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4 14: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从这幅图片中同学们可以提取到哪些信息?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郑和下西洋、物种的交流、、、、、、、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2、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3、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飘洋过海”---美洲物种的外传
“礼尚往来”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命运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目录
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欧亚之间; 物种种类少
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外传欧洲:
(1)物种:
粮食作物、蔬菜等
一、“飘洋过海”---美洲物种的外传
在欧洲的传播相关史料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传播特点:
由拒绝到接受;由庭院种植到全面推广;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材料一 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材料二 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2、美洲物种传入中国:
(1)时间:明中后期
(2)物种:
①高产作物:番薯、玉米、马铃薯;
②蔬菜:番茄、辣椒等。
(3)路径:
①美洲→欧洲→东南亚、南亚→中国;
②沿海→内地,清代前期得到大规模推广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材料一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增长。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影响:
积极性:
①提高粮食产量;
②人口增长;
③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④推动商品经济繁荣;
材料二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摘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消极性:
明清以来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开垦造田,导致破坏生态。
1、欧亚物种传入美洲:
(1)物种:
植物:小麦、水稻;
动物:牛马猪羊、禽类
(2)路径: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美洲
(3)影响:
①推动了农和畜牧业业的发展
材料一 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所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礼尚往来”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欧亚物种传入美洲:
(3)影响:
②给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
③间接导致黑奴贸易;
④欧洲人在美洲发展大种植园经济,为其长期落后埋下隐患。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咖啡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1)路径路径
【趣味探究】
P10 咖啡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
非洲→阿拉伯→
欧洲→美洲
课外拓展——非洲物种的外传
(2)影响
积极性: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18世纪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很严肃的说“咖啡在巴黎非常普遍。很多咖啡馆都能冲制出令人大脑清醒的咖啡,走出咖啡馆时,所有人都感觉自己比进门时聪明了四倍。”
——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41.
巴西大种植园的咖啡豆采摘工
消极性:咖啡种植园见证了拉美和黑人所遭受的压迫
课外拓展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全球性;双向互补性;欧洲主导性;丰富性;长期性;结果具有双向性;
三、“命运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性:
1、世界人口增产;
2、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
3、改变饮食习惯,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
4、促进了商业贸易发展。
材料4: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积极性: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史料5: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消极性
材料一:“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适宜退耕还林的地区,农民可自愿把不宜耕种的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政府按统一标准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以及用于造林的种苗和补助。退耕还林的范畴还包括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湖和相应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光明日报》
★问题探究: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启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传入欧洲 2传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1.小麦和水稻2.畜禽物种3.非洲物种的传播
三、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四.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课堂小结
1、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2、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 .农业商品化发展 B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课堂检测
B
A
(2018年全国课标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真题回顾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