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
B.xīn yī mào zhì
C.xīng qí mào jié
D.xīn qí máo jié
【答案】B
【解析】“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读作lián yī,“广袤”读作guǎng mào,“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读作 lín cì zhì bǐ。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通读四个句子,可以发现③承接上文“过去学者的学说”,谈态度,这是观点;然后①的“辩论”④的“评判”②的“修正”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排序的。因此选B。
4.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答案】C
【解析】C.有误。“只有……才……”是条件复句,不是承接复句。故选C。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答案】C
【解析】C.“求解”和“发问”语序不当,应改为“发问和求解”。故选C。
6.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答案】D
【解析】考查填写关联词语的能力。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此题也可根据关联词语的成套使用的特点来辨析。如(2)填“不论”,与下文的“都”成套使用。是条件关系的复句。再如(3)填“不仅”,与下文的“也是”成套使用。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再如(4)填“只有”,与下文的“才”成套使用。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所以选 D。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答案】D
【解析】D解释有误。“流俗”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点睛】
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8.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学士词”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9.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答案】C
【解析】C项“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其它三项表述的都是这个观点。
10.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二、填空题
11.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两个因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从而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也就是说所举实例一定要能证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如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第一次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偏见,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神话。
三、基础知识综合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 )如在国难( )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__________(A.凶险 B.凶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譬________如 国难________
(2)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
(3)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pì nàn 来原 来源 视查 视察 A
【解析】(1)注意多音字,应据义定音,如“难”,读nán,意为“做起来费事的;不容易”“不好”等;读nàn,意为“不幸的遭遇;灾难”“责备;质问”。“譬”不要读成“bì”。
(2)同音字误用情况,注意结合词义和语境做出判断。“源”与“原”的辨析: “源”表示水流开始的地方或来源,如源流、源头、源远流长、财源等;“原”表示事物的根本或开端、宽广平坦的地方、本来的样子等,如本原、原始、平原、高原、原地、原作者等。视察。拼音是shì chá,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
(3)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凶恶阴险。凶恶:(性情行为或相貌等)凶狠恶毒,十分可怕。根据句意,应选“凶险”。
四、语言表达
13.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答案】 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 示例3: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要写出成功的两个方面,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观察所给句子,结合句子特点可以写为:出发,不只是为了到达,更是为了沿途的风景;家,不只是“港湾”,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五、综合性学习
14.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答案】(1)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2)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示,根据图示中的汉字标示,即可作答。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当有“疑惑”“惊叹”“好奇”交织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理解为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字型阅读两则材料,结合材料内容,材料一美谢皮罗教授从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进而大胆地推断;材料二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人类模仿生物特点来发明制造。再结合课文“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就能从平常中获得知识。还有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
六、现代文阅读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材料】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答案】15.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16.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7.①怀疑可以辨伪去妄;②怀疑可以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解析】
15.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本文的标题给出论题,阅读全文的内容,特别是文首引用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和“‘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知,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6.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首先,明确论证方法。从“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和“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可知,本句先从正面论述怀疑的重要性,讲述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接下来从反面论述,不进行怀疑的研究学问,就是盲从与迷信。这是正反对比论证。将“治学中具有怀疑的重要性”与“不具有怀疑的危害性”进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本段的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拓展与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链接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可。根据材料“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可知,做学问不要迷信于权威,要有怀疑精神,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根据材料“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可知,做学问除了有怀疑精神,还要善于思考,仔细分析辨别。
七、作文
18.“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请围绕这个论题写一个片段,适当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答案】示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留心。当同学请教你问题而你又给出答案时,切不可洋洋自得,做出看不起同学的动作,这样会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一次考试的前夕,我复习时留心了一条十分精辟的谚语,虽然没有考到,但是,它带给我情感上的愉悦。以后我在看书时更仔细了,我的知识面扩宽了,视野也开阔了。学会留心,会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学习的兴趣。
【解析】此题是一个微型写作题目。题目要求写成一个议论性的片段,论题已给出“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就是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要求运用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比如,读了“玛利亚的寻找”让我们知道了,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美的过程。好的习惯会慢慢变成美德,当习惯成为一种美德的时候,它就会像风一样让每一棵树跟着它和谐的摇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
B.xīn yī mào zhì
C.xīng qí mào jié
D.xīn qí máo ji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4.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6.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8.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9.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10.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填空题
11.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两个因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综合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 )如在国难( )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__________(A.凶险 B.凶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譬________如 国难________
(2)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
(3)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3.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五、综合性学习
14.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六、现代文阅读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材料】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七、作文
18.“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请围绕这个论题写一个片段,适当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