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七年级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复习
01
基础知识与运用
02
古诗文阅读
03
课内外阅读
04
作文
期末试卷讲解
01
基础知识与运用
02
古诗文阅读
03
课内外阅读
04
作文
期末试卷讲解
第1节
基础知识与运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禁锢(gù) 蓦然(mù) 拈轻怕重(niān) 众目睽睽(kuí)
B.热忱(chén) 蜷伏(juǎn) 怪诞不经(dàn) 咄咄逼人(duō)
C.粗犷(guǎng)嗔怪(chēn) 混为一谈(hǔn) 畏罪潜逃(qián)
D.坍塌(tān) 惩戒(chěng) 踉踉跄跄(niàng) 骇人听闻(hài)
D
mò
liàng
quán
hùn
ché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庇护 预警 恍惚 着落 刨根问底
B.澄澈 原委 恂职 凄冷 精益求精
C.掺和 虐待 硬朗 诀别 惊慌失错
D.胶猾 俯冲 酷热 荫蔽 大相径庭
A
殉职
惊慌失措
狡猾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妈对他平时的学习与生活要求都很严格,养成了他凡事都小心翼翼的习惯。
B.“六一”儿童节那天,志愿者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共享天伦之乐。
C.他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D.学龄前的妹妹总是把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混为一谈,让人哭笑不得。
B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考场上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是我们正常发挥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B.动画片《海上丝路南珠宝宝》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其情节生动有趣造成的。
C.据悉,体育馆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6500平方米左右。
D.通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使我明白了勤奋学习的真正意义。
A
句式杂糅,“的原因”和“造成的”删去其中一个
重复累赘,“约”和“左右”重复,删去其一
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皇帝的新装》、《杞人忧天》都是童话故事。
C.伊索寓言,来自民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
D.《论语》是儒家经典,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
《皇帝的新装》 是童话故事,《杞人忧天》是寓言故事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B
二、名著阅读
7.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文章中没有提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篇目是(_____)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2)《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白骨夫人”先后化身为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最终被打翻在地,断绝了灵光。
B
八旬老太
念经的老公公
(选段一)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选段二)
那怪不能迎敌,败阵而逃,依然又化狂风,径回洞里,把门紧闭,再不出头。行者在这洞门外看有一座石碣,上书“云栈洞”三字;见那怪不出,天又大明,心却思量:“恐师父等候,且回去见他一见,再来捉此怪不迟。”随踏云点一点,早到高老庄。
(选段三)
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8.下面三段文字选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请你依据选段内容,依次判断加点的“他”“那怪”“妖精”分别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
第2节
古诗文阅读
9.默写
(1)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杨花落尽子规鸣 闻道龙标过五溪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4)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6)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__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僵卧孤村不自哀
山入潼关不解平
枯藤老树昏鸦
非学无以广才
10.古诗文赏析: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作者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体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感伤,而并无思乡之情。
10.古诗文赏析:
D
题目中的“思”中包含有“思乡”之情。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3)年与时驰( )
(4)悲守穷庐( )
(5)非学无以广才( )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修养
疾行,指迅速逝去。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增长才干
12.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非 学 无 以 广 才
(2)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
1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
/
/
答:“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静”能让我们修养身心,拒绝诱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学习也需要淡泊宁静,它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
六、对比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 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意暇甚 意(________________)
②屠自后断其股 股(___________)
③再就枕将寐 寐(____________)
这里指神情、态度
大腿
睡觉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两只狼)渐渐长大,也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17.(甲)文中作者写“缀行甚远”“并驱如故”想表现狼的_____________本性,(乙)文中作者写“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想表现狼的_____________特点。(甲)(乙)两文结尾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点明故事主旨。
贪婪凶恶
阴险狡诈
议论
18.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甲文:①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乙文:凶残者本性难移,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题目。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9. 选段回忆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答】问“怪哉”虫;后园嬉戏;师生读书
20.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答】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神和陶醉的样子。
21. 【资料链接】:
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① 资料所述内容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这里“我”所见的学校曾一时被称为________ 。
② 请结合《五猖会》的相关内容,谈谈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
琐记
《五猖会》中主要写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琐记》中对当时教育乌烟瘴气的批判也可以看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雷电学校
阅读题型
1.句子赏析题
2.句子理解题
3.字词含义题
4.情节概括题
5.人物形象题
1.句子赏析题
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1.点手法 2.说内容 3.表情感
1、运用……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
2、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突出强调了/高度概括了……
3、表现了……(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感悟)
2.句子理解题
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1.点手法) 2.说内容 3.表情感
(1.这句话用了......手法)
2.这句话……的写出了......
