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5章 生态系统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剿灭劣V类水”的动员令,推动“五水共治”向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这些小微水体属于(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目山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杭州西湖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3.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 )
A.青草←野兔→狼 B.青草→野兔→狼
C.阳光→青草→野兔→狼 D.青草→野兔→狼→细菌和真菌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是因为( )
A.被生产者吸收了 B.被消费者吃掉了
C.被分解者分解了 D.不确定
5.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宽阔的运动场
B.校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
C.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D.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6.下列关于人对生物圈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技发展使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与日俱增
B.人口膨胀对生物圈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C.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生物圈其他生物的生存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7.森林生态系统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乔木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和化肥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8.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9.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上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10.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为此,你认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正确做法是( )。
A.严禁采伐森林 B.采伐与更新相结合
C.提倡林区狩猎 D.清除枯枝落叶
11.下列哪句话可以构成食物链(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狼吃羊,羊吃草 D.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2.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B.该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C.生活在该湿地中的所有藻类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只要有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湿地,就会破坏其生态平衡
13.关于“生物圈2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一艘太空船,进行地球生物圈的研究
B.它是沙漠中建造的一个生态实验基地
C.它是一块完全封闭的农田
D.“生物圈2号”的成功标志着人们生态实验的成功
14.人们常常把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虫草(一种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在土壤中越冬的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幼虫的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时虫即僵死,此时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到了夏季,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夏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命物质
15.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乙和丙数量增加 B.丙和丁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16.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的一个种群
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D.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17.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情况,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 B.乙是消费者
C.丙是分解者 D.以上都不正确
18.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科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19.如图表示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变化关系,甲、乙、丙三种生物之间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推测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最可能是( )
A.丙 B.甲 C.乙 D.甲和乙
20.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21.(2018·绍兴)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1)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
22.据报道,上海崇明岛的鸟类数量明显减少,原来长满芦苇的海滩,现在基本上被三十年前引进的“互花米草”所侵占。研究后推测,过密的“互花米草”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沙蚕等动物的生存空间变窄、数量变少,从而影响杂食性鱼类和以鱼为食的鸟类生存。请据此回答:
(1)写出此海滩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下列是有关崇明岛鸟类数量减少原因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
A.鸟类食物短缺 B.“互花米草”繁殖过快
C.食物链被破坏 D.鸟类筑巢缺乏材料
23.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鸡、猪、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 开始。
(2)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
(3)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4)此生态系统一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24.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科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4)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5.制作生态瓶:请选用以下材料中的部分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加以分析。
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 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____。
A.背阴的实验台上 B.向阳的窗台上
C.家里的柜子中 D.自己的书桌里
四、解答题(26题10分,27、28题各12分,共34分)
26.风景优美的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金丝燕的栖息地。“东方珍品”大洲燕窝就产于此。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调查发现,由于过度采集燕窝,金丝燕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请据资料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属于 生态系统。
(2)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类。
(3)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选填“阳光”“温度”或“盐度”)。
(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
(5)金丝燕的灭绝将会对 多样性造成影响。
27.2018年5月15日,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在“月宫一号”内,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
(1)图甲表示“月宫一号”内各生物间的物质流动。图中有 条食物链。
(2)某同学认为“月宫一号”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请你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评价此观点: 。
(3)“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乙装置研究不同色光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丙)。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 。
28.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
(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 。
(2)该模型中共有 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 。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2)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3)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解答】A、这些小微水体中含包含着多种生物,不属于种群,故A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这些小微水体中除多种生物外,还含包含着水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不属于群落,故B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这些小微水体即含有生物成分,也含有非生物成分,是发生着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故C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这些小微水体知识整个生物圈的一个极小的部分,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A、天目山的所有植物属于生产者,但是缺少消费者,但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消费者和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杭州西湖这个地域内包括了非生物和生物,因此可以算作一个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起始者为生产者——植物,但是该食物链的起始者是虾米(动物),故该食物链不完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解答】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因此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青草→野兔→狼,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相关知识。
