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答案
1. D (A.“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错误。原文中每个人的身份是不同的,并且如果有等级的分别,也是有规定的。B.不是“没有人”而是“很少人”。C.因果颠倒。)
2. B (B.“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错误。我国是“自我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
3. D (ABC均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D.体现的是待客之礼。)
4. ①等级意识淡化。原因: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
②“弱关系”得到发展。原因:网络社会下人际关系超时空的特点扩大了交际范围。
(每点2分,答满两点得4分。)
5. ①“五服”制度通过不同的丧服和服丧时间体现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②这种关系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死者为中心,类似向外推的水波纹结构。
(每点2分,答满两点得4分。)
6. A(B.不是“线索”而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骄傲”无中生有。D.“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理解错误。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同时也看出,来之前黄金只是靠养花来追求金钱的人。)
7. C(C.“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理解有误。“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说法想当然,文中校长和季献民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
8. ①8岁时,能准确判断学校校园墙角不适合种“白鹤仙”,赢得校长的刮目相看,可谓“绝活”。
②养品种一般的蝴蝶兰,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可谓“绝活”。
③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并通过“嫁接”的方式,让昙花比别人的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谓“绝活”。
④黄金搞嫁接,即便不是一类的花,也可以把它们“嫁上”,可谓“绝活”。
(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
9. ①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
②无私共享技艺不仅能促进技艺的提高,而且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黄金担心养花的技艺外露,而季献民是高兴地愿意和别人共赏技艺。
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黄金养花是通过人工干预让昙花白天开放、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花木本性、追求新奇;而季献民是顺应花木本性,赢得花儿的最美开放。
④人生应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黄金把养花当作谋生的手段、花木是其赚钱的工具,不存在感恩;季献民尊重花木,认为花木有灵,懂得感恩。
⑤要尊重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事物。黄金养花不懂得尊重或爱惜花;而季献民则是用爱和珍惜在养花,是真正尊重并珍惜花的人。
(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还可有其他感悟,言之成理亦可。)
10.B(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11.B(A.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副词,将。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苟且偷安”中“且”,副词,尚且。句意:只顾眼前可以偷得一时的安宁,比喻得过且过。C.表述正确。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逃亡。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亡羊补牢”中的“亡”,丢失。句意: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
12.C(A.“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B.“被杀”的是长子。D.前者和后者抒情方式说反了 。)
13.(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
(“孝于其亲”,状语后置,对他的双亲孝顺;“岂”哪里,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句意1分。)
(2)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
(“廉士”,廉洁之士;“何以”凭什么;“霸世”,称霸当世;句意1分。)
14.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
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
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五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15.B(A.应该是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C.“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16.①选取“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视听结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⑤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地勾勒出了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7.(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 ①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②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③密不可分 ④相提并论
19. 示例:唐诗宋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音节齐整,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或:唐诗宋词音韵和谐,音节齐整,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
20. C(原文表示推测。A.表示“差不多”;B.表示比喻;C. 表示推测,似乎、差不多的意思;D. 表示比喻。)
21.D(考生要回顾学过的有关《沁园春》的词,回顾上阕每一句由几个字构成,然后仿照其格式进行选择。)
22.C(A.“‘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说法错误。新诗分为用白话写成的自由体诗和用文言写成的旧体诗。旧体诗讲究格律、押韵,如《沁园春·长沙》。B.“其作品《红烛》《女神》都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说法错误。《女神》不是闻一多的代表作,而是郭沫若的代表作。D.“雪莱……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说法错误。雪莱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3. 略大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5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在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费孝通用“捆柴”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
B. 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故汉语“阖第光临”的“第”没有人说清楚包括何人。
C. 中国人因为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所以自己的势力发生变化了,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
D. 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有血缘或地缘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差序格局特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偏重。
B. 费孝通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C. 《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 差序格局中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 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3分)
A. 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B. 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探春主奴分明,毅然拒绝。
C. 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人搀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等在旁围绕,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D. 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推让,贾母解释道,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4. 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
5. “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儿子穿着,服丧三年;缌麻最轻,由较远的亲属穿着,服丧三月。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五服”制度是怎样体现“差序格局”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喧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 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C. 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的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听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骄傲等复杂心理过程。
D. 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
B. 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意义深刻,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C. 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D. 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等修辞,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等描写。
8.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6分)
9. 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关系的称谓。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苟且偷安”中“且”含义相同。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接着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抒情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后者多直接表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4分)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4分)
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在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农耕者、闲居者多在忙碌。
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问后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6.有评论认为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对此四句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表现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到滞涩艰难的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蔑视权贵、不苟合于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 ① ,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卓越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致更上口, ② 。音韵和谐、音节齐整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 ③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捉襟见肘。例如“圜,一中同长也”“方,柱隅相讙也”,刚刚启蒙的孩子很难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也很难理解“柱隅”就是直角,“相讙”就是相匝的意思。民间当然不会用这样的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无法与古希腊罗马 ④ ,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我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D. 这暗示性仿佛概念的影子,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21.下面一首《沁园春》的上阕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
②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
③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
④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22.下列课内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的通常是现代白话。
B.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其作品《红烛》《女神》都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
C.陶渊明,一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D.雪莱,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最有才华抒情诗人。他诗风自由,惯用象征手法,《致云雀》就是他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豆瓣上的“马上学会小组”非常火爆,短时间内发展了很多组员。组员们讨论分享自己快速学会一样事物的经历,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参考,其中有日常生活的技巧、工作学习的技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30秒快速套被子”“一周内提高打字速度”“一个早起小妙招”……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分享意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走马观花、急于求成的学习方式不宜提倡。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