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件(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
2.掌握台湾、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史实;
3.元朝管理台湾、西藏的机构。
与汉唐清时期疆域相比,元朝疆域在哪里有所拓展?有什么特点?
唐:1200多万平方公里
元:2100多万平方公里
清:1200多万平方公里
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西汉:550多万平方公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
(1)疆域四至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南越海表
东尽辽左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2)特点
①元朝的版图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②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 围之内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波斯人
阿拉伯人
蒙古人
畏兀儿
汉人

回族
1.原因:元朝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2.民族交融表现:
(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区别。
(3)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交融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党项族
契丹族
女真族
畏兀儿
蒙族
多民族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方孝儒
民族交融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民族交融
汉族
波斯人
阿拉伯人
3.元朝的民族交融
有什么意义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白塔寺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始建于元朝,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相关史实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元朝划分的四等人
目 的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南 人
第四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和契丹人、女真人等
汉 人
第三等
包括原西夏人、回人和畏兀儿人等
色目人
第二等
蒙古族
蒙古人
第一等
实 质
民 族
名 称
等 级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疆域辽阔,管理困难?
2.边疆地区,难以统治?
忽必烈的烦恼是什么?
如何解决?
好烦恼啊!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2)措施 在中央: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全国的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吏、户、礼、兵、刑、工
中央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
(1)确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中书省的古今对比
相关链接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唐朝,中书省只是一个决策机构,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在元朝,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1)内容
①中央直辖:“腹里”(山东、山西、河北)
②行省管理: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③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2)意义:
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
2.行省制度(地方)
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笔记)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北京、天津
元朝中书省类似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
在当时,腹里(今山东、山西和河北一带)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
岭北行省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御史台
枢密院
中书省
军事事务
监察事务
行政事务






中书省直辖
山东、山西、河北

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
腹里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西周、秦朝,隋唐,到元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知识拓展
隋唐
元朝
西周
秦朝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方式(策略);琉球、西域、西藏管理措施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标记)
西藏
西部边疆
政教合一,宗教在地区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琉球、澎湖岛
东南海疆
隔海相望,隋朝以来,大陆和台湾接触频繁。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台湾
因地制宜的方式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治理地方(标记)
元朝时的台湾(称琉球)
措施: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对台湾的管辖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以前历史上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大将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隋朝时,台湾称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知识拓展
2.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北庭都元帅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史实链接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知识拓展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西藏的管辖
1.蒙古时期:
①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佣兵和招降。
②凉州会晤:
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
③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宣政院印
3.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元朝时期措施:①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藏在唐朝称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中宗时,吐蕃松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他上书唐中宗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并专门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元朝以前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知识拓展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宣政院管辖西藏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创新而变
因地制宜
在地方
中书省
今山东、山西、河北
全国大部分地区
行中书省
西 藏
宣政院直接统辖
澎湖和琉球地区
澎湖巡检司
西域地区
北庭都元帅府
制度的创新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探究: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1、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
2、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4、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5、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的统治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元朝疆域: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民族交融:回族的形成、影响
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元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台湾:澎湖巡检司
在地方: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西域:北庭都护府
课堂小结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西藏:宣政院
在边疆
课堂延伸
根据本课学习的历史知识,我们如何看待台独、藏独?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表明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中华儿女、中国公民坚决反对藏独、台独等分裂国家的行为,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了解中华
民族的历史
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关心时事政治
……
如何做?
基础巩固
1.元朝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行省
C 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进步性的表现( )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A
D
3.台湾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大约145千米,是我国第一大岛,中央政府首次在这里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枢密院
C.御史台 D.西域都护
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创立科举制 D.实行行省制度
D
A
D
6.(2019·聊城)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