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B项,《范爱农》一文写的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回国后“我”与范爱农接触的生活片段。
故答案为: B。
【点评】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的是《无常》,《五猖会》指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故答案为: 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特别是要多读名著,在阅读中多思多学,不断提升自我。
3.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A.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D.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二十四孝图》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B.《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没有表现这种感情的。
D.《五猖会》 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把握,答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
4.(2019·北部湾模拟)下列《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不适用于参加“从鲁迅笔端,看绍兴民俗”读书分享会的一项是( )
A.《五猖会》 B.《无常》
C.《范爱农》 D.《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适用于参加“从鲁迅笔端,看绍兴民俗”读书分享会的一篇文章,一篇文章适合不适合参加,关键要看文章所写的内容,如果文章内容是写绍兴民俗的,就适合参加,反之则不适合。根据平时积累可知,ABD三篇文章内容都涉及到绍兴民俗,而C没有涉及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熟悉。《朝花夕拾》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阅读这部名著时要对里面的十篇散文的内容认真积累,答题时就非常容易了。
5.(2019七上·慈溪期末)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时,同学们一开始对于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反复提到“白话”有点难以理解,后来同学们查找背景资料,结合原文认真思考,有了如下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
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从原文来看,鲁迅不是反对白话,他反对的是反对白话者。
B.“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句话其实是摆出了鲁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此时,白话己不再仅仅是白话,更是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言词。
C.鲁迅由童年回忆引出的诅咒是有原因的,《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孝道,完全把自然本能的爱变得扭曲,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
D.鲁迅诅咒反对白话者的原因是封建传统道德、传统教育有极大的害处:教人愚孝,虚伪、残酷,违背人性;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朝花夕拾》,解答此题要结合所给材料和名著内容作答。
C.说法有误。“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说法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作品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6.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答案】D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这几篇文章里面,《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及长妈妈,只有《琐记》中没有提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内容的了解,这道题只要阅读时对作品的内容和人物进行记忆的话,非常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答案】D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A说法错误。《范爱农》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B说法错误。鲁迅并不讨厌他,只是开始他们之间有误会,回来误会解开之后,鲁迅还帮助范爱农,对范爱农很欣赏。C说法错误。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个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的人。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范爱农》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如果平时阅读这篇文章时认真阅读,并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的话答题应该非常容易。
二、填空题
8.(2019七上·慈溪期末)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发现作品中有“小鲁迅”“大鲁迅”两个视角,老师和同学们作了如下的梳理总结,请你根据阅读体验填空。
《朝花夕拾》中之所以有两重视角,是因为它的体裁是 散文。一个是过去生活中的鲁迅。那是一个在百草园戏耍、在三味书屋读书和坐在日本仙台的教室里听藤野讲课的鲁迅。这个鲁迅以当年特有的方式观察、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有童真、好奇的一面。一个是现在生活中的鲁迅。他从北京到厦门一路奔走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他是大学教授和新文化的启蒙者。各种各样的经历、感受都会影响他,这个视角写的多是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 。用两个视角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是 。
【答案】回忆性;批判(反省、剖析、讽刺);为重现的“朝花”(为回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表达更深刻)/在童年的拥有和成年的失去的对照中,文章的潜在主题凸现出来(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名著《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和内容的考查。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从现在生活中的鲁迅这一视角,所写的多是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批判。用两个视角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可从为重现的“朝花”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凸现文章的潜在主题,用两个视角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是 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回忆性;批判(反省、剖析、讽刺);为重现的“朝花”(为回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表达更深刻)/在童年的拥有和成年的失去的对照中,文章的潜在主题凸现出来(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
【点评】本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9.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 ”,“ ”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答案】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的《二十四孝图》的内容答题,注意答题一定要准确。
【点评】本题考查对《二十四孝图》内容的积累,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平时学习时要熟悉这篇文章的内容。
三、语言表达
10.(2017七上·越秀期末)某班开展《朝花夕拾》读书活动,活动的其中一项内容是写读书卡,要求在《朝花夕拾》中选择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外),确定一个主题词,并围绕此主题词进行点评。请你参与其中,依照示例完成以下的读书卡。
示例:
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题词 童年
点评 童年是天真快乐的歌,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画了灿烂春光中的童真、严肃学习中的快乐。
