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目录
CONTENTS
壹
知人论世
贰
初读感悟
叁
深度探究
肆
课堂检测
一、知人论世
老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轶事出生
时代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老子思想
思想 具体主张
道本思想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辩证思想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
美学思想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二、初读感悟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划分节奏
例如: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深度探究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重点字词:
辐:辐条,车轮上连接车毂与车辋
的直条。
研读第十一章
无:这里指车毂中心的圆孔。
用:作用
埏埴(shānzhí):制陶。埏,用水和土。埴,制陶的粘土
无:这里指陶器中空。
户牖(yǒu):门窗。
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比喻论证
参考译文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圆孔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
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
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
用来插车轴 。
“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连接轮
毂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
十根辐条所构成。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问题探究
本章所说的“有”“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第一章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中“有”“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有”“无”是老子专设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有”就是指实物,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
小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重点字词:
企:同“跂”踮起脚跟。
跨:越、跃,阔步而行
明:形作动,显明。
伐:v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
功:名作动,建立功勋
矜:v自大,自夸。
物:他人;众人。
研读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排比
比喻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思考1: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问题探究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说明的看法——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思考1: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问题探究
运用排比和比喻论证(反面设喻)的手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思考2:这一章是如何论证的?
问题探究
急于表现、贪功冒进并非符合天道之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返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本章不仅说明躁进自炫的行为不可恃,亦预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为人所共弃。
小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重点字词
强:刚强,含有果决的意思。
强qiǎng行:勤勉力行。
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
研读第三十三章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思考3: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问题探究
《韩非子 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拓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非也?”对曰:“战胜,故非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闲耍,最爱的是“拖画眉”,俗称打雀,也就是斗鸟(画眉鸟)。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人应自知、自胜、强行,达到与道长存的境界。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要在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开展她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为重要。
小结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研读第六十四章
状语后置
重点字词
持:维持,持守。
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预示。瑞雪~丰年。
泮:通“判”,分离 。《说文》:“判,分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
合抱:两臂围拢。
毫末:指细小的萌芽。毫:细长而尖的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研读第六十四章
状语后置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研读第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重点字词
几:接近,差不多。
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复:弥补,补救。
研读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一层: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
未然,未雨绸缪。
二层: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
三层: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
四层: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
思考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问题探究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思考2: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问题探究
小结:处事应防微杜渐,国政应无为而治。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
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
②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
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拓展探究
拓展补充
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补 儒家 道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拓展补充
例外 超然通达的儒家 《论语·侍坐章》(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雲,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泰伯章》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浮于海。”
积极用事的道家 《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四、课堂检测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五、综合探究
《<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的态度及他对社会的辩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
矛盾统一的概念 老子的态度 相关章句
“有”和“无”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知人”和“自知” “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和“自胜” “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坚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成”和“败” 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有为”和“无为” “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