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7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7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7:31: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7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一、填空。
1.《儒林外史》对于   群体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答案】封建社会知识分子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2.《儒林外史》是   篇   小说。作者   ,   代   家,晚年号文木老人,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答案】长;讽刺;吴敬梓;清;小说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对《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梓”的书写。
故答案为:长;讽刺;吴敬梓;清;小说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3.《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是:   。
【答案】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对《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基本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4.《儒林外史》一书中的人物性格的共性是:   。
【答案】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与积累。解答此题时,既需要学生对名著知识有充分的积累,又需要学生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筛选知识储备,进行作答。
5.“   ”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   、   (人物名)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答案】范进中举;胡屠户;张乡绅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对《儒林外史》这本名著精彩情节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范进中举;胡屠户;张乡绅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二、阅读理解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严监生之死
那一日早上吃过药,听着萧萧落叶打的窗子响,自觉得。里虚怯,长叹了一口气,把脸朝床里面睡下。赵氏从房外同两位舅爷进来问病,就辞别了到省城里乡试去。严监生叫丫鬟扶起来,勉强坐着。王德、王仁道:“好几日不曾看妹丈,原来又瘦了些,喜得精神还好。”严监生忙请他们坐下,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讲到除夕晚里这一番话,便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指着赵氏说道:“这倒是她的意思,说姊姊留下来的一点东西,送给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费。我这病势沉重,将来二位回府,不知道可否会得着!①我死之后,二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每位怀里带着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安慰宽。的话,作别去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②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舍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厮,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着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着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有删改)
(1)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你是怎么理解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严监生为多燃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这极具讽刺效果。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再列举出一部文学作品中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相关情节。
(4)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文学作品中哪些吝啬鬼形象?列举一个,并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答案】(1)严监生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取得功名,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只得了一个监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认为取得功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2)这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一方面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无比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
(3)周进在贡院中放声大哭,只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中举。当听到几个商人愿意出银子资助他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竟然跪下磕头,并说他们是“再生父母”。
(4)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讽刺;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划线句是严监生在病重的时候嘱托二舅的话,内容是要二舅教外甥(严监生的儿子)读书,将来进个学,这样就可以免受别人的气了,严监生把自己终日受大房气的原因归结为没有进学,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认为取得功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2)“两眼睁得溜圆”是对严监生的神情描写,“摇头”“指得紧”是对严监生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结合语境分析,这时候严监生病重得已经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他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几个侄子又猜不透他的意思,他这时候看到两根灯草还在一直着,非常的着急,就只能用神情和手的动作来表达这个意思,因此这个句子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无比的心态。严监生就因为两根灯草闭不上眼睛,也极具讽刺性,这个句子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
⑶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都采用这种手法,如:周进在贡院中放声大哭,只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中举。当听到几个商人愿意出银子资助他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竟然跪下磕头,并说他们是“再生父母”。
⑷根据平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答题,举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并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即可。如: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⑴ 严监生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取得功名,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只得了一个监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认为取得功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⑵ 这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一方面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无比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
⑶ 周进在贡院中放声大哭,只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中举。当听到几个商人愿意出银子资助他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竟然跪下磕头,并说他们是“再生父母”。
⑷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⑵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讽刺手法的能力。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低的效果。
⑷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的篇目都应该认真阅读,包括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应该熟记,做题时,静下心来,按照题干要求,仔细回忆思考作答。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办找了来说话,见郑家房子浅,要邀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竞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当下邀二人上了酒楼,斟上酒来。景兰江问道:“先生,你这教习的官,可是就有得选的吗?”匡超人道:“怎么不选?像我们这正途出身,考的是内廷教习,每日教的多是勋戚人家子弟。”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教书一般的么?”匡超人道:“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何如?”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遏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莱,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幺。”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屠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匡超人取定了结,也便收拾行李上船。那时先包了一只淌板船的头舱,包到扬州,在断河头上船。上得船来,中舱先坐着两个人:一个老年的,茧绸直裰,丝绦朱履;一个中年的,宝蓝直裰,粉底皂靴,都戴着方巾。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那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么?”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因与冯先生相好,偶尔同船。只到扬州,弟就告别,另上南京船,走长江去了。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屉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辨。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情节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的?
