答案由文段第六段第七句话可知。
(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能力。此题需要全面、深厚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
(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正确领悟文章的内涵,这是回答好此题的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文章阅读把握能力和拓展运用能力,前者需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好文章思路,不会太难。后者需要认真领会文章内涵,需要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要独特、有新意。
三、阅读拓展练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孩子太辛苦
①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
②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继续学习,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③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儿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小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④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要求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⑤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读了本文,你认为“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的长处。
(4)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
(5)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
①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儿起水来。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
②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答案】(1)“苦”指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时间长,行为和思想被固定化、程式化,处处受到制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2)原因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心理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僵化。
(3)中国学生:行为习惯好,知识较全面、牢固。西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表达能力强。
(4)与前文的“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相照应。
(5)略
【知识点】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概括能力。找出中国孩子苦的句子和关键词,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一题比第一小题又深了一层,需要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再总结概括。
(3)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时要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的把握能力。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拓展能力和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此类题要结合课文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评价。
【点评】本文从题材上讲属于一篇议论文。但并未曾按照议论文的出题模式进行出题。前四小题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般都能做得出来。第五小题考查学生联想迁移能力,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和其他阅读积累。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准确地答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愿是“希望”的意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总体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引领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D项应表述为“孟尝君提醒燕王,泰国撤军后,魏王将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联系文言语境,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实词、句子节奏、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等能力。其中文言实词和翻译句子是基本功。只要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原文,一般都能做正确;句子节奏需要在理解内容地基础上去把握;内容理解分析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原文内容,认真思考和归纳概括才能回答正确,属于难点。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当年两国公子联合燕、魏结盟。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施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施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懂您的话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盂尝君(援救魏国)
四、写作创新练
10.学校电视台决定从全校学生中招一批小主持人,请你写一份参加竞选的演讲稿。
【答案】【参考例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八年(1)班的翟子豪,此刻很荣幸站在这个竞选讲台上,参加小主持人的竞选,我知道这是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真的非常感激,谢谢你们!
我认为当主持人需要“三好”,即形象好,嗓音好,素养好。而我,具备这三个条件。大家看,我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阳光少年”吧!其次,我的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具有较好的口才。最后,我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我从小就喜欢音乐,音乐素养班的老师经常夸我听力好,音乐感悟力强。目前我的钢琴水平已达到六级,今年我又开始学习声乐。这些,能够为我的主持锦上添花。我还喜欢阅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中华上下五千年》《水浒传》《西游记》《夏洛的网》等,我看过的书可多啦!博览群书使我有了较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在主持中随机应变,不怯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曾是学校上一届的小主持人,丰富的主持经验也会使我在主持中如鱼得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是雄鹰就要展翅高飞,是海燕就要飞越瀚海。今天我带着一个主持的梦想,希望能在活动中为大家带来一份快乐。我相信,因为有了我的主持,学校每年的“五四”青年节、艺术节会更加精彩纷呈。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点】应用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竞选演讲稿首先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开头有敬称、中间是主体、结尾由感谢;其次既然是竞选演讲稿,主体部分要有自我介绍和自己的优势两点;最后语言上一定要生动形象,多引用一些诗词歌赋,让评委认为你符合一个小主持人的素养。
【点评】每一个演讲稿都会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特点展开演讲,切不可偏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