3.表达了作者/主人公.......
3.字词含义题
答题模板:
1.有指代找指代
2.无指代:本义+文中义(+手法)+情感
1、这个字(词)本义是指……
2、在文中指……
3、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主人公(作者)……之情
答题思路:
4.情节概括题
一、全文概括:
1、人+事(+结果) 2、物+怎么样
二、分段概括:
1.根据已知情节,【划分层次】
2.根据已有情节的提示概括其他情节。
答题思路:
5.人物形象题
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1.典型事例
2.描写(外语动心神)
3.作者评价(褒贬)
1.特征A :具体依据 A
2.特征B :具体依据 B
3.特征C : 具体依据C
第3节
课内外阅读
阅读《丑婆》,完成下面小题。
丑婆
安武林
①丑婆家的朱漆大门,一年四季都紧紧关着,高高的院墙内,住着无儿无女没有亲人的丑婆。听大人们形容丑婆:矮小,小脚,一脸的麻子,眼睛是一条很小的缝,眼球根本看不见东西,嘴脸的形状和原始人差不多。
②平日里,丑婆的传说村里经常有,我们这些孩子像听鬼怪故事一样,怀着既兴奋又惧怕的心情,渴望多知道一些有关丑婆的一些事情。听得多了,我们把丑婆当成了恐吓女孩子的借口。黄昏时分,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子,故意躲在暗处,看见胆小的女孩子走来,就出其不意拉长腔调说:我是丑婆,小丫头,让我亲亲你。那些女孩子保准吓得哭鼻子,而我们在背后哈哈大笑。
③我们故意吓唬女孩子,其实我们心里也很虛。若是有人像我们一样,在背后给我们来一家伙,没准儿我们也是丑态百出。有几次,我们几个胆大的男孩,轻手轻脚走到丑婆的门前,趴在门缝向里瞧。丑婆的门正对着一堵剥落的照壁,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可我们却得意非凡,像玩打仗的游戏得胜了一样,雄纠纠气昂昂回家了。
④第二天,我们再向其他同学吹嘘。啊,我看见了丑婆。丑婆还冲我乐呢。丑婆还同我说了话。丑婆还邀请我去她家玩。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声绘色地描绘丑婆的形象和神态以及各种细节。我们所说的,不外乎还是大人们常常形容的那样子。尽管这样,其他的同学还是伸长脖子,支愣着耳朵,羡慕地听我们讲丑婆的故事。
⑤我们都没有见过丑婆,却知道她很丑很可怕,和一个怪物差不多。丑婆很少在村里走动,所以愈发显得神秘。据我母亲讲,丑婆是害怕把孩子吓着,所以她一般在黑夜里走动。到晚上,我们这些孩子就不敢出门,老老实实地呆着父母的身边。真怕晚上会和丑婆偶尔撞上。
⑥桑葚熟了的时候,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照例会送来肥嘟嘟的桑葚。一年一度从不间断。我很奇怪,我的远房亲戚总是趁我不在家的时候送桑葚来。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便去问母亲,何时去看看远方的亲戚。母亲搪塞说,路很远很远,你走不动。再远,也应该去看看呀。人家那么大老远能给我送桑葚来,你们就不能带我去看看人家。母亲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但不对我正面的指责做出解释和答复,好像她有难言之隐。
⑦一天晩上,我正睡得迷糊,突然被一阵剧烈的争吵惊醒了。爸爸说:孩子大了,咱们不能永远瞒着他,再说,这太不公平了。母亲嗫嚅着说:我不是担心咱们的孩子吗?爸爸说:丑婆剛刚来过,你没看见她的神态吗?她多想看看咱们的孩子,多想亲手抚摸一下咱们孩子的脸。可是,她没有,她觉得不配,她害怕弄醒孩子,更怕惊吓着孩子。你认为村里的路好走吗?黑灯瞎火的,丑婆还是一对小脚。母亲不再吱声,显然她被爸爸说服了。
⑧爸爸和缓了一下语气,接着又说:孩子每年都吃着丑婆的桑葚,享受着她的爱,我们却不敢向孩子坦白,至少,我们的孩子应该当面谢谢人家才对。咱家的杏子不是熟了吗?挑些个大熟透的,让孩子给丑婆送去。
⑨啊,是丑婆?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差点没喊出声来。丑婆刚刚还来过,我在睡梦中的时候她来过了。我很懊悔,没能偷偷看一眼丑婆。她家有一株硕大的桑葚树,我们品尝着桑葚的甜蜜。我们这些孩子都是树上的小鸟,丑婆你就是生长着快乐的大树!
