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沁园春·雪》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读引领课
· 导入 ·
· 导入 ·
无论是郭沫若笔下的“浅浅的天河”,还是弗罗斯特笔下的“荒草萋萋”的小路、光未然笔下“千万条铁的臂膀”,意象就是诗人最个性化的表达。
今天,让我们走进两首新的诗歌作品,通过对意象的探索来感受诗人的个性和思考。
· 任务一:读诗入境 ·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沁园春·雪》。
圈画出引发想象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读出了什么情绪?
·背景参考 ·
《沁园春 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时,这首《沁园春 雪》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这是《沁园春·雪》的创作、发表相关背景,找一找:
在你所描述的画面中有哪些动词,让想象的场景发生了转换?
3.你能否模仿动词范例,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名词意象,作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
诗句(意象) 如何展现 (修辞、写作手法…) 意象特点 情感
· 任务一:读诗入境 ·
1.朗读《我爱这土地》,模仿我们对上一首诗的学习,找出这一首诗中的意象。
· 任务二:赏诗学法 ·
2.意象的氛围构成了诗歌的氛围。
如果要为本单元的前两首诗创作插图,请你根据表格
提示,为插画师给出“配图指导”。
· 任务二:赏诗学法 ·
诗名 意象 技法 氛围 色彩
《沁园春·雪》 长城、大河、山、原、千里冰、万里雪、天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我爱这土地》
可选技法:工笔、写意、设色、水墨……
形容风格的词:明艳、热闹、灰暗、冷清、愉悦、忧郁、紧凑、舒展、密集、开阔、统一、矛盾、清新、雄伟……
3.思考讨论:决定这首诗氛围的,是这些意象吗?
· 任务二:赏诗学法 ·
总结:
意象的氛围和色彩,会根据修饰语的不同,引发截然不同的想象。
· 任务二:赏诗学法 ·
·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 《我爱这土地》
于祖国之深情 对土地——热爱与眷恋
于山河之自豪 对国运——悲哀与激愤
于革命之壮志 对黎明——坚信与渴求
于胜利之自信 热烈悲壮
开阔激昂
读法:
意象赏析法
比较阅读法
爱己之家国,发应发之声
·课后作业·
1.搜集毛泽东、艾青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诗人风格与诗歌神韵,选1-2首积累摘抄。
2.提取2首诗歌中的意象,在爱国主义诗歌的宏观框架下,自选主题,利用所选意象再创作。
(可以是写景或抒情片段,也可以是诗歌仿写)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