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19七上·乌拉特前旗期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赤眉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2.(2019七上·黄石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B.严酷的刑罚
C.行郡县制 D.沉重的赋税
3.(2019七上·成武期末)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是( )
①统一文字 ②修建长城 ③沉重赋税 ④严刑苛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0七上·来宾期末)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楚汉之争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5.(2020七上·石碣镇期末)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黄巢起义
C.黄巾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6.(2020七上·龙岗期末)“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以上典故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勾践 B.商鞅 C.项羽 D.周瑜
7.(2020七上·高明期末)司马迁《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指的是( )
①徭役繁重 ②统一货币 ③罢黜百家 ④刑罚残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9七上·农安期末)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张角领导的农民军
9.(2019七上·南开期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10.(2019七上·利辛月考)秦朝时期,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反映出秦朝( )
A.法律严苛 B.赋税沉重 C.思想禁锢 D.徭役繁重
11.(2019七上·东莞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项羽和刘邦之间 D.秦二世和陈胜之间一
12.(2019七上·东莞期中)中国历史上能成功立国百年以上的朝代,其开国君主与末代帝王各自有着共同的特征,其创业者的成功与守业者的失败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列“守业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夏桀、商纣、周厉王、秦二世( )
A.年少夭折 B.实施暴政 C.大权旁落 D.外族入侵
13.(2019七上·深圳期中)秦“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天下,为何仅仅十五年就分崩离析?后人给出几乎千篇一律的答案——秦亡于暴政。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的暴政( )
A.繁重的徭役 B.森严的等级制
C.沉重的赋税 D.严苛的刑法
14.(2019七上·深圳期中)《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完全不用考古证实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15.(2019七上·兰山期中)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评价说:“项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断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李光地评价战役是( )
A.巨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16.(2019七上·台山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蓝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一场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双方的结局是( )
A.刘邦战胜项羽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吴广战胜陈胜
17.(2019七上·平遥期中)项羽被誉为中国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学家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认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下面事件与项羽有关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四面楚歌 ③鸿门宴 ④涿鹿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2019七上·新兴期中)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曾经对右下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A.他推动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B.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他推动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D.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19.(2019七上·新兴期中)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起源于先秦,后不断改进发展,沿袭至今,下图是现在的象棋棋盘,可见对这一游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20.(2019七上·莘县期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下列最能体现这,故事的成语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2019七上·莘县期中)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22.(2016七上·苏州期中) 、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最初发生在 (古地名)。
23.元前207年, 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 ,推翻了秦朝。
24.连线题: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匹配
退避三舍 a楚庄王
问鼎中原 b项羽
卧薪尝胆 c越王勾践
破釜沉舟 d晋文公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25.(2019七上·东莞期中)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作为往往和国家的兴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论话秦亡】
材料一: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废除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焚百家之言……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案论》
【观点话次兴】
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三:他们勤政爱民,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二回答: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当时统治者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此外他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思想上的具体措施又是怎样的?
(4)材料三中提到的西汉帝王除了汉文帝和汉景帝还有谁?说一说“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5)说一说秦亡汉兴带给你的感想或启示。
26.(2019七上·吉林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秦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秦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制度沿用至今?
(2)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大力推行了哪些措施?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哪两个人领导的?
27.(2019七上·珠海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目“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材料三: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在地方实行了“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今或县长”。
材料四: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图中战国七雄中,1、2、4、7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图代表的这个国家通过哪场战争成为实力最强人的诸侯国?
(2)材料二中的王是指谁?“初并天下”是何意?
(3)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4)材料四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最后导致了什么事件的爆发?从材料中看,秦朝的统治采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符合题意;
BCD项与“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符。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大泽乡起义又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作战。
2.【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与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无关,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均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
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上述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速亡。故②③④表述正确。
①项所述与“秦朝速亡”无关,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项。
B项②③④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到了秦二世时,他的统治更加残暴,使人们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人民起义,国家灭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C.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
D.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刘邦、项羽起义 ,不符合史实;
B. 黄巢起义 ,不符合史实;
C. 黄巾起义 ,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6.【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知,“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采取的策略,四面楚歌”和“乌江自刎”是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出现的情形。因此: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项羽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徭役繁重;依据材料“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刑罚残酷。因此:
①④表述符合题意;②③表述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项羽相约谁先攻进咸阳城,谁为天下之主,结果刘邦最先攻进咸阳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符合题意;
C.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不符合史实;
D. 张角领导的农民军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试题较为简单,只要能读懂题干内容,理解题干的含义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很明显,选项中的后三项均与题干没关系。
1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楚汉之争”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
ABD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项羽和刘邦之间发生了楚汉之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之争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位君主在位期间都实施保证,造成了国家的灭亡.