⑩父母吹灭了灯,他们休息了。他们商定好了明天由我去送杏子给丑婆。
那一夜,我失眠了,翻来覆去想着丑婆……
天亮了,我捧着杏子来到丑婆家的朱漆大门前,口中念念有词:丑婆,丑婆,我给你送杏子来了,请你开门。我的声音没有走调。我不害怕!
时间 事件 心理
平日里 听丑婆的传闻 ①
② ③ 惊讶、懊悔
天亮了 ④ 不害怕
22.阅读文章,摘录文中表明事情发展的时间,概括事件及“我”不同阶段的心理,填写下表。
兴奋、惧怕
得知丑婆
送桑葚的真相
一天晚上
(那一夜)
给丑婆送杏子
23.仿照第⑨段画线句,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我们这些孩子都是①_________________,丑婆你就是②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的小船
汇集了包容的港湾
24.第①段写“那一夜,我失眠了,翻来覆去想着丑婆……”请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答:您的宽容,您的无私,我们的无知与伤害,这一切令我多么懊恼与羞愧。丑婆,我对不起您!
25.阅读全文,你认为文中的丑婆丑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我认为丑婆不丑。人的美与丑应看心灵与品质。丑婆喜爱孩子,每年都给孩子送来桑葚;她委屈自己,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总是避而不见。拥有颗热爱儿童与包容他人心灵的人是美丽的。
第4节
作文
26.按要求作文
成长充满了种种磨砺,可能是考试的失利,可能是友谊的破裂,可能是家人的斥责……面临成长中的种种打击、不顺。
请以《这次,我没有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字词,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③可以大胆选择你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范文:
这次,我没有拒绝
从初二那年开始,我便不再让爸爸接送我上下学了。
因为每次和同学从学校门口出来后,我总会看到那件脏兮兮的蓝色厂服和同样布满了水泥污垢的电动车。每当那时,我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看着爸爸那一张笑嘻嘻的脸,我老远就会把头扭向别处,生怕和他的目光撞个正着。
回到家后,我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以后不要接送我了。我都这么大了,我自己可以的。”爸爸的脸上依然挂着微笑,讷讷地没有回答。但是我分明从那个微笑中,看到了难掩的尴尬。从那之后,爸爸果然不再接送我了。
直到有一次晚自习后,我像往常一样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天,天气有点冷,我冻得双手插在衣兜里。走到一个拐角处,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依旧是蓝色的厂服,一辆破旧的电动车。那不是爸爸吗?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到了家里,爸爸正在洗脸呢。“爸,你也刚回来啊?”我一边放书包,一边询问。“啊。”我没有再继续问。来到自己的房间,我开始做作业,但脑子里总是爸爸那身蓝色厂服的身影。妈妈进来了,见我心事重重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向妈妈提起爸爸悄悄接我放学的事,妈妈笑了,
回到家后,我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以后不要接送我了。我都这么大了,我自己可以的。”爸爸的脸上依然挂着微笑,讷讷地没有回答。但是我分明从那个微笑中,看到了难掩的尴尬。从那之后,爸爸果然不再接送我了。
直到有一次晚自习后,我像往常一样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天,天气有点冷,我冻得双手插在衣兜里。走到一个拐角处,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依旧是蓝色的厂服,一辆破旧的电动车。那不是爸爸吗?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到了家里,爸爸正在洗脸呢。“爸,你也刚回来啊?”我一边放书包,一边询问。“啊。”我没有再继续问。来到自己的房间,我开始做作业,但脑子里总是爸爸那身蓝色厂服的身影。妈妈进来了,见我心事重重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向妈妈提起爸爸悄悄接我放学的事,妈妈笑了,
说:“其实,爸爸每天晚上都去接你的,只是不让你发现罢了。”听着
这并不包含责怪的话,我的心好痛,感觉自己太过分了。
于是,第二天晚自习后,站在学校门口,我朝着胡同转角处大喊:“爸爸!爸爸!”很快,爸爸真的出现在我面前了,带着一脸的微笑,我走过去,一抬脚坐在旧电动车的后座上,双手环抱住爸爸,小声地说:“爸爸,我希望你每天都来接送我。”爸爸愉快地答应着,车开始移动了。
周围有几个同学纷纷坐进小轿车,很快便超过我们了。但这一刻,我心底没有了自卑感,有的只是沉甸甸的幸福感。双手环抱着爸爸干瘦的腰,心里装满了对爸爸的心疼。
风儿吹着我的头发,嗅着爸爸厂服上的汗水味道,我的心头满满全是爱。这次,我没有拒绝,下次,更不会拒绝!
