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测试
一、知识点基础练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 行辈 絮叨 不惮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棹着 旺相 漂渺
2.为下列划线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的程度
(2)……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A.竟然 B.抄近 C.一直 D.拐弯
(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的证件 D.关联、牵涉
(4)……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3.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①顺序是:
②详写的是:
③略写的是:
4.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C.写出“我”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5.下面对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课文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作者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是“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6.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边上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二、课内品读练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____(摇 荡 点 撑)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碰 击 磕 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e-j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为第一段中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字: 、 。这一段描写农村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
(2)①“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
②“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把句中的“真”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在文中用波浪线标示出来,再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当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第一段:(活泼 轻松)
第二段:(急切 焦虑)
第三段:(惘然 陶醉)
三、阅读拓展练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重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隐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堕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竞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有删改)
(1)作者记忆中的乡戏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2)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
(3)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分析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故乡的乡戏“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问落入俗套”,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
(5)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据。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②答曰:“余善此乐。”
③食毕,捧琴语日
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②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
(4)文中的陈子昂是怎样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的?
四、写作创新练
11.《社戏》一文中充满了鲁迅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他的童年是快乐而又美好的,你有过这样美好的童年回忆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把它写在下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xǐng;háng;xù;dàn;dài;duo;fú;chán;zǎo;zhào;xiàng;piā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社戏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生字词的正确认读能力。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读音的辨析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难度并不大,平时应加以积累。
2.【答案】(1)A
(2)C
(3)D
(4)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社戏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1)“礼数”与前文的“怠慢”相对应,所以应是“礼节”的意思。
(2)“径向”是副词,直接,一直的意思。
(3)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本句表达的是并没有听到与八公公盐柴事件相关连的事。
(4)联系下句“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可知,“见识”是“知识”的意思。
故答案为:(1)A;(2)C;(3)D;(4)A。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需要学生对词语的意思有较好的把握,并能根据具体语境作出正确判断。
3.【答案】G,F,C,B,A,D,E;C,B,A,D;G,E,F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社戏
【解析】【分析】通读全文,梳理文意后,即可判断出主要情节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情况。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能力及详略安排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答案】D
【知识点】社戏;文章开头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写小住平桥村的生活,既交代了故事的特定环境,又多方面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为后文写最大的乐事去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看戏的乐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开篇即点题,开头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开头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5.【答案】A
【知识点】社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句并非反语,因为“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所以,这句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在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社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的标题是“社戏”,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情节详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本文主要写看社戏的整个过程,而非社戏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要通观全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判断全文的主要内容。
7.【答案】D
【知识点】分号;社戏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分号用以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因此D项中“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后应是分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8.【答案】(1)点;磕;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大家急于看戏的心情
(2)①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②不行。因为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一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3)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了“我”期待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4)画线句依次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所选词语依次是“轻松”“急切”“陶醉”。
【知识点】社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考查对动作描写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2)此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①应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竟然”没有此效果。②“真”既与前文“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形成照应,同时又起到强调作用,表现“我”无比喜悦的心情。
(3)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第一段“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可以分析我此时的心情特别的轻松。第二段“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表现出我急切的心情。第三段“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让我完全的陶醉其中了。这几段文字主要表现的就是我去看戏时的心情,从对自我心理描写以及景物的描写中能够感知到我的心情。
【点评】(1)此题意在考查对动作描写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应指认描写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2)此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句式、修辞、用词、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答题时应根据不同的句子,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及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逐段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9.【答案】(1)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
(2)“钻”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表现了“我”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3)第三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气氛,烘托了人们幸福与喜悦的心情。第五段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演花旦女子的温柔与妩媚,形神兼备,令人回味无穷。
(4)因为乡戏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
(5)抒情。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深化中心主题——赞美了故乡乡戏的美好、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带给人的鲜活和感动,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由衷祝愿之情。