【解答】“落红本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分解者把落花这种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了无机物,归还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利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包括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比如昆虫,分解者——校园里的细菌和真菌,阳光、空气——非生物因素,因此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可以算作一个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都会有巨大的影响,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解答】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加剧空气污染,工业废水、家庭废水排放加剧水污染,滥捕滥杀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正面影响有植树造林、救治动物放归自然、自然保护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答】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主要是植物有垂直结构,每一层都能充分利用光能,所以利用率高于农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相关知识。
【解答】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净化空气,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约99%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植物也能保持水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答】在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六营养级。在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五营养级。在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越少。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解题。
【解答】解: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再生需要协调发展,利用的速度和再生的速度应保持一致,绝不能出现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现象;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表示食物链。
【解答】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 可以构成食物链的是狼吃羊,羊吃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A、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A符合题意;
B、该湿地中的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因为它们能够制造有机物,浮游动物是消费者,它们不能制造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在杭州西湖中的所有藻类并不包括各种生物种群,因此不属于一个生物群落,C不符合题意;
D、有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湿地,并不会破坏其生态平衡 导致其生态平衡的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解答】A、它不是一艘太空船,A不符合题意;
B、它是沙漠中建造的一个生态实验基地,B符合题意;
C、“生物圈2号”内部环境有野生生物群落和人工生物群落,它并不是一块完全封闭的农田,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2号”的实验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分析资料可知,冬虫夏草冬天在感染的昆虫体内形成菌核,外表保持原来虫形,到次年夏季温暖潮湿时菌体再生长,其属于真菌。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通过真菌的分解从而形成了夏草,因此夏草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是一种特殊的虫和真菌共生的生物体,是冬虫夏草真菌的菌丝体通过各种方式感染蝙蝠蛾的幼虫,以其体内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能量来源,经过不断生长发育和分化后,最终菌丝体扭结并形成子座伸出虫体的外壳,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虫菌共生的生物体,因此夏草属于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该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由于食物增加而数量增加,丁因捕食者增多而数量减少,导致丙增加,所以“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乙和丙数量增多,而丁数量减少,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当麻雀数量大量减少时,蝗虫因天敌减少,蝗虫的数量增加;当地的牧民大量捕猎狼后,野兔的天敌减少,野兔的数量将会大增,草的数量因野兔的数量增多而减少,与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某种动物数量的变化,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
【解答】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是肉食性动物,第四营养级以及以后的营养级都是肉食性动物,据此结合图片解答。
【解答】食物链的开始总是生产者,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乙是消费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据此结合诗句意思解答。
【解答】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即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因此并不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即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因此诗句中并不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B不符合题意;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即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该诗句中描述了“落红”这类植物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下溶入泥土再被植物利用的过程,由此体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不符合题意;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从诗句中并无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解答时从食物链的写法切入。
【解答】丙→乙→甲可能会构成一条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因此据图推测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最可能是丙,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食物链中,被捕食者用箭头指向捕食者。能量的流动逐级递减而农药、重金属等不易代谢的物质则是随着食物链而富集在生物体内。
【解答】A、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戊,甲巳丁戊,甲巳戊。
B、该食物网中,丁指向戊,因此存在捕食关系,丁和戊又同时以巳为食,因此也存在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最少,但累积的毒素最多。
D、该食物网中,甲是生产者,乙和巳是植食动物,其余都是肉食动物。
故答案为:B
21.【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水稻→蝗虫→青蛙→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解答】(1)水稻是生产者,蝗虫等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所以甲只能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答案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青蛙捕食蝗虫,蛇捕食青蛙;所以食物链是水稻→蝗虫→青蛙→蛇;故答案为:水稻→蝗虫→青蛙→蛇;
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水稻→蝗虫→青蛙→蛇。
22.【答案】(1)浮游植物→沙蚕→鱼→鸟(或浮游植物→鱼→鸟)
(2)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解答】(1)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植物),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此海滩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沙蚕→鱼→鸟。
(2)A、由于鸟类的食物减少导致导致鸟类数量减少,A不符合题意;
B、过密的“互花米草”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沙蚕等动物的生存空间变窄、数量变少,从而影响杂食性鱼类和以鱼为食的鸟类生存,故鸟类数量减少,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破坏导致鸟类数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崇明岛东滩有植被覆盖,不缺乏筑翼材料,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浮游植物→沙蚕→鱼→鸟(或浮游植物→鱼→鸟)(2)D
23.【答案】(1)生产者(或玉米)固定的太阳能
(2)生产者(或玉米)
(3)分解者
(4)3;玉米→人
(5)食物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以及既能以植物为食也能以动物为食的杂食性动物。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解答】(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固定太阳能,而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始者,能量是通过食物链流动的,故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生产者。
(3)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4)此生态系统一共有3条食物链,此生态系统存在三条食物链:玉米→鸡→人,玉米→猪→人,玉米→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玉米→人。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在食物链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故答案为:(1)生产者(或玉米)固定的太阳能(2)生产者(或玉米)(3)分解者(4)3;玉米→人
(5)食物链
24.【答案】(1)生态因素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自动调节
