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7: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的大意。
2.通过典故和写作背景,品鉴诗词中的“愁”。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
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读诗词】
丑奴儿 书博(bó)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huán)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视频朗读】
读出感情 抽生朗读 全班齐读
【理解题目】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明诗意】
今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今译: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全文翻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词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油桶后一句结成因果关系,这一个叠句,吧前后链接起来,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因不识愁而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自己现在知愁。“尽”字极有概括力,包含了词人复杂的感受。词人过去无愁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他尝尽辛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在自嘲自讽中,作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问题探究】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结合“强”字分析)
明确: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拓展“登楼”的典故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后人常以登楼暗喻“愁”,“登楼”成了“愁”的代名词。故辛弃疾“爱上层楼”。
2.“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背景:当时南宋投降派把持朝政,而辛弃疾力主抗金,因此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
看着金兵的铁骑横行在中原大地上,看着同胞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对百姓流离的忧痛
山河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对国家临危的焦虑
南宋朝廷听信投降派的谗言,因此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对国君昏庸的悲哀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有愁不敢说,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不敢诉说的恐惧
作者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为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恨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无处可诉的怅然
他多么希望朝廷能力挽狂澜,重整河山,这种“欲说还休”之愁是收复失地的期待
总结: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这种失落的愁苦之情,古时称作“黍离之悲”。
拓展“黍离之悲”的典故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明确: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 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明确: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一生抱负不能如愿。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明确: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课堂检测】
1、理解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参考答案:(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2)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句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3、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 “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
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