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卷(四)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D)【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卷(四)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D)【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04 09: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D)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小白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3.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4.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纯碱 ⑤生石灰 ⑥食盐
A. ①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⑤
5.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6.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相互之间不发生反应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KOH HNO3 NH4Cl B. K2CO3 Ba(NO3)2 NaCl
C. KNO3 HCl NaNO3 D. FeCl3 NaNO3 KCl
7.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含有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 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
8.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甲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乙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乙中液面上升,此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甲和乙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A. 甲:CaCO3、稀盐酸;乙:Ca(OH)2溶液 B. 甲:Na2CO3、稀硫酸;乙:NaCl溶液
C. 甲:Zn、稀硫酸;乙:Ba(OH)2溶液 D. 甲:Cu、稀硫酸;乙:BaCl2溶液
9.下列反应属于酸碱反应的是( )
A. Cu(OH)2+2HNO3=Cu(NO3)2+2H2O B. CO2+H2O=H2CO3
C. 2KMnO4K2MnO4+MnO2+O2↑ D. HCl+AgNO3= AgCl↓+HNO3
10.向盛有50g10%Ba(OH)2溶液的烧杯中慢慢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如图(纵坐标表示烧杯中其他量的变化)所有有关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错误的是( )
11.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 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B.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 溶液的pH
12.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硫酸溶液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 )
A. 小于7 B. 等于7 C. 大于7 D. 都有可能
13.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 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 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14.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发生化学反应,有无色气体放出,也可能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 )
A. CaCl2  KOH  Na2CO3 B. Na2CO3  BaCl2  HCl
C. K2CO3  HCl  NaOH D. CuSO4  HNO3  NaCl
15.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分子式是CsOH,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CsOH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
B. CsOH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 = Cs2++2OH-
C. CsOH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D. CsOH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分子式为CsSO4
16.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固体可能含有CO32-
B. 某无色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
D. 验证烧碱部分变质,先加少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将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B.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C. 向盛有相同质量锌和氧化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D.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18.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 )
A. Ca(OH)2和 H2 B. CaCO3、NaOH和H2
C. NaOH和Ca(OH)2 D. Ca(OH)2、CaCO3和H2
1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 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的溶液
B. 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C.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D.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则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20.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
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
③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
A. Na+、CO32-、SO42- B. Cu2+、CO32-、SO42- C. Cl-、CO32-、SO42- D. Na+、Ba2+、Cl-
二、填空题(共30分)
21. (6分)硝酸钠溶液中含有Cu(NO3)2、AgNO3、Ba(NO3)2三种杂质,为使三种物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提供的试剂是Na2CO3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那么所加试剂顺序是(1)__________, (2)__________,(3)__________。
22. (6分)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C点溶液的pH值__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3. (4分)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车内的12吨多浓盐酸泄漏,事故现场 出现大量白雾,环境监察部门组织大批人员对泄漏的浓盐酸进行处理,紧急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来中和土壤的酸性,使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事故现场出现大量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__________性,这个性质属于浓盐酸的__________性质 (填“物理”或“化学”)
(2)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处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从可行、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
(3)环保检测人员对处理过的废液进行检测。取少量废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无色酚酞 试液不变色,则下面推断合理的是__________。
A.溶液一定呈酸性 B.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C.白色粉末一定没有残留 D.白色粉末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4. (6分)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5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 (1)观察5瓶溶液的颜色,溶液呈__________色的是CuSO4溶液。
(2)取少量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放入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 CuSO4溶液,可鉴别出NaOH溶液和 BaCl2溶液。写出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请简要写出鉴别剩余两瓶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
25. (8分)从HCl、NaCl、NaOH、Na2CO3、Ca(OH)2几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混合。
(1)若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小,可能的组合是__________。
(2)若混合的溶液质量不变,但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剩下的几种组合中,若产生气体与加入稀硫酸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则这样的组合可能是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26. (8分)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1)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Ⅲ.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
27. (6分)小金探究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金先将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然 后对滤液的成分提出了下列四个假设: 甲:滤液中只含氢氧化钠 乙:滤液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丙: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丁: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请指出哪种假设不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着,小金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小金的设计方案能说明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应吗?评判理由是_____________。
28. (8分)小金利用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探究二氧化硫、亚硫酸钠(Na2SO3)等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如下:
【步骤】Ⅰ.先关闭止水夹,将注射器1中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压入充满二氧化硫的三颈烧瓶中。Ⅱ.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Ⅲ.观察、记录实验现象。Ⅳ.对实验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三颈烧瓶内液体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资料】(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类似于二氧化碳
(2)二氧化硫易溶于水。(3)亚硫酸钙(CaSO3)白色、难溶于水。
【交流】(1)步骤Ⅱ的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由步骤Ⅱ的现象得出“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Ⅳ中,猜想有:①溶质是氢氧化钠;②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③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步骤Ⅳ中,如果在注射器2中装入碳酸钠溶液,并压入三颈烧瓶中,来验证猜想②.对此方案进行评价:
四、计算题(共8分)
29. (4分)如图所示是浓盐酸试剂瓶标签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10%的稀盐酸360g,需要这种浓盐酸溶液的质量约为_______g
(2)取某固体碳酸钠样品10g(所含杂质不与酸反应),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恰好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2g,请通过计算求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0. (4分)某同学为探究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第四次实验中合金里的铁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则其中X=__________,Y=________。
(2)该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A 2.D 3.C 4.D 5.A 6.C 7.B 8.C 9.A 10.D
11.C 12.C 13.B 14.B 15.C 16.D 17.C 18.B 19.D 20.A
二、填空题(共30分)
21. (6分)(1)NaCl溶液(2)NaOH溶液(3)Na2CO3溶液
22. (6分)盐酸;硫酸钠,氯化钠;大于
23. (4分)(1)挥发 化学 (2)氢氧化钙或Ca(OH)2 (3)C
24. (6分)不(1)蓝 (2)CuSO4+2NaOH=Na2SO4+Cu(OH)2↓ (3)取少量剩余两瓶溶液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分别滴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是H2SO4溶液,没有现象的是HCl溶液
25. (8分)(1)HCl,Na2CO3或Na2CO3,Ca(OH)2 (2)HCl+NaOH==NaCl+H2O;2HCl+Ca(OH)2==CaCl2+2H2O (3)Na2CO3,Na2CO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26. (8分)I.(1)除去CO2和HCl气体 (2)验证CO2是否被除尽II.ABCIII.97.6%
27. (6分)(1) Na2CO3+Ca(OH)2=CaCO3↓+2NaOH(2)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会反应生成沉淀,不共存(3)不对,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滴入氯化钙溶液也是无明显现象,所以不能说明是刚好完全反应
28. (8分)(1)氢氧化钙溶液进入三颈烧瓶中,溶液变浑浊 (2)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氢氧化钠和亚硫酸钠 (4)不合理,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干扰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四、计算题(共8分)
29. (4分)(1)100 (2)53%
30. (4分)(1)240;0.6 (2)56%
【单元检测】科学九年级(上册)测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