(3)蛇;捕食和竞争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的写法、概念与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
【解答】(1)在科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
(3)鹰吃蛇是为了获取食物,因此蛇与鹰之间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相互争夺食物鼠,因此蛇和鹰之间还有竞争关系,所以蛇与鹰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该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所以“若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土壤中含有某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则这一条食物链中有害物质积累浓度最高的生物是鹰,即图二中的丙,对照食物链:草→鼠→蛇→鹰,发现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
(4)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自动调节(3)蛇;捕食和竞争(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25.【答案】(1)无色透明大可乐瓶
(2)河泥
(3)不注满;金鱼藻
(4)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瓶的制作过程。
【解答】(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无色透明大可乐瓶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河泥,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不注满,然后再放入金鱼藻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向阳的窗台上,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无色透明大可乐瓶(2)河泥(3)不住满;金鱼藻(4)B
26.【答案】(1)海洋
(2)鸟
(3)阳光
(4)适应
(5)生物种类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1)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
(2)每一种生物都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若是减少或灭绝对生物多样性必然造成损失,应当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是海水和海洋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属于海洋生态系统。
(2)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
(3)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再往下,蓝紫光也被红藻吸收一部分;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5)金丝燕的灭绝将导致食物种类减少将会对生物种类多样性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1)海洋(2)鸟(3)阳光(4)适应(5)生物种类
27.【答案】(1)2
(2)观点错误。引入的生物会消耗能量,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
(3)蓝光和红光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写法和概念,注意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
【解答】(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中有2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黄粉虫→人。
(2)若将黄粉虫引入,黄粉虫以植物为食,根据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导致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
(3)观图可知:蓝黄和红光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气体量最多,所以“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蓝光和红光。
故答案为:(1)2(2)观点错误。引入的生物会消耗能量,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3)蓝光和红光
28.【答案】(1)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2)6
(3)增加
(4)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条渠道流动的。
【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包含6条食物链,分别为:微藻→虾幼体→鱼→人、微藻→虾→人、微藻→桡足类→虾→人、微藻→桡足类→鱼→人、微藻→牡蛎→人、微藻→牡蛎幼体→鱼→人。
(3)虾和牡蛎属于竞争关系,当牡蛎减少时,虾会增多。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故答案为:(1)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2)6(3)增加(4)分解者
1 /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5章 生态系统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剿灭劣V类水”的动员令,推动“五水共治”向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这些小微水体属于(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2)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3)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解答】A、这些小微水体中含包含着多种生物,不属于种群,故A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这些小微水体中除多种生物外,还含包含着水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不属于群落,故B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这些小微水体即含有生物成分,也含有非生物成分,是发生着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故C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这些小微水体知识整个生物圈的一个极小的部分,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目山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杭州西湖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A、天目山的所有植物属于生产者,但是缺少消费者,但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消费者和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杭州西湖这个地域内包括了非生物和生物,因此可以算作一个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起始者为生产者——植物,但是该食物链的起始者是虾米(动物),故该食物链不完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 )
A.青草←野兔→狼 B.青草→野兔→狼
C.阳光→青草→野兔→狼 D.青草→野兔→狼→细菌和真菌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解答】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因此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青草→野兔→狼,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是因为( )
A.被生产者吸收了 B.被消费者吃掉了
C.被分解者分解了 D.不确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相关知识。
【解答】“落红本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分解者把落花这种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了无机物,归还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利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宽阔的运动场
B.校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
C.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D.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包括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比如昆虫,分解者——校园里的细菌和真菌,阳光、空气——非生物因素,因此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可以算作一个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下列关于人对生物圈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技发展使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与日俱增
B.人口膨胀对生物圈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C.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生物圈其他生物的生存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都会有巨大的影响,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解答】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加剧空气污染,工业废水、家庭废水排放加剧水污染,滥捕滥杀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正面影响有植树造林、救治动物放归自然、自然保护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森林生态系统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乔木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和化肥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答】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主要是植物有垂直结构,每一层都能充分利用光能,所以利用率高于农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相关知识。
【解答】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净化空气,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约99%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植物也能保持水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上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答】在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六营养级。在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五营养级。在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越少。
故答案为D.