A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实施暴政是夏桀、商纣、周厉王、秦二世失败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国家灭亡的共同原因,旨在考查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的表现有: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等等。
A.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繁重的徭役是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的表现有: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等等,不包括森严的等级制,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因此沉重的赋税也是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使当时的人民都人心惶惶,因此严苛的刑法也是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有所掌握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史记》和出土的秦简中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有不同表述,这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事件时,要从多方面去论证其必然性,在秦简中记载大雨延期不会斩首,但是在《史记》中却说陈胜吴广是怕被斩首才揭竿而起的,因此“大雨误期”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必然性因素,而秦的暴政才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A.依据所学,历史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就如题干中《史记》与秦简在对同样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记载,说明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注意结合多重证据,这样才能得出更客观、辩证的观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依据所学,《史记》作为史学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料,但是不可避免会有史学家个人的思想和看法,有一定主观性,因此还需要考古发掘来进行佐证,B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依据所学,历史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如文献资料、遗址等等,单一的资料不能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全貌,只有通过多重证据,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C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依据所学,秦简是研究历史的其中一种史料,在研究历史时要结合多重资料才能更好地论证历史,D想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方法。只要学生知道历史是需要辩证地看待的,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共同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史学观点即可。
15.【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30万秦军包围。身为次将的项羽杀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率领2万人前往救援。在渡过漳水后,项羽破釜沉舟,率军打得秦军落花流水,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A.巨野之战,不符合题干内容;
C.涿鹿之战,不符合题干内容;
D.牧野之战,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的评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准确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就源自于楚汉战争。楚汉战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帝位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刘邦战胜项羽。
A项刘邦战胜项羽是楚汉战争双方的结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中国象棋的棋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楚汉战争的识记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项羽打败秦军的一场重要战役,四面楚歌是项羽被围在垓下的场景,鸿门宴是项羽宴请刘邦的场景,涿鹿之战是炎黄战蚩尤的战役。因此:
①②③表述和项羽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项羽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8.【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图片信息(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他推动改革,促进民族融合,说法太模糊,不符合题意;
B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明确,符合题意;
C他推动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汉武帝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D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的鼎盛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9.【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地位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由于项羽为楚国贵族,刘邦为汉王,所以他们之间战争又被称为“楚汉之争”。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0.【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 ,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符合题意;
B. 破釜沉舟 ,不符合题意;
C. 揭竿而起 ,不符合题意;
D. 打草惊蛇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紧贴题干信息回答。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顺利回答,这是明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
21.【答案】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焚书坑儒”;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22.【答案】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答案为: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23.【答案】项羽;咸阳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秦朝的灭亡,较为简单。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4.【答案】d;a;c;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退避三舍。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他曾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打败楚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2)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末年,出现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在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夫差强迫勾践赴吴国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宫室。勾践遭耻辱后,三年后回国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睡觉睡在柴薪上,以此明志,最后灭吴雪耻,并问鼎中原,称霸一时。
(4)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问鼎中原。问鼎中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点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5.【答案】(1)不是;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2)事件: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土地和人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4)帝王:汉武帝。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④反对奢侈浮华。
(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灭亡。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亡的原因是秦实行暴政。由此可知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百姓,不能实施暴政。否则迟早都会自取灭亡。
(2)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材料二中的“陈涉”指的是陈胜。因此材料二中“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据材料“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的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史,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设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汉朝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以身作则,反对奢华.这项措施的实行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5)本题考查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答案为:(1)不是;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2)事件: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土地和人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4)帝王:汉武帝。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④反对奢侈浮华。
(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等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理解与识记秦朝灭亡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长城
(3)陈胜、吴广。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秦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2)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长城。
(3)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
故答案为:(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长城
(3)陈胜、吴广。
【点评】学生要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人物、结果和意义。
27.【答案】(1)1楚国、2燕国、4秦国、7齐国;长平之战。
(2)嬴政(秦始皇亦可)、统一六国。
(3)郡县制。
(4)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或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法家。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战国七雄;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可根据地理方位来记忆,东齐北燕西秦南楚,中间赵魏韩(由北到南)。
(2)本题考查解读史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功劳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高,因此王的称号改为皇帝。
(3)从材料:在地方实行了“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今或县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制。
(4)本题考查秦末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秦二世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三分之二的收获上缴国家;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二世更加残暴。大量宫女殉葬,把修建墓室的工匠闷死,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对民众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至极。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900多人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在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将被处死。被迫无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故答案为:(1)1楚国、2燕国、4秦国、7齐国;长平之战。
