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三顾茅庐 优选课时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三顾茅庐 优选课时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7:29: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纶巾(lún) 鹤氅(chǎng) 百战不殆(dài)
B.愧赧(nǎn) 沔水(miǎn) 民殷国富(yīn)
C.吴会(kuài)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D.拜谒(yè) 帝胄(zhòu) 顿开茅塞(sè)
【答案】A
【解析】A.纶巾(lún)——guān;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B.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C.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悔。
D.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C项“教悔”应为“教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南阳野人,疏懒性成
C.刘璋非立业之主 D.身未升腾思退步
【答案】C
【解析】A.所以:古义,用来……,表依据;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B.野人:古义,生活在乡间的人;今义,未开化的人,性情粗野的人;
C.立业:古今义相同,建立事业;
D.退步:古义,引退;今义,落后,退让;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答案】C
【解析】A.光阴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光阴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是主谓短语,无法与介词“对”搭配构成介宾短语;
B.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句中形容声音大,不恰当;
C.三顾茅庐: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句中形容诚心相请,恰当;
D.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句中形容同学们的准备,不恰当;
故选C。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答案】D
【解析】D.“殆”,大概,可能。正确的翻译是: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故选D。
6.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④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B.①为转折关系,②③为假设关系,④为因果关系。故选B。
7.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与其对应最恰当的下联是( )
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
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满足对联的基本条件是:应景、基本对仗、注意诵读时要上口(也就是平仄)。一般来说数字、动词、名词应尽量在上下联中都能对上。题目中的上联“两表酬三顾”的形式为:数量词+动宾短语,据此可对出下联为“一对足千秋”。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补写对联。对联有以下几种要求: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答案】B
【解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①总起,点出竹“入诗入画”;③解释提出的观点;②竹子的特点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⑤以郑板桥苏东坡为例;④写人格。整个语段的顺序,是由竹的“入诗入画”写到人的品格。因此选B。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变得漂亮 拮据的生活 行为不正 张开两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小明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热爱学习。 解说:此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答案】B
【解析】A.“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搭配不当,将“事迹”改为“形象”;
C.当数词连用表示估计时,中间不用顿号,所以将“十一、二岁”中间的顿号删去;
D.“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活泼好动”和“热爱学习”不能构成转折关系;
故选B。
10.《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火烧新野
B.曹操——火烧乌巢
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火烧连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C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改为:周瑜——火烧赤壁。
二、填空题
1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该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______________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______________三国的兴衰过程。
【答案】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 东汉末年 魏、蜀、吴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2.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 ___________、华容道义释 _____________、过五关 ______________、水淹 _______________、败走麦城。
【答案】 走单骑 曹操 斩六将 七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地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通过阅读可知,表现关羽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13.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_________________。(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____________,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______________,热情地犒劳他们。(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答案】 (1)茅塞顿开 (2)思贤若渴 (3)如雷贯耳 (4)箪食壶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意思写成语的能力。平时的学习应注意分类区别,解答本题要结合所给意思以及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回答。结合识记可以看出“茅塞顿开”的意思是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所以(1)小题应填“茅塞顿开”。“思贤若渴”的意思是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所以(2)小题应填“思贤若渴”。“如雷贯耳”意思是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所以小题(3)应填“如雷贯耳”。“箪食壶浆”意思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所以(4)小题应填“箪食壶浆”。
三、基础知识综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 )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 n(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 )耳晋谒( )愧n 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 )
A.分散B.事物之间距离远C.疏忽,粗疏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___描写,并使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贯 yè 赧 头带纶巾 头戴纶巾 C 肖像(外貌) 比喻