(3)请用一句话概括此文的主要人物形象。
【答案】(1)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境地。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3)本文塑造了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的形象。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不管潘三这个人的人品如何,仅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没有潘三,就没有后来的匡超人。潘三入狱后,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前途,不去探望潘三。当景兰江等人提出 他去探望潘三时,他就说了这样一番冠冕堂皇的官话,“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表面上看来是公事公办大义灭亲的清廉样子,但其实是他看潘三已经没有什么用,根本不屑于去看他。因此这里匡超人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结合语境分析,匡超人向牛布衣等人吹嘘自己选的稿子如何受欢迎,卖的如何好,还说自己多么的收入尊敬,还用别人都用香火蜡烛供着的‘先儒匡子之神位’来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多么的受人敬仰,但殊不知先儒匡子之神位”乃去世之儒,被牛布衣当中揭穿耻笑。因此这里采用 以矛攻盾,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境地。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选文中匡超人的动作语言分析,选文第一段主要讽刺匡超人忘恩负义的卑污心灵,第二段主要讽刺匡超人自诩自擂,沽名钓誉。结合原著分析,这说明匡超人已经由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
故答案为:⑴ 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⑵ 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境地。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⑶ 本文塑造了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
⑵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7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一、填空。
1.《儒林外史》对于   群体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2.《儒林外史》是   篇   小说。作者   ,   代   家,晚年号文木老人,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3.《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是:   。
4.《儒林外史》一书中的人物性格的共性是:   。
5.“   ”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   、   (人物名)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二、阅读理解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严监生之死
那一日早上吃过药,听着萧萧落叶打的窗子响,自觉得。里虚怯,长叹了一口气,把脸朝床里面睡下。赵氏从房外同两位舅爷进来问病,就辞别了到省城里乡试去。严监生叫丫鬟扶起来,勉强坐着。王德、王仁道:“好几日不曾看妹丈,原来又瘦了些,喜得精神还好。”严监生忙请他们坐下,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讲到除夕晚里这一番话,便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指着赵氏说道:“这倒是她的意思,说姊姊留下来的一点东西,送给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费。我这病势沉重,将来二位回府,不知道可否会得着!①我死之后,二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每位怀里带着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安慰宽。的话,作别去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②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舍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厮,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着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着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有删改)
(1)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你是怎么理解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严监生为多燃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这极具讽刺效果。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再列举出一部文学作品中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相关情节。
(4)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文学作品中哪些吝啬鬼形象?列举一个,并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办找了来说话,见郑家房子浅,要邀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竞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当下邀二人上了酒楼,斟上酒来。景兰江问道:“先生,你这教习的官,可是就有得选的吗?”匡超人道:“怎么不选?像我们这正途出身,考的是内廷教习,每日教的多是勋戚人家子弟。”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教书一般的么?”匡超人道:“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何如?”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遏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莱,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幺。”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屠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匡超人取定了结,也便收拾行李上船。那时先包了一只淌板船的头舱,包到扬州,在断河头上船。上得船来,中舱先坐着两个人:一个老年的,茧绸直裰,丝绦朱履;一个中年的,宝蓝直裰,粉底皂靴,都戴着方巾。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那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么?”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因与冯先生相好,偶尔同船。只到扬州,弟就告别,另上南京船,走长江去了。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屉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辨。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情节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的?
(3)请用一句话概括此文的主要人物形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封建社会知识分子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2.【答案】长;讽刺;吴敬梓;清;小说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对《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梓”的书写。
故答案为:长;讽刺;吴敬梓;清;小说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3.【答案】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对《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基本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4.【答案】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与积累。解答此题时,既需要学生对名著知识有充分的积累,又需要学生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筛选知识储备,进行作答。
5.【答案】范进中举;胡屠户;张乡绅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对《儒林外史》这本名著精彩情节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范进中举;胡屠户;张乡绅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6.【答案】(1)严监生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取得功名,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只得了一个监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认为取得功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2)这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一方面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无比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
(3)周进在贡院中放声大哭,只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中举。当听到几个商人愿意出银子资助他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竟然跪下磕头,并说他们是“再生父母”。
(4)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讽刺;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划线句是严监生在病重的时候嘱托二舅的话,内容是要二舅教外甥(严监生的儿子)读书,将来进个学,这样就可以免受别人的气了,严监生把自己终日受大房气的原因归结为没有进学,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认为取得功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2)“两眼睁得溜圆”是对严监生的神情描写,“摇头”“指得紧”是对严监生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结合语境分析,这时候严监生病重得已经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他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几个侄子又猜不透他的意思,他这时候看到两根灯草还在一直着,非常的着急,就只能用神情和手的动作来表达这个意思,因此这个句子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无比的心态。严监生就因为两根灯草闭不上眼睛,也极具讽刺性,这个句子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
⑶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都采用这种手法,如:周进在贡院中放声大哭,只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中举。当听到几个商人愿意出银子资助他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竟然跪下磕头,并说他们是“再生父母”。
⑷根据平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答题,举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并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即可。如: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⑴ 严监生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取得功名,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只得了一个监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认为取得功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⑵ 这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一方面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无比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
⑶ 周进在贡院中放声大哭,只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中举。当听到几个商人愿意出银子资助他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竟然跪下磕头,并说他们是“再生父母”。
⑷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⑵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讽刺手法的能力。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低的效果。
⑷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的篇目都应该认真阅读,包括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应该熟记,做题时,静下心来,按照题干要求,仔细回忆思考作答。
7.【答案】(1)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境地。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3)本文塑造了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的形象。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不管潘三这个人的人品如何,仅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没有潘三,就没有后来的匡超人。潘三入狱后,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前途,不去探望潘三。当景兰江等人提出 他去探望潘三时,他就说了这样一番冠冕堂皇的官话,“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表面上看来是公事公办大义灭亲的清廉样子,但其实是他看潘三已经没有什么用,根本不屑于去看他。因此这里匡超人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结合语境分析,匡超人向牛布衣等人吹嘘自己选的稿子如何受欢迎,卖的如何好,还说自己多么的收入尊敬,还用别人都用香火蜡烛供着的‘先儒匡子之神位’来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多么的受人敬仰,但殊不知先儒匡子之神位”乃去世之儒,被牛布衣当中揭穿耻笑。因此这里采用 以矛攻盾,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境地。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选文中匡超人的动作语言分析,选文第一段主要讽刺匡超人忘恩负义的卑污心灵,第二段主要讽刺匡超人自诩自擂,沽名钓誉。结合原著分析,这说明匡超人已经由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
故答案为:⑴ 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⑵ 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境地。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⑶ 本文塑造了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
⑵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