10.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为此,你认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正确做法是( )。
A.严禁采伐森林 B.采伐与更新相结合
C.提倡林区狩猎 D.清除枯枝落叶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解题。
【解答】解: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再生需要协调发展,利用的速度和再生的速度应保持一致,绝不能出现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现象;
故答案为:B。
11.下列哪句话可以构成食物链(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狼吃羊,羊吃草 D.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表示食物链。
【解答】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 可以构成食物链的是狼吃羊,羊吃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B.该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C.生活在该湿地中的所有藻类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只要有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湿地,就会破坏其生态平衡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A、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A符合题意;
B、该湿地中的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因为它们能够制造有机物,浮游动物是消费者,它们不能制造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在杭州西湖中的所有藻类并不包括各种生物种群,因此不属于一个生物群落,C不符合题意;
D、有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湿地,并不会破坏其生态平衡 导致其生态平衡的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关于“生物圈2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一艘太空船,进行地球生物圈的研究
B.它是沙漠中建造的一个生态实验基地
C.它是一块完全封闭的农田
D.“生物圈2号”的成功标志着人们生态实验的成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解答】A、它不是一艘太空船,A不符合题意;
B、它是沙漠中建造的一个生态实验基地,B符合题意;
C、“生物圈2号”内部环境有野生生物群落和人工生物群落,它并不是一块完全封闭的农田,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2号”的实验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人们常常把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虫草(一种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在土壤中越冬的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幼虫的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时虫即僵死,此时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到了夏季,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夏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命物质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分析资料可知,冬虫夏草冬天在感染的昆虫体内形成菌核,外表保持原来虫形,到次年夏季温暖潮湿时菌体再生长,其属于真菌。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通过真菌的分解从而形成了夏草,因此夏草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是一种特殊的虫和真菌共生的生物体,是冬虫夏草真菌的菌丝体通过各种方式感染蝙蝠蛾的幼虫,以其体内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能量来源,经过不断生长发育和分化后,最终菌丝体扭结并形成子座伸出虫体的外壳,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虫菌共生的生物体,因此夏草属于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乙和丙数量增加 B.丙和丁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该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由于食物增加而数量增加,丁因捕食者增多而数量减少,导致丙增加,所以“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乙和丙数量增多,而丁数量减少,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的一个种群
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D.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当麻雀数量大量减少时,蝗虫因天敌减少,蝗虫的数量增加;当地的牧民大量捕猎狼后,野兔的天敌减少,野兔的数量将会大增,草的数量因野兔的数量增多而减少,与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某种动物数量的变化,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
【解答】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情况,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 B.乙是消费者
C.丙是分解者 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是肉食性动物,第四营养级以及以后的营养级都是肉食性动物,据此结合图片解答。
【解答】食物链的开始总是生产者,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乙是消费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科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据此结合诗句意思解答。
【解答】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即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因此并不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即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因此诗句中并不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B不符合题意;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即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该诗句中描述了“落红”这类植物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下溶入泥土再被植物利用的过程,由此体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不符合题意;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从诗句中并无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如图表示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变化关系,甲、乙、丙三种生物之间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推测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最可能是( )
A.丙 B.甲 C.乙 D.甲和乙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解答时从食物链的写法切入。
【解答】丙→乙→甲可能会构成一条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因此据图推测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最可能是丙,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食物链中,被捕食者用箭头指向捕食者。能量的流动逐级递减而农药、重金属等不易代谢的物质则是随着食物链而富集在生物体内。
【解答】A、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戊,甲巳丁戊,甲巳戊。
B、该食物网中,丁指向戊,因此存在捕食关系,丁和戊又同时以巳为食,因此也存在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最少,但累积的毒素最多。
D、该食物网中,甲是生产者,乙和巳是植食动物,其余都是肉食动物。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21.(2018·绍兴)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1)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水稻→蝗虫→青蛙→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解答】(1)水稻是生产者,蝗虫等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所以甲只能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答案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青蛙捕食蝗虫,蛇捕食青蛙;所以食物链是水稻→蝗虫→青蛙→蛇;故答案为:水稻→蝗虫→青蛙→蛇;
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水稻→蝗虫→青蛙→蛇。
22.据报道,上海崇明岛的鸟类数量明显减少,原来长满芦苇的海滩,现在基本上被三十年前引进的“互花米草”所侵占。研究后推测,过密的“互花米草”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沙蚕等动物的生存空间变窄、数量变少,从而影响杂食性鱼类和以鱼为食的鸟类生存。请据此回答:
(1)写出此海滩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下列是有关崇明岛鸟类数量减少原因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
A.鸟类食物短缺 B.“互花米草”繁殖过快
C.食物链被破坏 D.鸟类筑巢缺乏材料
【答案】(1)浮游植物→沙蚕→鱼→鸟(或浮游植物→鱼→鸟)
(2)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解答】(1)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植物),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此海滩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沙蚕→鱼→鸟。