白雪飘 钟声敲
感谢收看
新东方 老师好!绝密★启用前
初一语文期末模拟卷
语文
考试范围:七年级(上册);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禁锢(gù) 蓦然(mù) 拈轻怕重(niān) 众目睽睽(kuí)
B.热忱(chén) 蜷伏(juǎn) 怪诞不经(dàn) 咄咄逼人(duō)
C.粗犷(guǎng) 嗔怪(chēn) 混为一谈(hǔn) 畏罪潜逃(qián)
D.坍塌(tān) 惩戒(chěng) 踉踉跄跄(niàng)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庇护 预警 恍惚 着落 刨根问底
B.澄澈 原委 恂职 凄冷 精益求精
C.掺和 虐待 硬朗 诀别 惊慌失错
D.胶猾 俯冲 酷热 荫蔽 大相径庭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妈对他平时的学习与生活要求都很严格,养成了他凡事都小心翼翼的习惯。
B.“六一”儿童节那天,志愿者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共享天伦之乐。
C.他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D.学龄前的妹妹总是把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混为一谈,让人哭笑不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考场上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是我们正常发挥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B.动画片《海上丝路南珠宝宝》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其情节生动有趣造成的。
C.据悉,体育馆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6500平方米左右。
D.通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使我明白了勤奋学习的真正意义。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皇帝的新装》、《杞人忧天》都是童话故事。
C.伊索寓言,来自民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
D.《论语》是儒家经典,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著阅读
7.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文章中没有提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篇目是(_____)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2)《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白骨夫人”先后化身为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最终被打翻在地,断绝了灵光。
8.下面三段文字选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请你依据选段内容,依次判断加点的“他”“那怪”“妖精”分别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选段一)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选段二)
那怪不能迎敌,败阵而逃,依然又化狂风,径回洞里,把门紧闭,再不出头。行者在这洞门外看有一座石碣,上书“云栈洞”三字;见那怪不出,天又大明,心却思量:“恐师父等候,且回去见他一见,再来捉此怪不迟。”随踏云点一点,早到高老庄。
(选段三)
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三、情景默写
9.默写
(1)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4)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6)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__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四、诗歌鉴赏
10.古诗文赏析: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作者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体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感伤,而并无思乡之情。
五、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
(4)悲守穷庐(_______)
(5)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非 学 无 以 广 才
(2)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
1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
六、对比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意暇甚 意(____________) ②屠自后断其股 股(___________)
③再就枕将寐 寐(____________)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17.(甲)文中作者写“缀行甚远”“并驱如故”想表现狼的_____________本性,(乙)文中作者写“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想表现狼的_____________特点。(甲)(乙)两文结尾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点明故事主旨。