【解析】(1)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与书写。“贯”不要写成“惯”,“谒”不要误读作jié,“赧”形声字,脸红,故从赤。本义:因惭愧而脸红,左右结构。
(2)要根据语境、字义判断正误。带:随身拿着;携带。戴: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根据句意,应为“戴”。
(3)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根据语境,应选C。
(4)句中“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是肖像(外貌)描写。“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孔明”是本体,“神仙”是喻体。
四、综合性学习
15.《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奸巨猾等,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三国演义》我来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三国演义我来品】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三国演义》并说明理由。
(2)【三国人物我来猜】猜一猜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
①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
②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
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
16.下面是关于诸葛亮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你参照示例,写出另外列出来的六项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
(2)七擒:
(3)东和:
(4)北拒:
(5)收二川:
(6)排八阵:
17.你对《三国演义》很感兴趣,学习之余总爱捧起它,想把它早点读完。看到这个情景,你的妈妈觉得你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课外读物上面,而应该抓紧时间预习、复习功课,你却不这样认为,为了说服妈妈,你这样对妈妈说:“ ”妈妈听后连连点头。
【答案】15.(1)示例:我推荐《三国演义》。理由:首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书中刻画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我敬佩的人物。(2)①刘备 ②关羽 ③诸葛亮
16.(1)六出祁山(2)七擒孟获(3)东和孙吴(4)北拒曹魏(5)收取东川、西川(6)摆设八阵图
17.示例:妈妈,您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习语文不能死抱课本,经典名著中有许多语文知识。阅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对我的语文学习是很有益的。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合理安排时间,绝不会影响正常学习。
【解析】
15.(1)推荐理由从某一方面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或内容富有情趣,或描写精彩,或思想深刻,点明阅读的收益。推荐理由要用短语的形式,语言简洁有鼓动性。
(2)“三顾茅庐”写的是两个主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①句是对刘备外貌的描写,②句是对诸葛亮外貌的描写。
16.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17.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妈妈;其次针对情况,妈妈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课外读物上面,而应该抓紧时间预习、复习功课,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写出阅读名著的好处。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仝的屈服
鲍鹏山
①雷横打死了郓城县知县的相好白秀英,知县一心要雷横死,派朱仝押解雷横去州里判决。朱仝在路上私自放了雷横,自己去顶罪,被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沧州牢城曾经是林冲待过的地方,我们领教了那里的黑暗和无道,但是我们不必为朱仝担心,因为朱仝碰到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沧州知府。
②沧州知府见朱仝仪表不凡,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并且知道他是因为私放雷横而获罪,内心便对朱仝有了一分敬重,于是没让他去牢城营服刑受苦役,而是留在本府听候使唤。知府的亲生儿子小衙内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也很亲近朱仝,知府便吩咐朱仝早晚抱小衙内上街玩耍。
③此时的朱仝,一心想的就是回乡,和家里的妻儿团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碰到这样一个好知府,实现他的愿望应该不会等太久。
④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不是朱仝会怎么样,而是朱仝有那么几个实在不怎么样的“朋友”。
⑤刚刚半个月,梁山的“朋友”来了——宋江、吴用要逼朱仝上山。在大街上,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一直抱到城外树林里,在僻静无人处,一板斧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
⑥朱仝在树林里找到小衙内,李逵在一边拍着腰里的板斧扬扬得意。朱仝追着李逵要拼命,追到柴进庄上。柴进告诉朱仝:“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用、雷横也说:“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吩咐如此。”朱仝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朱仝怒发,又要和李逵厮并,三个又劝住了。朱仝道:“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⑦如果要我在梁山好汉中选一个最为正派而厚道的人,我一定选朱仝。《水浒传》中救人最多的,是朱仝;明明白白地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救人的,也是朱仝。《水浒传》是歌颂义气的,而论讲义气,首屈一指之人,非朱仝莫属。
⑧但是,他救过的宋江、吴用,还有雷横,是怎么报答他的呢?就是逼得他无法做人,逼得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美其名曰报答对方!更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做,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四岁孩子公平吗?对孩子的父亲,一个对朱仝颇为关照、为人颇为正派、心地颇为善良的地方官员——沧州知府公正吗?后来沧州知府亲自到城外树林中来看儿子的尸首,痛哭不已,备办棺木烧化。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⑨这出惨剧的导演是宋江,副导演是吴用,而主演则是李逵。
⑩朱仝说,若有李逵在山上,他死也不上山去。他真正想说的,难道不是:宋江、吴用的梁山,他死也不愿意去!但是,确实如宋江和吴用设计的,此时的朱仝,除了上梁山,还真是无路可走了。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是的,他上梁山了。他屈服了。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有意思的是,朱仝上山以后,根本就没有向宋江问起这件事。不必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一个无路可走的人,已经没有问责别人的资本,也没有了问责别人的心气。
马幼垣先生说,朱仝上梁山后,把这一切都宽恕了。说他是“唯大智慧能饶恕,独仁厚能刚大”(《水浒人物之最》)。我则认为,朱仝未必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他只是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与无奈罢了。
18.通读全文,说说朱仝是一个怎样的人。
19.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④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0.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
(2)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21.宋江等人设了怎样的计策,使得朱仝上了梁山?