你所制作的读书卡:
文章 主题词
点评
【答案】《藤野先生》;学习;学习是了无止境的路,文章像旅游沿途的思路一般地记述了认真专注中的爱国情、聆听心灵时的明己之心。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注意活动中所选的内容应该是《朝花夕拾》中的某一篇。主题词的概括要语言简洁且切中中心或中心事件。点评要针对所拟的主题词。如所选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词可以是“学习”,点评可以围绕着鲁迅的学习精神展开。
故答案为:《藤野先生》;学习;学习是了无止境的路,文章像旅游沿途的思路一般地记述了认真专注中的爱国情、聆听心灵时的明己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1)《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知识点】朝花夕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概括散文内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最后细读相关语段,用“人物+事件”或者“事件+结果”的格式来概括。概括文章的思想的答题模式为:这首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这篇文章开头写我高兴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然后写父亲要求我背书,并且说背不熟不准去,没办法我只要按照父亲的要求背书,接着描写我背书的情景和我痛苦的感受。孩子本来非常高兴地准备去看戏,但由于父亲不懂儿童的心理,强迫我这时候背书,父亲这样做,大大地扫了我的兴,而且让孩子非常痛苦,这都是因为封建不合理的教育造成的。因此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首先要理解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家人知道我要去看五猖会,就忙前忙后地为我做准备,我也非常高兴地盼望着,可父亲却要求我必须把书背熟只能去,没办法我只能遵照父亲的要求背书,而家人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这时候家里非常安静,因此我急急诵读的发着抖声音就听得格外清晰,他们都能感受到我当时痛苦的感受。因此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通过以上(1)(2)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本题要求谈自己的感受,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谈,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散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探究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照应、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2.(2019七上·天台期末)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2)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答案】(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语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语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语段三出自《五猖会》,此篇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语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却遭到先生的呵斥。
(2)本题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语段四,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看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语段三,五猖会,是鲁迅少年的时候绍兴一个民间节日,小鲁迅很高兴地要去看会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他背书。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大后的鲁迅对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小孩子爱看有趣的书,却无人关心理会;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无法理解的书;有疑问想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读不懂的书,枯燥的要死,孩子喜欢的书非常稀缺,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被塾师发现要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
(4)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批判。所以要肯定“孝”,而且能讲到摒除虚伪残忍的孝道,还要能够讲到符合人性的孝。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故答案为:(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提问,从文中可以得到买不到书、童年读物令作者感到悲哀、父亲逼着背书、遭到先生对作者提出问题时的呵斥。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阅读语段可知,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向往自由,渴求新知。
(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四个语段虽然描写的事情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儿童教育存在的陋习,而且大人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隔绝的,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二十四孝图》是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其中宣扬的虚伪残忍、违背人性的孝道是不可取的,所以“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但凡事都有一定的度。
五、综合题
13.(2018九下·江都月考)某班开展了《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分别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 ② ③
捕鸟 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活无常
篇名分别是 、 、 。
(2)阅读下列文字后,填空。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文中的“她”是 ,她给我买的“三哼经”是 ,《朝花夕拾》中还有 这篇也提到了关于她的事。
(3)请你以《朝花夕拾》为内容,补全下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传》讽丑恶
下联:
【答案】(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
(2)长妈妈(或者阿长);《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知识点】诗歌对联;《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仔细观看图片,可从周围环境、人物穿着、人物行为等推断图片中的人物名字。进而推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的内容和文章的名字。(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人物有关的文学常识。
(3)从内容上要考虑以《朝花夕拾》为内容,从结构上看,要与上一句构成对偶。“吴敬梓冷眼观世”是主谓结构。“《儒林外传》讽丑恶”是主谓宾结构。注意名著位置的对应性。
故答案为:(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
(2)长妈妈(或者阿长);《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点评】此题考查名著的积累与运用。(1)(2)题考查名著的作品和人物的积累。做此类题,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还要注意识记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故事等。注意第一题《无常》这个较为少见的作品篇名。
(3)此题考查对联的拟写。做此类题,要注意对联拟写的要求,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 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 “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2.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3.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A.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D.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4.(2019·北部湾模拟)下列《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不适用于参加“从鲁迅笔端,看绍兴民俗”读书分享会的一项是( )
