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国史纲要(上),1—12课。
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泰安大汶口墓地有4个墓群,代表4个父系家族.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其他墓群的数倍.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A.王位世袭 B.铁犁牛耕 C.地主阶级 D.财产私有
2.“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3.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获归公.此土地制度
A.被称作均田制
B.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始于商鞅变法
D.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
4.春秋时期,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诸侯及卿大夫不再满足于
“籍田"所得,纷纷醉心于“私田”,出现了开垦“私田"的热潮.这一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C.阶级结构的变化
D.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
5.下表是史籍中记载的春秋时期发生的政治事件.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政治事件 出处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去鲁国“求赙”(乞求丧葬的费用). 左传
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左传
楚庄王北上征伐“陆浑之戎”,打到周天子疆域以内,向周大夫王孙满问鼎的轻重. 史记
A.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B.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C.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D.各诸侯国和谐相处
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荀子
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 D.巩固国家统一
8.贾谊在 过秦论 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9.安车(下图)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百家争鸣”
10.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这一措施的实施使
A.宗法体系遭受了破坏 B.郡国并行成为了历史
C.藩镇割据被彻底消除 D.中央集权获得了强化
11.它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它是
A. 史记 B. 汉书 C. 后汉书 D. 三国志
12.钱穆在 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 中写到:“当时(汉初)社会风气……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自后郡国遂按年察举孝廉,成为故事.”这表明汉武帝
A.采用儒家思想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
B.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
C.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1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14.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唐末制造出火药武器,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造出指南针.古代这些成就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
15.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6.唐代中期,皇帝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使这些官员也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皇帝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宰相权力 B.废止宰相制度
C.加强地方管辖 D.确立行政中枢
1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A.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18.唐代长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都会,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唐代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对外交往开放包容 D.儒家学说广泛传播
19.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王昭君 D.李清照
20.杜甫诗歌因为“善陈时事”,被历代学者视为“诗史”。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国破”的原因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21.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社会意义在于
A.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税收
C.均田制得以维持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2.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使、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
A.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B.加强了相权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3.南宋名将岳飞所填的词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是指
A.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B.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C.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D.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24.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记载反映了
A.市民生活的富足
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25.诗句“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中“榷场”作为互市场所主要存在于
A.西周和东周时期
B.西汉和东汉时期
C.西晋和东晋时期
D.北宋和南宋时期
2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强调了
A.男女平等
B.心外无物
C.民主法治
D.社会责任
27.它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材料中“它”指的是
A.南北面官制度 B.猛安谋克制 C.保甲制度 D.八旗制度
28.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新的民族是
A.朝鲜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傣族
29.元代建立初期就面临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难题,如何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采取的举措是
A.修运河,开海运
B.迁国都,促生产
C.修驿道,设驿站
D.迁人口,兴农业
30.从元代始,行省辖区辽阔,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使其无山川险峻可依,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原则旨在
A.防止大臣专权
B.促成各地交流
C.平衡省区利益
D.加强中央集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8分)
材料一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 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0分)
32.(22分)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图1、图2对应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后者的历史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图3、图4分别指的是哪种制度 概括后者的特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5 DBBAA 6--10 CDCBD 11--15 AAAAD 16--20 AACAC 21--25 DDCCD 26--30 DBBAD
31.答案:
(1)原因: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品质:诚信或重义轻利。(2分)
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展;②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③海外(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④城市商业兴盛(或者城市的繁荣)。⑤城市格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商业街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⑦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8分)
【答案】
(1)图1:分封制。图2:行省制。(4分)
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明清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或者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④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2)图3:三公九卿制(或者郡县制)。图4:三省六部制;(4分)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4分)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