【答案】18.朱仝是一个讲义气、正派、厚道、大量的人。
19.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上:交代了朱仝被逼上梁山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0.(1)宋江、吴用是梁山的头面人物,朱仝虽明知这是二人的计策,但自己除了上梁山,已无路可走,只好自欺欺人。(2)因为宋江等人为了让朱仝上梁山,不惜杀害了无辜的小衙内,这种手段照射出梁山阴暗和残忍的一面。
21.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并杀害了小衙内,朱仝无路可走,被逼上了梁山。
【解析】
1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仔细阅读文章对朱仝描写的情节,围绕“讲义气、正派、厚道”等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第④段“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一句承接上文,“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引出下文,所以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引出朱仝被逼上梁山的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1)说明朱仝虽知这是宋、吴二人计策,但自己无路可走,只好自欺欺人,体现了他的无奈。句(2)说明宋江等人为了让朱仝上梁山所使的手段表现出梁山阴暗和残忍的一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文章⑤⑥段的记叙可知,先是吴用、雷横稳住朱仝,然后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残忍杀害,朱仝被逼无路可走,才不得已上了梁山。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奋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快快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如此敬贤,而你却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访,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22.用10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3.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试简析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张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隆中对》一文中与本文加粗部分“诸葛亮一番议论”的内容是哪些?
25.文中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试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26.读了全文,请你任选角度,就刘备或诸葛亮的作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2.合乎题意即可,如:刘关张三顾茅庐。
23.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稳重、顾全大局 莽撞或鲁莽、直爽
24.“亮答曰……”这一段
25.①为二顾未见诸葛亮埋下伏笔;②突出诸葛亮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
③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国家大事。
26.选点要小巧,观点要正确,比如:我敬佩诸葛亮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但我更欣赏他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的上进心。
【解析】
2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此文段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
23.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人物(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根据文章的内容可概括人物形象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莽撞或鲁莽、直爽。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分析人物性格,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2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亮答曰……”这一段正是“诸葛亮一番议论”的内容。
25.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童子的话为二顾未见诸葛亮埋下伏笔;突出诸葛亮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国家大事。
26.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选点要小巧,观点要正确。写出对诸葛亮品质的赞扬即可。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纶巾(lún) 鹤氅(chǎng) 百战不殆(dài)
B.愧赧(nǎn) 沔水(miǎn) 民殷国富(yīn)
C.吴会(kuài)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D.拜谒(yè) 帝胄(zhòu) 顿开茅塞(sè)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B.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C.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悔。
D.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南阳野人,疏懒性成
C.刘璋非立业之主 D.身未升腾思退步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6.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④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与其对应最恰当的下联是( )
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
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变得漂亮 拮据的生活 行为不正 张开两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小明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热爱学习。 解说:此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10.《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火烧新野
B.曹操——火烧乌巢
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火烧连营
二、填空题
1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该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______________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______________三国的兴衰过程。
12.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 ___________、华容道义释 _____________、过五关 ______________、水淹 _______________、败走麦城。