【知识点】社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抒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文章从第四段开始描写乡戏,逐段寻找“乡戏特点”的语句即可。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句子赏析可从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角度赏析。本句中“钻”最为形象,首先应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钻”是穿过,进入的意思。然后分析该字表现突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或品质---“钻”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最后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了“我”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3)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应指认描写手法。描写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第七段“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一个“但”字,表明与前一句的内容正好相反,回答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的原因。
(5)此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表达方式共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并且分辨五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乡戏由衷的赞美和祝福之情,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从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1)解答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逐段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2)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描写手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句子具体分析。
(3)在平时的备考中,要熟知常见的描写手法,并明确其作用。
(4)回答时应审清题目,理清文章思路,找到相关的段、句,归纳出答案。
(5)解答此题要熟知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答时要结合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
10.【答案】(1)买;擅长;对……说,告诉;充满,传遍
(2)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①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互相传看,但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接着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的冥客。
(4)陈子昂用买琴、摔琴的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从而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知识点】社戏;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市:买
②句意: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善:擅长
③句意:“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语:对…说,告诉
④句意:“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响彻整个长安城。”溢:充满,传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意思是:,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故可断句为: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价,卖价;辨,分辨。句意为: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重点词:毕:全,都;置:放。句意为: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花高价买琴,又当众摔琴,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点评】(1)平时学习时,应多加积累。
(2)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对原文的翻译不可图省力,必须下真功夫,按照“信、达、雅”的原则,逐句翻译。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唐朝时,有个人叫陈予昂,他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互相传看,但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果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宣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来自四川的陈子昂,写过上百篇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和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并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响彻整个长安城。
11.【答案】【参考例文】
记得六岁时,我住在乡村姥姥的家里。偌大的庭院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头小毛驴:一身乌黑的毛不太平滑,像卷过似的,一对又大又尖的耳朵竖立着,瞪着黑葡萄般的大眼睛,宽大洁白的板牙嚼起干草来左右搓动,四只乌亮的蹄子走起路来有节奏地敲打着干硬的土地,吧嗒吧嗒直响,身后还拖着一条粗辫子似的尾巴,十分讨人喜爱。
叹气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最浪费力气的行径。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社戏
【解析】【分析】与”童年”有关的人、事、物很多,写作时,应该选取自己记忆最深刻的真实场景来写,要有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写出对童年,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围绕话题写作的能力。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材。第二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是中学生写作成功的基本法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测试
一、知识点基础练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 行辈 絮叨 不惮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棹着 旺相 漂渺
【答案】xǐng;háng;xù;dàn;dài;duo;fú;chán;zǎo;zhào;xiàng;piā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社戏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生字词的正确认读能力。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读音的辨析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难度并不大,平时应加以积累。
2.为下列划线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的程度
(2)……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A.竟然 B.抄近 C.一直 D.拐弯
(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的证件 D.关联、牵涉
(4)……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答案】(1)A
(2)C
(3)D
(4)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社戏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1)“礼数”与前文的“怠慢”相对应,所以应是“礼节”的意思。
(2)“径向”是副词,直接,一直的意思。
(3)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本句表达的是并没有听到与八公公盐柴事件相关连的事。
(4)联系下句“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可知,“见识”是“知识”的意思。
故答案为:(1)A;(2)C;(3)D;(4)A。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需要学生对词语的意思有较好的把握,并能根据具体语境作出正确判断。
3.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①顺序是:
②详写的是:
③略写的是:
【答案】G,F,C,B,A,D,E;C,B,A,D;G,E,F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社戏
【解析】【分析】通读全文,梳理文意后,即可判断出主要情节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情况。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能力及详略安排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C.写出“我”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D
【知识点】社戏;文章开头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写小住平桥村的生活,既交代了故事的特定环境,又多方面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为后文写最大的乐事去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看戏的乐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开篇即点题,开头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开头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5.下面对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课文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作者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是“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答案】A
【知识点】社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句并非反语,因为“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所以,这句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在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作答。
6.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答案】B
【知识点】社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的标题是“社戏”,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情节详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本文主要写看社戏的整个过程,而非社戏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要通观全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判断全文的主要内容。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边上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答案】D
【知识点】分号;社戏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分号用以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因此D项中“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后应是分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二、课内品读练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____(摇 荡 点 撑)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碰 击 磕 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e-j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为第一段中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字: 、 。这一段描写农村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
(2)①“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
