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7: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
1、春秋时期称渭阳。
2、战国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至此,改称咸阳。这也是咸阳这一名字的最初由来。
3、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
4、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著有《丁卯集》。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写作背景】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读诗词】
咸阳城东楼
许浑(hún) [唐]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jiān jiā)杨柳似汀(tīng)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wú)秦苑(yuàn)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wèi)水流。
【读准节奏】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明诗意】
今译: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中沙洲。
简析: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一上”对应“万里”,有力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今译:乌云刚刚浮起在磻溪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评析:景物描写,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今译:秦苑汉宫,一片荒凉。夕照下,鸟儿落入丛生的杂草之中,秋蝉在枯黄叶间鸣叫。
评析:颈联写所望近景,虚实结合。借写就、秦苑汉宫之废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今译:羁旅过客还是(自己)不要追问秦、汉灭亡的往事,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评析:尾联作结。融情于景。景中熔铸着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文翻译:“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词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诗人起笔直接书写怀乡之情愁,定下了全篇的情感基调。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起笔直入乡愁,是有原因的:
其一,诗人长期远离家乡,宦游长安,而今登高望远,思乡之愁难免袭上心头。
其二是眼前的“蒹葭杨柳”与记忆中家乡的“汀州”惊人的相似,这便是触景生情。
从句法上看,后一句与前一句的“万里愁”又有因果关联。眼前茫茫的秋水,苍苍的芦荻,摇曳的杨柳,都是极易引发乡愁之景,因此,“一上高楼万里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写晚眺远景, 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联想。
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主旨】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品悟艺术美】
1、《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明确:“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2、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明确: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3、赏析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诗人登上咸阳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远看似混茫无端的愁绪,实则生出真情。因为远远望去,烟迷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颇似江中的小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4、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阁”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课堂检测】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B )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2、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3、现在我们常用诗中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视频讲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