(2)A、由于鸟类的食物减少导致导致鸟类数量减少,A不符合题意;
B、过密的“互花米草”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沙蚕等动物的生存空间变窄、数量变少,从而影响杂食性鱼类和以鱼为食的鸟类生存,故鸟类数量减少,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破坏导致鸟类数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崇明岛东滩有植被覆盖,不缺乏筑翼材料,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浮游植物→沙蚕→鱼→鸟(或浮游植物→鱼→鸟)(2)D
23.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鸡、猪、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 开始。
(2)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
(3)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4)此生态系统一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答案】(1)生产者(或玉米)固定的太阳能
(2)生产者(或玉米)
(3)分解者
(4)3;玉米→人
(5)食物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以及既能以植物为食也能以动物为食的杂食性动物。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解答】(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固定太阳能,而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始者,能量是通过食物链流动的,故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生产者。
(3)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4)此生态系统一共有3条食物链,此生态系统存在三条食物链:玉米→鸡→人,玉米→猪→人,玉米→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玉米→人。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在食物链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故答案为:(1)生产者(或玉米)固定的太阳能(2)生产者(或玉米)(3)分解者(4)3;玉米→人
(5)食物链
24.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科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4)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 。
【答案】(1)生态因素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自动调节
(3)蛇;捕食和竞争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的写法、概念与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
【解答】(1)在科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
(3)鹰吃蛇是为了获取食物,因此蛇与鹰之间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相互争夺食物鼠,因此蛇和鹰之间还有竞争关系,所以蛇与鹰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该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所以“若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土壤中含有某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则这一条食物链中有害物质积累浓度最高的生物是鹰,即图二中的丙,对照食物链:草→鼠→蛇→鹰,发现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
(4)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自动调节(3)蛇;捕食和竞争(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5.制作生态瓶:请选用以下材料中的部分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加以分析。
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 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____。
A.背阴的实验台上 B.向阳的窗台上
C.家里的柜子中 D.自己的书桌里
【答案】(1)无色透明大可乐瓶
(2)河泥
(3)不注满;金鱼藻
(4)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瓶的制作过程。
【解答】(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无色透明大可乐瓶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河泥,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不注满,然后再放入金鱼藻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向阳的窗台上,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无色透明大可乐瓶(2)河泥(3)不住满;金鱼藻(4)B
四、解答题(26题10分,27、28题各12分,共34分)
26.风景优美的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金丝燕的栖息地。“东方珍品”大洲燕窝就产于此。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调查发现,由于过度采集燕窝,金丝燕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请据资料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属于 生态系统。
(2)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类。
(3)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选填“阳光”“温度”或“盐度”)。
(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
(5)金丝燕的灭绝将会对 多样性造成影响。
【答案】(1)海洋
(2)鸟
(3)阳光
(4)适应
(5)生物种类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1)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
(2)每一种生物都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若是减少或灭绝对生物多样性必然造成损失,应当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是海水和海洋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属于海洋生态系统。
(2)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
(3)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再往下,蓝紫光也被红藻吸收一部分;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5)金丝燕的灭绝将导致食物种类减少将会对生物种类多样性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1)海洋(2)鸟(3)阳光(4)适应(5)生物种类
27.2018年5月15日,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在“月宫一号”内,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
(1)图甲表示“月宫一号”内各生物间的物质流动。图中有 条食物链。
(2)某同学认为“月宫一号”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请你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评价此观点: 。
(3)“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乙装置研究不同色光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丙)。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 。
【答案】(1)2
(2)观点错误。引入的生物会消耗能量,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
(3)蓝光和红光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写法和概念,注意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
【解答】(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中有2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黄粉虫→人。
(2)若将黄粉虫引入,黄粉虫以植物为食,根据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导致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
(3)观图可知:蓝黄和红光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气体量最多,所以“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蓝光和红光。
故答案为:(1)2(2)观点错误。引入的生物会消耗能量,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3)蓝光和红光
28.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
(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 。
(2)该模型中共有 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 。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答案】(1)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2)6
(3)增加
(4)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条渠道流动的。
【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包含6条食物链,分别为:微藻→虾幼体→鱼→人、微藻→虾→人、微藻→桡足类→虾→人、微藻→桡足类→鱼→人、微藻→牡蛎→人、微藻→牡蛎幼体→鱼→人。
(3)虾和牡蛎属于竞争关系,当牡蛎减少时,虾会增多。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故答案为:(1)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2)6(3)增加(4)分解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