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北镇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自留,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本着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6分)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 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 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 “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 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 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 “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 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8. 结合文本,概括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 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本题共8小题,16分)
10.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酒当(对)歌,人生几何?
山不厌(满足)高,海不厌深
B.但(只是)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弹奏)
C.契阔谈讌(同“宴”),心念旧恩
绕树三匝(周、圈),何枝可依?
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保存)
忧从中(内心)来,不可断绝
1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榆柳荫(遮蔽)后檐
B.依依墟(废墟)里烟
C.开荒南野际(边际)
D.暧暧(迷蒙隐约)远人村
1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确实)
B.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者)
C.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D.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1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熊咆龙吟殷岩泉(震荡)
B.水澹澹兮生烟(水波荡漾的样子)
C.虎鼓瑟兮鸾回车(使……运转)
D.惟觉时之枕席(睡觉)
1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曲折)
B.无边落木萧萧下(降落)
C.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
D.潦倒新停浊酒杯(重新)
1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②惟觉时之枕席(睡觉)
③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④移船相近邀相见(相当于人称代词她)
⑤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
⑥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⑦银瓶乍破水浆迸(突然)
⑧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
⑨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予官职)
⑩妆成每被秋娘妒(常常)
A.①④⑥⑧⑩ B.②③⑦⑧⑨
C.①③⑤⑥⑨ D.②④⑤⑦⑩
1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曲罢悯然 ④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曲终收拨当心画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17.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小乔初嫁了(刚刚)
B.樯橹灰飞烟灭(一种摇船的浆)
C.早生华发(花白的)
D.一尊还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8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醉的求醉之举,表现出词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词人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谧和词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19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此诗是天宝四年诗人与李白同游齐鲁时所作。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诗人田园美景的描绘远近结合,其中“ , ”两句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一种阴沉朦胧的氛围,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5)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国运之恨和自身之苦,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6)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 , ”。
(7)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琵琶行》中的诗句“ , ”。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分别通过装束和神态描写,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如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 ”。
(10)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应用(16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 ,周而复始。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 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它(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却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 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时,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 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 ,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2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承前启后 饮鸩止渴 赴汤蹈火 蔚然成风
B.承上启下 伙鸩止渴 赴汤蹈火 风靡一时
C.承前启后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蔚然成风
D.承上启下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风靡一时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这更是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C.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时,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 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B.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时,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 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C.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时,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 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D.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时,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 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 ,“偏毫厘不敢安”的 ,“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 ,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一日千里
B.精益求精 锱铢必较 心无旁骛 一日千里
C.锲而不舍 锱铢必较 小心翼翼 风驰电掣
D.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心无旁骛 风驰电掣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B.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C.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D.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三)语言文字应用III(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 。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 )。还有词人与青山的 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 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 。
我们可以这样说,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地一项是
A.望其项背 深情 真诚 人文精华
B.望尘莫及 多情 真诚 人文精品
C.望其项背 深情 诚信 人文精品
D.望尘莫及 多情 诚信 人文精华
2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地一项是
A.更让人心动神驰的是,它还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
B.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
C.再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间之,更让人心动神驰
D.再加上风雨之声、鸟虫之鸣,就更让人心动神驰
2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B.辛弃疾不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而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C.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更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D.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四、写作(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①不要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力争谈出自己的见解;②观点(中心)集中、突出;③内容充实,层次清晰;④书写认真、清晰、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