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1.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探究在现代社会“拿来主义”的意义。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上。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实行一条卖国投降主义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另一方面,英美帝国主义还用腐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当时,革命内部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的。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
1923年完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文学知识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学习驳论文,首先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学习作者准确抓住批驳的“突破口”的方法。另外还应明确,作者不论是驳论据还是驳论证,其目的都是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站不住脚,论点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驳论文
题目解说
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这一题目启发读者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思考讨论: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思考讨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思考讨论:“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5、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6、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中心思想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论证,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都是贴切的。比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类对待文化遗产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部分。比喻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写作特点
2、先破后立、强烈的反衬,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作者在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为阐明“拿来主义”作了铺垫。前两种错误倾向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写作特点
3、语言犀利、幽默,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中处处显示着讽刺和幽默的力量,“捧”画,“一路的挂过去”的奚落,“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的反语,“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的揶揄,“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嘲讽,印证了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写作宗旨。
当堂检测
1.仿照示例,请从鲁迅、曹雪芹、海明威、李白、杜甫、白居易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当堂检测
答案:【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观察例句的句式特点,然后从题干提供的几个人物中选择其一来进行仿写。通过观察可知,仿写的句子句式为:xxx是在……,在……,独自……;但他却……,为……。仿写时,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事迹和所处社会环境来写。
当堂检测
2.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xx电祝台《教育访谈》栏目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拟邀请xx中学校长蔡子敬下周三晚上8点到电视台2号演播厅,就xx中学荣获“学生社团活动先进学校”称号一事接受采访。电视台记者邓刚受电视台委托,准备打电话向蔡子敬校长发出口头邀请,希望他在本周五之前确定是否接受采访。不巧的是,蔡子敬校长不在。
下面是邓刚给蔡子敬校长的电话留言,请你补写出空缺的部分。60字左右。
蔡校长您好!我是xx电视台记者邓刚,祝贺贵校荣获“学生社团活动先进学校”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手机号码是133xxxxxxxx。非常感谢!
当堂检测
答案:我们邀您下周三晚上8点到电视台2号演播厅,就贵校荣获“学生社团活动先进学校”称号一事接受采访。请您在本周五之前和我联系,确定能否接受采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内容:表述要得体,时间、地点、邀请目的要明确,答复要求要清晰,语官要简明扼要。
当堂检测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识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那种动态的、北风呼啸的冷,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⑥③②④⑤ B.⑤③②④①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⑤①⑥③②④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所给语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故正确排序为⑤①⑥③②④。
当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他的这种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窝在家中不出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B.“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革命者牺牲了,变节者凭敌人的施舍而苟活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常常会陷入绝望,其实心逢绝望未必就是身处绝境,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转身说不定就会突出重围。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在同一个星球,长在同一个国度,人们的价值观却各不相同。
当堂检测
答案:C
解析:C项中诗句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句意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方没有道路,眼前却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此意与语境相吻合。A项,诗句出自鲁迅的《自嘲》,句意是: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此意与“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窝在家中不出门”的语境不符。B项,诗句出自鲁迅的《无题》,句意是:恶劣的革命环境不能使有志之士惧怕,反而能够激励仁人志士为革命理想而努力奋斗。此意与黑暗社会中人们生存艰难的语境不符。D项,诗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句意是:游人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说明若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超越局限去观察。这与人们处在相同的环境中,价值观却不同的语境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