②“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把句中的“真”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在文中用波浪线标示出来,再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当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第一段:(活泼 轻松)
第二段:(急切 焦虑)
第三段:(惘然 陶醉)
【答案】(1)点;磕;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大家急于看戏的心情
(2)①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②不行。因为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一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3)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了“我”期待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4)画线句依次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所选词语依次是“轻松”“急切”“陶醉”。
【知识点】社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考查对动作描写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2)此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①应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竟然”没有此效果。②“真”既与前文“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形成照应,同时又起到强调作用,表现“我”无比喜悦的心情。
(3)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第一段“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可以分析我此时的心情特别的轻松。第二段“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表现出我急切的心情。第三段“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让我完全的陶醉其中了。这几段文字主要表现的就是我去看戏时的心情,从对自我心理描写以及景物的描写中能够感知到我的心情。
【点评】(1)此题意在考查对动作描写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应指认描写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2)此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句式、修辞、用词、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答题时应根据不同的句子,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及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逐段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三、阅读拓展练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重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隐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堕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竞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有删改)
(1)作者记忆中的乡戏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2)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
(3)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分析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故乡的乡戏“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问落入俗套”,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
(5)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1)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
(2)“钻”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表现了“我”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3)第三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气氛,烘托了人们幸福与喜悦的心情。第五段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演花旦女子的温柔与妩媚,形神兼备,令人回味无穷。
(4)因为乡戏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
(5)抒情。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深化中心主题——赞美了故乡乡戏的美好、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带给人的鲜活和感动,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由衷祝愿之情。
【知识点】社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抒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文章从第四段开始描写乡戏,逐段寻找“乡戏特点”的语句即可。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句子赏析可从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角度赏析。本句中“钻”最为形象,首先应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钻”是穿过,进入的意思。然后分析该字表现突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或品质---“钻”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最后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了“我”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3)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应指认描写手法。描写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第七段“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一个“但”字,表明与前一句的内容正好相反,回答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的原因。
(5)此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表达方式共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并且分辨五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乡戏由衷的赞美和祝福之情,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从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1)解答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逐段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2)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描写手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句子具体分析。
(3)在平时的备考中,要熟知常见的描写手法,并明确其作用。
(4)回答时应审清题目,理清文章思路,找到相关的段、句,归纳出答案。
(5)解答此题要熟知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答时要结合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据。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②答曰:“余善此乐。”
③食毕,捧琴语日
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②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
(4)文中的陈子昂是怎样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的?
【答案】(1)买;擅长;对……说,告诉;充满,传遍
(2)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①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互相传看,但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接着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的冥客。
(4)陈子昂用买琴、摔琴的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从而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知识点】社戏;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市:买
②句意: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善:擅长
③句意:“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语:对…说,告诉
④句意:“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响彻整个长安城。”溢:充满,传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意思是:,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故可断句为: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价,卖价;辨,分辨。句意为: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重点词:毕:全,都;置:放。句意为: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花高价买琴,又当众摔琴,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点评】(1)平时学习时,应多加积累。
(2)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对原文的翻译不可图省力,必须下真功夫,按照“信、达、雅”的原则,逐句翻译。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唐朝时,有个人叫陈予昂,他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互相传看,但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果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宣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来自四川的陈子昂,写过上百篇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和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并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响彻整个长安城。
四、写作创新练
11.《社戏》一文中充满了鲁迅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他的童年是快乐而又美好的,你有过这样美好的童年回忆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把它写在下面。
【答案】【参考例文】
记得六岁时,我住在乡村姥姥的家里。偌大的庭院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头小毛驴:一身乌黑的毛不太平滑,像卷过似的,一对又大又尖的耳朵竖立着,瞪着黑葡萄般的大眼睛,宽大洁白的板牙嚼起干草来左右搓动,四只乌亮的蹄子走起路来有节奏地敲打着干硬的土地,吧嗒吧嗒直响,身后还拖着一条粗辫子似的尾巴,十分讨人喜爱。
叹气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最浪费力气的行径。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社戏
【解析】【分析】与”童年”有关的人、事、物很多,写作时,应该选取自己记忆最深刻的真实场景来写,要有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写出对童年,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围绕话题写作的能力。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材。第二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是中学生写作成功的基本法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