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3 14: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殿试
【三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制度】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______
______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政权之形:三省六部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①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选官标准:
影响: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
家世、德才→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度
1.发展历程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度
2.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为主。
3.影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度
消极影响: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①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
②以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隋——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二、政权之形:三省六部
(二)职能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草拟)
(执行)
(审核)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政事堂
中书门下
运作过程: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二、政权之形:三省六部
(三)评价
(1)三省分工明确,又设政事堂议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2)三分相权,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3)三省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一)基本概念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民众的义务: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粮食、布帛
人头税
田亩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赋+役”
轻徭薄赋、赋役繁重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二)创新历程
1.魏晋:租调制
租:纳粮
调:纳布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田亩税
人头税
曹操创立租调制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二)创新历程
2.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赋税
徭役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二)创新历程
3.唐初: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庸:代役税
影响: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二)创新历程
4.唐德宗: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1)背景
——财政收入紧张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二)创新历程
4.唐德宗:两税法
(2)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
财产税为主;扩大收税对象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简化收税名目;减轻人身控制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冬小麦4、5月份收割;
春小麦8、9月份收割。
明确纳税时间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二)创新历程
4.唐德宗:两税法
(3)影响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贽:《陆宣公奏议》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消极影响: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探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背景、内容、影响
(二)科举制度
1.发展历程
2.流程
3.考试科目
4.影响:
①底层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
②提高官员化素养,加强中央集权
③消极影响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二、政权之形:三省六部
(一)创立
(二)职能
(三)评价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一)基本概念
古代民众的义务:赋+役
(二)创新历程
1.魏晋:租调制
2.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3.唐初:租庸调制
4.唐德宗:两税法:背景,内容,影响
(三)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