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03 06:5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节内容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
4.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表的能力。
5.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中国的气候知识,但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世界的气候,对于气候要素以及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储备。
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等气候资料图的基本技能,并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气候的方法。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学会读图—归纳特征—分析原因,通过观察思考,表达交流,逐步学会看图析图,并能分析简单的地理原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片处理功能、文字输入等功能逐步为学生学习重要知识搭建脚手架,使学生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形成知识网络,调动学生的主能动性,构建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及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其分布规律。
解决策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片拖动、文字书写等功能,以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的方式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中完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点。
难点: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决策略:恰到好处的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片拖动等功能,引导学生不断分析,由总到分,充分感受并分析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关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在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及意图
出示目标,引出新课 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解析学习目标。分析气候特征的总结方法,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为本节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 白板展示学习目标,为本节课做好准备和铺垫。
整体感知,总结特征1.看“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2.找出中国的气候类型,观察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3.观察中国东部自南向北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4.观察中国北部自东向西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5.观察剩余哪种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6.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我国气候的第一大特征。 1.看“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感知中国的气候。2.看图找出中国的气候类型,并找出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3.看图总结:中国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因素:纬度位置。4. 看图总结:中国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因素:海陆位置。5.观察剩余气候类型:高山高原气候。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6.从气候类型的多样和分布来看,总结出我国气候的第一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通过地图的展示,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气候的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对我国气候特征有整体感知。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小组合作,总结气温特征1.分析1月气温分布规律看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完成学案【活动1】。 【过渡】那么我国7月气温又是如何分布的呢?2.分析7月气温分布规律看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学案【活动2】。3.分析影响因素我国1月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为什么呢?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中哪个因素的影响呢?(纬度位置)【过渡】从我国1月、7月气温的分布来看是否是复杂多样的呢?确实是复杂多样的。4.温度带的划分根据我国气温分布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了不同的温度带。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区是什么呢?为什么呢?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两道往年的中考题检验大家掌握了没有。中考链接1.(2015年中考)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季风强弱2.(2013年中考)我国夏季最高、最低气温不在曾母暗沙和漠河镇,而是分别位于吐鲁番盆地和青藏高原北部,说明影响我国夏季气温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1.请同学们看图完成学案【活动1】。【活动1】:在图上画出0℃等温线,大致与我国_______---______河线相一致。读图,中国1月最北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最南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南北温差约为__________。2.【活动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读图,中国7月最北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最南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__,南北温差约为__________。3.请同学们自己总结我国7月气温分布规律,并分析影响因素是什么,2分钟的时间。(请同学回答)4.温度带的划分请同学们看P34图2-24“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找找我国自北向南都有哪些温度带?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通过气温及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感受我国气温分布的复杂多样性。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片拖动、文字拖动、文字书写等功能,以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的方式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中完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点。使用QQ同步功能,选择一部分学生的试题进行展示。
合作学习,探究降水特征1.请同学们看P35图2-2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回答: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呢?图中的线条代表什么呢?2.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学案【活动3】,并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图中颜色的递变可以发现,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请同学们看台湾的地形图,可以发现火烧寮所处的位置为迎风坡,东南风和西北风都能给其带来降水,因此降水最多;而托克逊通过看图可以发现,它位于吐鲁番盆地底部,沙漠广布,降水稀少,蒸发量大。)3.干湿区的分布【过渡】我们根据降水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区。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影响因素是什么呢?通过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以及干湿地区的分布,是不是也是复杂多样的呢?最后我们还是通过往年的中考真题,看看大家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如何呢? 复习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学会读图。2. 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活动3】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在图中描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_______(增大/减少)。【总结】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_______(增大/减少)。影响因素为___________。我国年降水量最多出现在_________,年降水量最少出现在_________;影响因素为________。3.干湿区的分布请同学们看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看看我国自南向北有哪些干湿地区?划分界限是什么呢?(我国自南向北依次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以200mm、400mm、800mm为界)(通过对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气候的第一大特征——复杂多样。) 通过对我国降水量及干湿区的分布,感受我国降水分布的复杂多样性。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在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出影响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当堂测试,内化概念师生总结,发放试题。 内化概念,反馈。 当堂测试,内化概念。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
课后反思1.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恰到好处。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笔、图片拖动、漫游、示、动画展示、视频播放及文字、图片处理功能,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2. 使用地图总结分析地理现象。本节课使用了大量的地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3.利用学案,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首先认识我国气候的第一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有整体感知。再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以及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加深对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性的感知,并能分析出影响我国气温降水分布规律的因素,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感知。
合作探究
分析降水
归纳特征
反馈练习
观看目标
激发兴趣
出示目标
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
总结特征
互助学习
感受气温
借助地图,总结气候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因素,总结特征
互助完成学案,分析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降水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当堂测试
学会归纳
出示目标
引出新课
复习旧知
看图总结
组织交流
探究降水
出示问题
互助解疑
发放试题
加强理解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