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从明朝建立
到清朝入关
授课人:XXX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包括治理内政、对外问题、边疆治理等方面。
2、了解明清易代的情况。
个人简介
朱元璋
姓名
1328~1398
生卒
无学历
学历
安徽凤阳
籍贯
贫农
出身
和尚、皇帝
职业
朱元璋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01
知识梳理
原因
1.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权力过大,妨碍皇权集中
影响
加强皇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政务繁忙,效率低,易决策失误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知识梳理
原因
2.内阁制
废除宰相制,导致皇帝政务繁忙
过程
奠定基础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很少能参决政事
全盛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侵夺六部职权
发展
明宣宗时,内阁地位不断提高,取得拟权,首辅权压众臣
正式确立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知识梳理
运行机制
2.内阁制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实质
内侍咨询机构
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是皇权强化的工具与产物。
内阁
皇帝
票拟后送至皇帝批红
知识梳理
原因
3.宦官专权
得到皇帝的信任
表现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内阁
皇帝
司礼鉴
票拟后送至
送皇帝批阅
遇皇帝忙或怠于朝政,代批红
知识梳理
原因
3.宦官专权
得到皇帝的信任
实质
专制皇权的强化
影响
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宦官权势达到极点,作威作福,党羽遍全国,自称九千岁,任意诛杀异己,忠良遇害者甚多。后明思宗治其十大罪,自知时日无多,自缢而亡。
魏忠贤
思考解读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什么?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02
知识梳理
1.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路线图
时间:1405——1433
次数:7次(明成祖时期6次,明宣宗时期1次)
规模:每次用船200多艘,人数2.7—2.8万。
时间
15世纪前期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目的
特点
性质
朝贡贸易
知识梳理
1.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影响
积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朝贡贸易
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知识梳理
2.海防安全——倭寇问题与西方殖民侵略
倭寇问题
海禁政策 戚继光抗倭 放松海禁
西方殖民侵略
澳门: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台湾: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思考解读
明代对外交政策的变化?
就基本层面,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是,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主动开放
闭关锁国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03
知识梳理
1.边疆管理
东北 北面 西南
民族 女真 鞑靼 瓦剌 乌思藏
措施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首领 修筑长城,册封俺答汗 封授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特点: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知识梳理
1.边疆管理
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点
影响
知识梳理
2.清朝入关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
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明朝灭亡
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清军入关
1644年, 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
清朝统一
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课堂小结
世界大变,大明何变
一、政治制度之变
二、对外关系之变
三、边疆形势之变
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
宦官专权
官方:郑和下西洋
民间:海禁政策
海防危机
边疆管理
明清易代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
课堂训练
明初沿用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重,是导致小人专权乱政的重要因素,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罪名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 )
A.使中央政府权力强化,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
B.使皇权的独断性加强,极大地避免了决策失误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了皇权
D.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课堂训练
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 )
A.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B.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C.加剧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D.其经济意义大于政治意义
课堂训练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巨大,人员众多,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当时( )
A.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B.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
C.明朝欲武力征服海外
D.已有大量人口移民海外
课堂训练
“明代后来的年轻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再由皇帝细阅决定。”此段描述的大学士日常工作被称作( )
A.监察 B.批红
C.奏折 D.票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