(2)嬴政(秦始皇亦可)、统一六国。
(3)郡县制。
(4)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或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法家。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秦统一六国、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知识涉及广,需要对教材熟练掌握才能准确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19七上·乌拉特前旗期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赤眉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符合题意;
BCD项与“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符。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大泽乡起义又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作战。
2.(2019七上·黄石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B.严酷的刑罚
C.行郡县制 D.沉重的赋税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与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无关,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均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
3.(2019七上·成武期末)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是( )
①统一文字 ②修建长城 ③沉重赋税 ④严刑苛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上述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速亡。故②③④表述正确。
①项所述与“秦朝速亡”无关,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项。
B项②③④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4.(2020七上·来宾期末)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楚汉之争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到了秦二世时,他的统治更加残暴,使人们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人民起义,国家灭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C.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
D.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5.(2020七上·石碣镇期末)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黄巢起义
C.黄巾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刘邦、项羽起义 ,不符合史实;
B. 黄巢起义 ,不符合史实;
C. 黄巾起义 ,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6.(2020七上·龙岗期末)“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以上典故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勾践 B.商鞅 C.项羽 D.周瑜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知,“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采取的策略,四面楚歌”和“乌江自刎”是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出现的情形。因此: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项羽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0七上·高明期末)司马迁《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指的是( )
①徭役繁重 ②统一货币 ③罢黜百家 ④刑罚残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徭役繁重;依据材料“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刑罚残酷。因此:
①④表述符合题意;②③表述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19七上·农安期末)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张角领导的农民军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项羽相约谁先攻进咸阳城,谁为天下之主,结果刘邦最先攻进咸阳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符合题意;
C.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不符合史实;
D. 张角领导的农民军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9.(2019七上·南开期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2019七上·利辛月考)秦朝时期,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反映出秦朝( )
A.法律严苛 B.赋税沉重 C.思想禁锢 D.徭役繁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试题较为简单,只要能读懂题干内容,理解题干的含义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很明显,选项中的后三项均与题干没关系。
11.(2019七上·东莞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项羽和刘邦之间 D.秦二世和陈胜之间一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楚汉之争”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
ABD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项羽和刘邦之间发生了楚汉之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之争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12.(2019七上·东莞期中)中国历史上能成功立国百年以上的朝代,其开国君主与末代帝王各自有着共同的特征,其创业者的成功与守业者的失败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列“守业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夏桀、商纣、周厉王、秦二世( )
A.年少夭折 B.实施暴政 C.大权旁落 D.外族入侵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位君主在位期间都实施保证,造成了国家的灭亡.
A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实施暴政是夏桀、商纣、周厉王、秦二世失败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国家灭亡的共同原因,旨在考查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
13.(2019七上·深圳期中)秦“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天下,为何仅仅十五年就分崩离析?后人给出几乎千篇一律的答案——秦亡于暴政。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的暴政( )
A.繁重的徭役 B.森严的等级制
C.沉重的赋税 D.严苛的刑法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的表现有: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等等。
A.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繁重的徭役是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的表现有: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等等,不包括森严的等级制,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因此沉重的赋税也是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使当时的人民都人心惶惶,因此严苛的刑法也是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有所掌握即可。
14.(2019七上·深圳期中)《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完全不用考古证实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史记》和出土的秦简中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有不同表述,这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事件时,要从多方面去论证其必然性,在秦简中记载大雨延期不会斩首,但是在《史记》中却说陈胜吴广是怕被斩首才揭竿而起的,因此“大雨误期”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必然性因素,而秦的暴政才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A.依据所学,历史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就如题干中《史记》与秦简在对同样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记载,说明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注意结合多重证据,这样才能得出更客观、辩证的观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依据所学,《史记》作为史学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料,但是不可避免会有史学家个人的思想和看法,有一定主观性,因此还需要考古发掘来进行佐证,B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依据所学,历史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如文献资料、遗址等等,单一的资料不能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全貌,只有通过多重证据,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C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依据所学,秦简是研究历史的其中一种史料,在研究历史时要结合多重资料才能更好地论证历史,D想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方法。只要学生知道历史是需要辩证地看待的,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共同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史学观点即可。
15.(2019七上·兰山期中)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评价说:“项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断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李光地评价战役是( )
A.巨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30万秦军包围。身为次将的项羽杀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率领2万人前往救援。在渡过漳水后,项羽破釜沉舟,率军打得秦军落花流水,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A.巨野之战,不符合题干内容;
C.涿鹿之战,不符合题干内容;
D.牧野之战,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的评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准确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6.(2019七上·台山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蓝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一场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双方的结局是( )
A.刘邦战胜项羽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吴广战胜陈胜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就源自于楚汉战争。楚汉战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帝位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刘邦战胜项羽。
A项刘邦战胜项羽是楚汉战争双方的结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中国象棋的棋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楚汉战争的识记能力。
17.(2019七上·平遥期中)项羽被誉为中国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学家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认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下面事件与项羽有关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四面楚歌 ③鸿门宴 ④涿鹿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项羽打败秦军的一场重要战役,四面楚歌是项羽被围在垓下的场景,鸿门宴是项羽宴请刘邦的场景,涿鹿之战是炎黄战蚩尤的战役。因此:
①②③表述和项羽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项羽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8.(2019七上·新兴期中)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曾经对右下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A.他推动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B.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他推动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D.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图片信息(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他推动改革,促进民族融合,说法太模糊,不符合题意;
B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明确,符合题意;
C他推动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汉武帝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D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的鼎盛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9.(2019七上·新兴期中)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起源于先秦,后不断改进发展,沿袭至今,下图是现在的象棋棋盘,可见对这一游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地位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由于项羽为楚国贵族,刘邦为汉王,所以他们之间战争又被称为“楚汉之争”。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0.(2019七上·莘县期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下列最能体现这,故事的成语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 ,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符合题意;
B. 破釜沉舟 ,不符合题意;
C. 揭竿而起 ,不符合题意;
D. 打草惊蛇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紧贴题干信息回答。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顺利回答,这是明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2019七上·莘县期中)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答案】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焚书坑儒”;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22.(2016七上·苏州期中) 、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最初发生在 (古地名)。
【答案】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答案为: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23.元前207年, 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 ,推翻了秦朝。
【答案】项羽;咸阳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秦朝的灭亡,较为简单。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4.连线题: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匹配
退避三舍 a楚庄王
问鼎中原 b项羽
卧薪尝胆 c越王勾践
破釜沉舟 d晋文公
【答案】d;a;c;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退避三舍。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他曾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打败楚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2)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末年,出现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在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夫差强迫勾践赴吴国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宫室。勾践遭耻辱后,三年后回国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睡觉睡在柴薪上,以此明志,最后灭吴雪耻,并问鼎中原,称霸一时。
(4)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问鼎中原。问鼎中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点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25.(2019七上·东莞期中)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作为往往和国家的兴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论话秦亡】
材料一: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废除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焚百家之言……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案论》
【观点话次兴】
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三:他们勤政爱民,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二回答: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当时统治者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此外他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思想上的具体措施又是怎样的?
(4)材料三中提到的西汉帝王除了汉文帝和汉景帝还有谁?说一说“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5)说一说秦亡汉兴带给你的感想或启示。
【答案】(1)不是;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2)事件: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土地和人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4)帝王:汉武帝。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④反对奢侈浮华。
(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灭亡。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亡的原因是秦实行暴政。由此可知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百姓,不能实施暴政。否则迟早都会自取灭亡。
(2)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材料二中的“陈涉”指的是陈胜。因此材料二中“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据材料“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的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史,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设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汉朝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以身作则,反对奢华.这项措施的实行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5)本题考查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答案为:(1)不是;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2)事件: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土地和人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4)帝王:汉武帝。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④反对奢侈浮华。
(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等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理解与识记秦朝灭亡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
26.(2019七上·吉林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秦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秦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制度沿用至今?
(2)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大力推行了哪些措施?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哪两个人领导的?
【答案】(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长城
(3)陈胜、吴广。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秦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2)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长城。
(3)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
故答案为:(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长城
(3)陈胜、吴广。
【点评】学生要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人物、结果和意义。
27.(2019七上·珠海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目“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材料三: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在地方实行了“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今或县长”。
材料四: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图中战国七雄中,1、2、4、7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图代表的这个国家通过哪场战争成为实力最强人的诸侯国?
(2)材料二中的王是指谁?“初并天下”是何意?
(3)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4)材料四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最后导致了什么事件的爆发?从材料中看,秦朝的统治采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答案】(1)1楚国、2燕国、4秦国、7齐国;长平之战。
(2)嬴政(秦始皇亦可)、统一六国。
(3)郡县制。
(4)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或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法家。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战国七雄;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可根据地理方位来记忆,东齐北燕西秦南楚,中间赵魏韩(由北到南)。
(2)本题考查解读史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功劳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高,因此王的称号改为皇帝。
(3)从材料:在地方实行了“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今或县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制。
(4)本题考查秦末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秦二世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三分之二的收获上缴国家;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二世更加残暴。大量宫女殉葬,把修建墓室的工匠闷死,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对民众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至极。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900多人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在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将被处死。被迫无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故答案为:(1)1楚国、2燕国、4秦国、7齐国;长平之战。
(2)嬴政(秦始皇亦可)、统一六国。
(3)郡县制。
(4)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或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法家。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秦统一六国、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知识涉及广,需要对教材熟练掌握才能准确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