18.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春》选文,回答问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9.请你给上面两段话分别拟上一个小标题。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0.赏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句子;这三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21.春风是很难描写的,但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象,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请你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写触觉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
阅读《丑婆》,完成下面小题。
丑婆
安武林
①丑婆家的朱漆大门,一年四季都紧紧关着,高高的院墙内,住着无儿无女没有亲人的丑婆。听大人们形容丑婆:矮小,小脚,一脸的麻子,眼睛是一条很小的缝,眼球根本看不见东西,嘴脸的形状和原始人差不多。
②平日里,丑婆的传说村里经常有,我们这些孩子像听鬼怪故事一样,怀着既兴奋又惧怕的心情,渴望多知道一些有关丑婆的一些事情。听得多了,我们把丑婆当成了恐吓女孩子的借口。黄昏时分,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子,故意躲在暗处,看见胆小的女孩子走来,就出其不意拉长腔调说:我是丑婆,小丫头,让我亲亲你。那些女孩子保准吓得哭鼻子,而我们在背后哈哈大笑。
③我们故意吓唬女孩子,其实我们心里也很虛。若是有人像我们一样,在背后给我们来一家伙,没准儿我们也是丑态百出。有几次,我们几个胆大的男孩,轻手轻脚走到丑婆的门前,趴在门缝向里瞧。丑婆的门正对着一堵剥落的照壁,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可我们却得意非凡,像玩打仗的游戏得胜了一样,雄纠纠气昂昂回家了。
④第二天,我们再向其他同学吹嘘。啊,我看见了丑婆。丑婆还冲我乐呢。丑婆还同我说了话。丑婆还邀请我去她家玩。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声绘色地描绘丑婆的形象和神态以及各种细节。我们所说的,不外乎还是大人们常常形容的那样子。尽管这样,其他的同学还是伸长脖子,支愣着耳朵,羡慕地听我们讲丑婆的故事。
⑤我们都没有见过丑婆,却知道她很丑很可怕,和一个怪物差不多。丑婆很少在村里走动,所以愈发显得神秘。据我母亲讲,丑婆是害怕把孩子吓着,所以她一般在黑夜里走动。到晚上,我们这些孩子就不敢出门,老老实实地呆着父母的身边。真怕晚上会和丑婆偶尔撞上。
⑥桑葚熟了的时候,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照例会送来肥嘟嘟的桑葚。一年一度从不间断。我很奇怪,我的远房亲戚总是趁我不在家的时候送桑葚来。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便去问母亲,何时去看看远方的亲戚。母亲搪塞说,路很远很远,你走不动。再远,也应该去看看呀。人家那么大老远能给我送桑葚来,你们就不能带我去看看人家。母亲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但不对我正面的指责做出解释和答复,好像她有难言之隐。
⑦一天晩上,我正睡得迷糊,突然被一阵剧烈的争吵惊醒了。爸爸说:孩子大了,咱们不能永远瞒着他,再说,这太不公平了。母亲嗫嚅着说:我不是担心咱们的孩子吗?爸爸说:丑婆剛刚来过,你没看见她的神态吗?她多想看看咱们的孩子,多想亲手抚摸一下咱们孩子的脸。可是,她没有,她觉得不配,她害怕弄醒孩子,更怕惊吓着孩子。你认为村里的路好走吗?黑灯瞎火的,丑婆还是一对小脚。母亲不再吱声,显然她被爸爸说服了。
⑧爸爸和缓了一下语气,接着又说:孩子每年都吃着丑婆的桑葚,享受着她的爱,我们却不敢向孩子坦白,至少,我们的孩子应该当面谢谢人家才对。咱家的杏子不是熟了吗?挑些个大熟透的,让孩子给丑婆送去。
⑨啊,是丑婆?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差点没喊出声来。丑婆刚刚还来过,我在睡梦中的时候她来过了。我很懊悔,没能偷偷看一眼丑婆。她家有一株硕大的桑葚树,我们品尝着桑葚的甜蜜。我们这些孩子都是树上的小鸟,丑婆你就是生长着快乐的大树!
⑩父母吹灭了灯,他们休息了。他们商定好了明天由我去送杏子给丑婆。
那一夜,我失眠了,翻来覆去想着丑婆……
天亮了,我捧着杏子来到丑婆家的朱漆大门前,口中念念有词:丑婆,丑婆,我给你送杏子来了,请你开门。我的声音没有走调。我不害怕!
(有删改)
22.阅读文章,摘录文中表明事情发展的时间,概括事件及“我”不同阶段的心理,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心理
平日里 听丑婆的传闻 ①
② ③ 惊讶、懊悔
天亮了 ④ 不害怕
23.仿照第⑨段画线句,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我们这些孩子都是①______,丑婆你就是②______!
24.第①段写“那一夜,我失眠了,翻来覆去想着丑婆……”请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25.阅读全文,你认为文中的丑婆丑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八、作文
26.按要求作文
成长充满了种种磨砺,可能是考试的失利,可能是友谊的破裂,可能是家人的斥责……面临成长中的种种打击、不顺。
请以《这次,我没有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字词,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③可以大胆选择你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姓名: 班级: 得分:
作文题目: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500
500
600
600
700
700
800
800
900
900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