A.《五猖会》 B.《无常》
C.《范爱农》 D.《阿长与〈山海经〉》
5.(2019七上·慈溪期末)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时,同学们一开始对于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反复提到“白话”有点难以理解,后来同学们查找背景资料,结合原文认真思考,有了如下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
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从原文来看,鲁迅不是反对白话,他反对的是反对白话者。
B.“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句话其实是摆出了鲁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此时,白话己不再仅仅是白话,更是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言词。
C.鲁迅由童年回忆引出的诅咒是有原因的,《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孝道,完全把自然本能的爱变得扭曲,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
D.鲁迅诅咒反对白话者的原因是封建传统道德、传统教育有极大的害处:教人愚孝,虚伪、残酷,违背人性;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6.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二、填空题
8.(2019七上·慈溪期末)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发现作品中有“小鲁迅”“大鲁迅”两个视角,老师和同学们作了如下的梳理总结,请你根据阅读体验填空。
《朝花夕拾》中之所以有两重视角,是因为它的体裁是 散文。一个是过去生活中的鲁迅。那是一个在百草园戏耍、在三味书屋读书和坐在日本仙台的教室里听藤野讲课的鲁迅。这个鲁迅以当年特有的方式观察、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有童真、好奇的一面。一个是现在生活中的鲁迅。他从北京到厦门一路奔走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他是大学教授和新文化的启蒙者。各种各样的经历、感受都会影响他,这个视角写的多是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 。用两个视角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是 。
9.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 ”,“ ”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三、语言表达
10.(2017七上·越秀期末)某班开展《朝花夕拾》读书活动,活动的其中一项内容是写读书卡,要求在《朝花夕拾》中选择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外),确定一个主题词,并围绕此主题词进行点评。请你参与其中,依照示例完成以下的读书卡。
示例:
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题词 童年
点评 童年是天真快乐的歌,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画了灿烂春光中的童真、严肃学习中的快乐。
你所制作的读书卡:
文章 主题词
点评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2.(2019七上·天台期末)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2)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五、综合题
13.(2018九下·江都月考)某班开展了《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分别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 ② ③
捕鸟 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活无常
篇名分别是 、 、 。
(2)阅读下列文字后,填空。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文中的“她”是 ,她给我买的“三哼经”是 ,《朝花夕拾》中还有 这篇也提到了关于她的事。
(3)请你以《朝花夕拾》为内容,补全下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传》讽丑恶
下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B项,《范爱农》一文写的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回国后“我”与范爱农接触的生活片段。
故答案为: B。
【点评】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的是《无常》,《五猖会》指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故答案为: 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特别是要多读名著,在阅读中多思多学,不断提升自我。
3.【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二十四孝图》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B.《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没有表现这种感情的。
D.《五猖会》 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把握,答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
4.【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适用于参加“从鲁迅笔端,看绍兴民俗”读书分享会的一篇文章,一篇文章适合不适合参加,关键要看文章所写的内容,如果文章内容是写绍兴民俗的,就适合参加,反之则不适合。根据平时积累可知,ABD三篇文章内容都涉及到绍兴民俗,而C没有涉及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熟悉。《朝花夕拾》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阅读这部名著时要对里面的十篇散文的内容认真积累,答题时就非常容易了。
5.【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朝花夕拾》,解答此题要结合所给材料和名著内容作答。
C.说法有误。“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说法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作品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6.【答案】D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这几篇文章里面,《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及长妈妈,只有《琐记》中没有提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内容的了解,这道题只要阅读时对作品的内容和人物进行记忆的话,非常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7.【答案】D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A说法错误。《范爱农》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B说法错误。鲁迅并不讨厌他,只是开始他们之间有误会,回来误会解开之后,鲁迅还帮助范爱农,对范爱农很欣赏。C说法错误。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个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的人。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范爱农》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如果平时阅读这篇文章时认真阅读,并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的话答题应该非常容易。