13.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_________________。(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____________,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______________,热情地犒劳他们。(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三、基础知识综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 )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 n(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 )耳晋谒( )愧n 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 )
A.分散B.事物之间距离远C.疏忽,粗疏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___描写,并使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四、综合性学习
15.《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奸巨猾等,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三国演义》我来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三国演义我来品】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三国演义》并说明理由。
(2)【三国人物我来猜】猜一猜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
①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
②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
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
16.下面是关于诸葛亮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你参照示例,写出另外列出来的六项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
(2)七擒:
(3)东和:
(4)北拒:
(5)收二川:
(6)排八阵:
17.你对《三国演义》很感兴趣,学习之余总爱捧起它,想把它早点读完。看到这个情景,你的妈妈觉得你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课外读物上面,而应该抓紧时间预习、复习功课,你却不这样认为,为了说服妈妈,你这样对妈妈说:“ ”妈妈听后连连点头。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仝的屈服
鲍鹏山
①雷横打死了郓城县知县的相好白秀英,知县一心要雷横死,派朱仝押解雷横去州里判决。朱仝在路上私自放了雷横,自己去顶罪,被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沧州牢城曾经是林冲待过的地方,我们领教了那里的黑暗和无道,但是我们不必为朱仝担心,因为朱仝碰到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沧州知府。
②沧州知府见朱仝仪表不凡,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并且知道他是因为私放雷横而获罪,内心便对朱仝有了一分敬重,于是没让他去牢城营服刑受苦役,而是留在本府听候使唤。知府的亲生儿子小衙内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也很亲近朱仝,知府便吩咐朱仝早晚抱小衙内上街玩耍。
③此时的朱仝,一心想的就是回乡,和家里的妻儿团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碰到这样一个好知府,实现他的愿望应该不会等太久。
④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不是朱仝会怎么样,而是朱仝有那么几个实在不怎么样的“朋友”。
⑤刚刚半个月,梁山的“朋友”来了——宋江、吴用要逼朱仝上山。在大街上,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一直抱到城外树林里,在僻静无人处,一板斧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
⑥朱仝在树林里找到小衙内,李逵在一边拍着腰里的板斧扬扬得意。朱仝追着李逵要拼命,追到柴进庄上。柴进告诉朱仝:“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用、雷横也说:“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吩咐如此。”朱仝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朱仝怒发,又要和李逵厮并,三个又劝住了。朱仝道:“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⑦如果要我在梁山好汉中选一个最为正派而厚道的人,我一定选朱仝。《水浒传》中救人最多的,是朱仝;明明白白地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救人的,也是朱仝。《水浒传》是歌颂义气的,而论讲义气,首屈一指之人,非朱仝莫属。
⑧但是,他救过的宋江、吴用,还有雷横,是怎么报答他的呢?就是逼得他无法做人,逼得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美其名曰报答对方!更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做,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四岁孩子公平吗?对孩子的父亲,一个对朱仝颇为关照、为人颇为正派、心地颇为善良的地方官员——沧州知府公正吗?后来沧州知府亲自到城外树林中来看儿子的尸首,痛哭不已,备办棺木烧化。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⑨这出惨剧的导演是宋江,副导演是吴用,而主演则是李逵。
⑩朱仝说,若有李逵在山上,他死也不上山去。他真正想说的,难道不是:宋江、吴用的梁山,他死也不愿意去!但是,确实如宋江和吴用设计的,此时的朱仝,除了上梁山,还真是无路可走了。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是的,他上梁山了。他屈服了。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有意思的是,朱仝上山以后,根本就没有向宋江问起这件事。不必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一个无路可走的人,已经没有问责别人的资本,也没有了问责别人的心气。
马幼垣先生说,朱仝上梁山后,把这一切都宽恕了。说他是“唯大智慧能饶恕,独仁厚能刚大”(《水浒人物之最》)。我则认为,朱仝未必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他只是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与无奈罢了。
18.通读全文,说说朱仝是一个怎样的人。
19.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④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0.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
(2)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21.宋江等人设了怎样的计策,使得朱仝上了梁山?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奋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快快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如此敬贤,而你却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访,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22.用10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3.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试简析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张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隆中对》一文中与本文加粗部分“诸葛亮一番议论”的内容是哪些?
25.文中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试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26.读了全文,请你任选角度,就刘备或诸葛亮的作为,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