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3 11:25:13

文档简介

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C D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C D A C A D A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
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总分3分)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分)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每点2分,总分4分)
(3)变化:①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②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③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④法家思想的影响;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每点2分,总分6分)
22.【答案】
(1)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具体史实: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6 分,答出三点即可)共同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6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本小题可以从汉武帝对匈奴、西域、东南、西南及东北等边境的管理来回答,可得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2)第一小问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突厥、西域、吐蕃、靺鞨等边疆地区实行开明宽容的管理,可得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第二小问共同影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
1.【答案】A【解析】遗址位于四川省,却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由此可知,其相互之间存在文明的交流,故选A项;“玉石器”与青铜铸造技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青铜器和玉石器,并未提及其具体的内容,无法体现残酷性,排除C项;材料通过文物在不同位置的出现表明区域间已经有文明交流的现象存在,结合这一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王朝可知,此时尚未形成民族认同意识,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对启继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说明了启最终成为了禹的继承者,开启了“家天下”,故选B项;从材料《战国策燕策一》中可得知禹并没有遵循禅让制传统的信息,排除A项;《战国策燕策一》中显示益被启夺得了王位,并非血缘关系,排除C项;《战国策》成书更早,但不一定记载更可信,存在作者的主观意向 ,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可知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方式,利于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排除B项;军功爵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排除C项;军功爵制主要是武官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可以认为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与材料“一股正气,平治天下”相符,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与材料“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相符,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严刑峻法,与材料“刻薄严苛,法度严明”相符,道家主张崇尚自然逍遥的思想,与材料“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相符;选择D项符合题意。
5.【答案】C【解析】楚国在春秋时期被认为是蛮夷,被排斥在华夏文化之外,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就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见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增强,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经济不可能赶上北方,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诸侯的纷争更加激烈,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夷夏矛盾没有解决,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源于”即“根源于”,多考查的是根本原因,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历史可知,此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在于铁犁牛耕的出现,故选D项;A项为材料所述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B项也为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C项所述也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族(消灭)秦者,秦也”,秦朝灭亡主要是自身原因,是自身的暴政导致的,故选B项;A项是外部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皇帝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和政局稳定,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略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实行盐铁国营……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可知,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控制地方,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项;此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而材料是盐铁官营政策,排除C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渡过长江南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是在南宋,排除A项;北民南迁缩小了南北经济和文化差距,不是加剧,排除B项;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没有形成南方军事优势,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本身是一幅名画,所以具有审美功能,《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些内容含有忠君和规劝君主勤政的色彩,说明其还具有教化功能,故选B项;题干仅提到《女史箴图》,并未提到其他绘画作品及其题材,不能单凭一幅画就得出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结论,排除A项;仅以《女史箴图》中两个女性的故事就得出汉代和晋代的女性地位空前提高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艺术作品具有虚构的色彩,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排除C项;《女史箴图》隐含的思想属于儒家,而不是佛道观念,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人才选拔权力集中到了中央,但并未涉及人才选拔的范围变广,排除A项;科举制的作用是封建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是否有利于统治决定选官制度,社会局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可知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遗风”,下启开元盛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C项;“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说明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武则天管理西域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科举制度改革只是武则天政治统治中的一部分,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可知长城的作用主要是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而唐太宗不修长城的原因是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故选D项;唐代还存在与突厥的冲突,还有边患,排除A项;唐朝统治思想还是儒家的积极有为思想,排除B项;唐太宗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制造大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可知,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属于强蕃控制地区,这一时期河北地区少数民族并未造成大的骚乱,而且藩镇本身也对这一区域加强了军事控制,说明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故选A项;中央集权受到藩镇的严重挑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两部史书记载的内容相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载的可信度,排除C项;藩镇割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作为税收征收的主要标准,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使国家放松了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故选C项;明朝一条变法“赋役征银,纳银代役”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项;唐代“纳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略
19.【答案】D【解析】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只有都是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可以按照该国法律处理,其余都依据唐代的法律《唐律疏议》处理,这是维护国家司法主权的规定,故选D项;题干中体现的是唐代如何处理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的问题,而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是维护国家司法主权,而不是夷夏观念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中是指如何处理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的问题,而并不是对外国文化和外来事物的态度,所以不是兼收并蓄政策的反映,排除C项。
20.【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医药在唐诗内容中出现次数最多说明科技在唐代也成为了重要的诗歌内容之一,故选A项;中国古代统治者最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将科技创新视为“奇技淫巧”,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相比西方科技重实用,轻理论;重综合,轻分析;重实践,轻实验,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总体上领先世界,但是具体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具有不确定性,排除D项。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  )
A.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B.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C.奴隶制社会的残酷 D.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2.启继承禹的地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美国学者认为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4.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5.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6.春秋三百年间大小千余次战事,造成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惨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是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对这段历史却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费正清认为的“活力、能力和创造力”源于(  )
A.百家争鸣局面 B.各国纷纷变法 C.井田制的瓦解 D.铁犁牛耕出现
7.《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9.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
10.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全国建立了大约50个铸造厂,每个铸造厂都有几百至千个囚犯或劳役作为工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
A.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干预国家经济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货币改革,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对匈奴战争的资金问题
11.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渡过长江南下,持续了约两百年。此次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
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剧了南北文化差异
C.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D.形成了南方军事优势
12.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13.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
A.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
15.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唐朝实行无为而治
C.国力虚弱无力支持 D.民族关系逐渐融洽
16.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制造大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 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 据此可知(  )
A.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 B.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C.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1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18.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19.《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疏议》处理。这表明唐代(  )
A.实行民族平等原则 B.存在传统的夷夏观念
C.坚持兼收并蓄政策 D.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
20.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
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 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每题2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10分)
22.汉武帝、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 ,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 , 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 ,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 经略西南夷,设 立郡县 ,开辟交通 ,加强了各族 、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 ,使汉 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材料二
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力的一位。…… 他有恻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 ,把“抚九族以仁” 当作“君之体也”。
——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 ,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举措的共同影响。(1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