8.【答案】回忆性;批判(反省、剖析、讽刺);为重现的“朝花”(为回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表达更深刻)/在童年的拥有和成年的失去的对照中,文章的潜在主题凸现出来(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名著《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和内容的考查。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从现在生活中的鲁迅这一视角,所写的多是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批判。用两个视角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可从为重现的“朝花”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凸现文章的潜在主题,用两个视角写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是 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回忆性;批判(反省、剖析、讽刺);为重现的“朝花”(为回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表达更深刻)/在童年的拥有和成年的失去的对照中,文章的潜在主题凸现出来(表达作者对童年永逝、快乐不在的人生感叹)/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
【点评】本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9.【答案】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的《二十四孝图》的内容答题,注意答题一定要准确。
【点评】本题考查对《二十四孝图》内容的积累,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平时学习时要熟悉这篇文章的内容。
10.【答案】《藤野先生》;学习;学习是了无止境的路,文章像旅游沿途的思路一般地记述了认真专注中的爱国情、聆听心灵时的明己之心。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注意活动中所选的内容应该是《朝花夕拾》中的某一篇。主题词的概括要语言简洁且切中中心或中心事件。点评要针对所拟的主题词。如所选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词可以是“学习”,点评可以围绕着鲁迅的学习精神展开。
故答案为:《藤野先生》;学习;学习是了无止境的路,文章像旅游沿途的思路一般地记述了认真专注中的爱国情、聆听心灵时的明己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11.【答案】(1)《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知识点】朝花夕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概括散文内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最后细读相关语段,用“人物+事件”或者“事件+结果”的格式来概括。概括文章的思想的答题模式为:这首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这篇文章开头写我高兴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然后写父亲要求我背书,并且说背不熟不准去,没办法我只要按照父亲的要求背书,接着描写我背书的情景和我痛苦的感受。孩子本来非常高兴地准备去看戏,但由于父亲不懂儿童的心理,强迫我这时候背书,父亲这样做,大大地扫了我的兴,而且让孩子非常痛苦,这都是因为封建不合理的教育造成的。因此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首先要理解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家人知道我要去看五猖会,就忙前忙后地为我做准备,我也非常高兴地盼望着,可父亲却要求我必须把书背熟只能去,没办法我只能遵照父亲的要求背书,而家人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这时候家里非常安静,因此我急急诵读的发着抖声音就听得格外清晰,他们都能感受到我当时痛苦的感受。因此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通过以上(1)(2)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本题要求谈自己的感受,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谈,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散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探究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照应、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2.【答案】(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语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语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语段三出自《五猖会》,此篇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语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却遭到先生的呵斥。
(2)本题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语段四,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看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语段三,五猖会,是鲁迅少年的时候绍兴一个民间节日,小鲁迅很高兴地要去看会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他背书。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大后的鲁迅对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小孩子爱看有趣的书,却无人关心理会;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无法理解的书;有疑问想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读不懂的书,枯燥的要死,孩子喜欢的书非常稀缺,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被塾师发现要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
(4)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批判。所以要肯定“孝”,而且能讲到摒除虚伪残忍的孝道,还要能够讲到符合人性的孝。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故答案为:(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提问,从文中可以得到买不到书、童年读物令作者感到悲哀、父亲逼着背书、遭到先生对作者提出问题时的呵斥。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阅读语段可知,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向往自由,渴求新知。
(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四个语段虽然描写的事情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儿童教育存在的陋习,而且大人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隔绝的,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二十四孝图》是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其中宣扬的虚伪残忍、违背人性的孝道是不可取的,所以“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但凡事都有一定的度。
13.【答案】(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
(2)长妈妈(或者阿长);《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知识点】诗歌对联;《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仔细观看图片,可从周围环境、人物穿着、人物行为等推断图片中的人物名字。进而推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的内容和文章的名字。(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人物有关的文学常识。
(3)从内容上要考虑以《朝花夕拾》为内容,从结构上看,要与上一句构成对偶。“吴敬梓冷眼观世”是主谓结构。“《儒林外传》讽丑恶”是主谓宾结构。注意名著位置的对应性。
故答案为:(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
(2)长妈妈(或者阿长);《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点评】此题考查名著的积累与运用。(1)(2)题考查名著的作品和人物的积累。做此类题,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还要注意识记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故事等。注意第一题《无常》这个较为少见的作品篇名。
(3)此题考查对联的拟写。做此类题,要注意对联拟写的要求,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 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 “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