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难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宋辽夏金元时间年表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辽 916年-1125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金 1115年-1234年
元 1271年-1368年
辽和北宋长期共存;西夏跨越北宋、南宋;金与南宋长期对立;
元灭南宋,成为最后的赢家
一、辽与西夏
1、辽的统治
(1)辽的建立、辽宋关系
耶律阿保机
辽国的前身是契丹部落,契丹部落在907年由耶律阿保机统一。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
辽宋从对峙到和平
辽宋之间争夺燕云十六州
檀
澶渊之盟,带来百年和平
一、辽与西夏
1、辽的统治
(2)制度建设
契丹人引马图(辽义宗时期)
这幅图反映了契丹族的哪一特点?
这一特点如何反映在制度方面?
思考点
特点:在长期的胡汉交融过程中,契丹人在吸收汉家文化的同时,仍旧保留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生活方式、服装等)。
制度反映:南、北面官制
一、辽与西夏
1、辽的统治
(2)制度建设
南、北面官制
这就是
一国两制啊!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蕃)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代余靖
南面官:负责汉人农耕事务
胡汉分治,因俗而治
有利于各民族和平共处,维持辽国的长期稳定
一、辽与西夏
2、西夏的统治
1038年,元昊 党项族
西夏开国皇帝
三朝鼎立——辽、宋、西夏之间的关系
辽宋:从对立到长期和平;
后北宋与金结盟灭辽
宋夏:唐、宋初为君臣关系;后西夏联辽抗宋,在宋辽之间摇摆;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称臣。
辽夏:从盟国到对手,最终向辽国称臣。
背信弃约,
负心汉!
人要懂得变通!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的建立
从东北入主中原
黑龙江、
松花江流域
1114年,举兵反辽
1115年,金朝建立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对峙
一路打怪升级的女真族
二、金朝入主中原
2、定都中都
观察金、元、明三朝北京城址的变迁,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思考点
金、元、明三朝年代相隔较近,并且都城位置相互叠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三者的都城具有发展和承袭关系,对后世都城的布局也产生较大影响。
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城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二、金朝入主中原
3、制度建设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猛安谋克”有什么特点?
思考点
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辽人评价女真族的战斗力
战斗力爆表的金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思考点
1、不适应中原农耕生活,日益贫困
2、猛安谋克上层的腐化
3、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鞑靼、蒙古、契丹等)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 绍兴和议(南宋与金)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关系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岁币
岁赐
岁贡
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并立。
两宋政权民族政策较为软弱,以钱财换和平。
民族交融是主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
双向交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边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元朝的统一
成吉思汗
忽必烈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论元朝疆域之广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驿站制度
背景:元代疆域广阔,为便于对各地进行管理,修建驿道和驿站。
功能:
驿道——交通出行、运输物资
驿站——官差住宿、传递文书
“大汗的这一切事物的管理方面,比起其他皇帝、君主或普通人都更为出类拔萃。”
——马可波罗评价元代驿站制度
狗也干起拉快递的活计
驿传人员
急递铺令牌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行省制度
岭北行省
甘肃行省
四川行省
云南行省
湖广行省
江西行省
辽阳行省
陕西行省
河南行省
江浙行省
山东、山西、河北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吐蕃(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除西藏归宣政院管辖,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其余设置10个行省。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行省制度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行省权力之大,为何不会威胁中央?
思考点
从机构来源看,行省为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服从于中央。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行省制度
行省权力之大,为何不会威胁中央?
思考点
将秦岭及其以南的地区纳入陕西行省,使四川行省失去了割据称霸的条件。
从行省划分来看,形成了犬牙交错的特点,无山川险阻可守,难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汉中人的尴尬
四川人?
陕西人?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行省制度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行省制度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行省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思考点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
巩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经济文化
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后世
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
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四等人制——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色目人:西北地区各族及从中亚、东欧来到中国的人。
汉人:概括的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所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汉人。
南人:又称蛮子,指最后为元朝所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
激化民族矛盾,民变四起,但仍无法阻挡民族融合的大潮流。
元朝的民族政策引发什么问题?
思考点
1、“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羁縻府州制 D.行中书省制
2、崖山之战,这一年是公元1279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份,从此我国从一个“小中国”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中国”。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B.那时中国形成回族等众多新民族
C.那时中国农耕游牧民族和谐相处
D.那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交融
课堂练习
3.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
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
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
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
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
行省的布局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
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课堂练习
重点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政权建立
辽、西夏、金
统一历程
辽:南北面官制、
重难点
西夏:番汉官制,仿宋而建
金:猛安谋克制
制度建设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
民族关系
评价元之大一统
”四等人制“
谢
谢
聆
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