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3 18: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
历 史 试 题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指出:在古希腊,政治是与城邦相关的一切事务,人们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到政
治领域中。政治领域的自由不是一种个人独享的权利,而是集体权利压倒个人权利,主
要以掌权者即“多数人”的宽容为基础。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实现了公民内部的政治平等 B.立足于维护城邦的集体荣誉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D.加速城邦体制逐步走向衰落
2.《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的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
卖到国外或杀死……赋予家长对其他家庭成员的铯对权力,可以把子女出卖为奴”。这说
明《十二铜表法》
A.加强了贵族的法律解释权 B.激化平民与贵族矛盾
C.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平性 D.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3.进入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对所有权包括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返回占有诸权都
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最具代表性的罗马法典《学说汇纂》则完全是一部私法学教科书。
这说明罗马法
A.注重公民道德建设 B.具有法理深邃的特点
C.重视维护个人权利 D.推动了自然法的完善
4.苏格拉底认为,追寻智慧的首要前提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求
知心和一股执着的求知欲。要排除一切有碍于追求智慧的事物,勇敢地向智慧挺进。因
为,只有智慧才是终极幸福的基础和永恒的保障。这一观点
A.凸显了美德的本性是知识 B.呈现出主观主义色彩
C.旨在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 D.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5. 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许多市民虽然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
宗教仪式却采取了默认态度并坚决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
以宗教活动满足精神需要。这说明当时
A.教会放松对市民生活的控制 B.社会观念处于转型时期
C.文艺复兴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D.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6.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
重恩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些思想特点
A.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c.束缚了人们的冒险探索精神 D.表明资产阶级反对禁欲主义
7.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
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
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
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A.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B.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C.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D.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8. 16-17世纪,大批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来到拉丁美洲,成立了众多教会,组织印第安人迁
入传教区进行劳动以获得上帝福音,还为原住民们建立医院和大学。由此可知
A.西欧文明具有包容性 B.宗教改革具有进步性
C.拉美经济具有落后性 D.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9.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
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
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A.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B.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D.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
10.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谈到伊丽莎白女王(1558年-1603年在位)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时
指出:“女王早期的国会高贵大方地顺从她:中期的国会愤怒地服从她:晚期的国会却几
乎要起来革命”,这是英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英国政治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 B.议会阶级属性的变化
C.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D.工业生产方式的扩展
ll.卢梭不仅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广闻博识的植物学家。伏尔泰在文学、哲学启蒙
著作外,还在研究牛顿物理学新成果基础上写下了科学著作《牛顿哲学原理》。康德在
46岁之前的主要著述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这说明了
A.启蒙运动得益于宽松自由学术环境 B.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精神思维相近
C.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进步 D.科学思想是启蒙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12.咖啡是17世纪从土耳其引入欧洲的,1650年左右出现了最早的咖啡馆,到1700年已经
遍州开花。咖啡馆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比一般酒馆更为安静齐整的环境,人们可以在
此阅读报纸,获取新闻,探讨学术。这种现象
A.提高了欧洲的文化水平 B.消除了不同阶级的差别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13. 16-17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
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
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出现以上不同现象
的根本原因在于
A.思想家水平的不同 B.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C.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 D.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
14.“把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的力学统一到机械运动这门统一的学科里,正确反映了宏观物
体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和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大飞
跃。”材料中的科学理论 ’
A.推动蒸汽机改良 B.促进了电力工业发展
C.解释了光电效应 D.揭示了时空本质属性
15.“古典物理学进入鼎盛时期;化学也已完成了它的革命,取得了精密科学的地位并获得了
广泛的应用:生命科学也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新的学科纷纷建立,现代
科学体系开士厶形成。”下列科技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牛顿建构经典力学体系 B.瓦特研制改良蒸汽机
C.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 D.美国造出电子计算机
16. 1694年,伦敦商人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贷给国王巨额军费。为了防止资金
被滥用,英格兰银行建立了严格的信用制度,军费的批文除了要议会通过,还需要英国
国王的印章。由此可知,英格兰银行信用制度建立的背景是
A.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早期殖民侵略扩张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7. 1761年,英国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主要管理国家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等:到
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加到48个,政府在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
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得到加强。这反映了
A.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自由党人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C.英国政府机构膨胀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工业革命促进国家职能的现代化进程
18.美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口袋否决权”现象: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
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
袋,使法案自行无效。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
一规定体现了
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B.一总统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C.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D.司法权受行政权的制约
19.有学者认为: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
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
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0.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为君主立宪政体,但规定帝国皇帝拥有任命官吏、
创削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权力;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为民主共和政体,但规定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此现
织主要反映了
A.国家元首无权任命内阁成员 B.德国的保守势力强于法国
C.宪法的内容具有很大伸缩性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21.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提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能
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
A.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阐述
C.印证巴黎公社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D.为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奠定基础
22.18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需求结构。这些需求中既有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旺盛需求,又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性需求,也有对奢侈品包括异域奢侈品的渴望和需
求,还有对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这种全方位的需求结构
A.有利于代议制政治发展 B.反映出社会风气趋向奢靡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D.刺激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23.英国的《谷物法》对进口食物课以很高的关税,它的辩护者称英国应维持工农业之间的
经济平衡,土地贵族的利益必须得到维护。而得到工人和工业家大量捐款的反谷物法同
盟则与之辩论,最终于1846年政府废除了《谷物法》。这表明当时英国
A.劳资双方的矛盾趋于缓和 B.食品工业打压外来竞争者
c.新旧阶级政治影响力消长 D.民主权利是斗争主要目标
24.据统计,在1901年的英国,面包、茶(添加了砂糖和牛奶)、咖啡、马铃薯已成为大
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用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 B.经济和民生严重依赖殖民地
C.民众生活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D.新科技直接改善了民众生活
2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迅猛。化学工业中,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据世界
首位,染料、医药、照相用化学品驰名世界:1913年德国电器制造产品占世界的35%:
发电机、造船、汽车制造尤为突出:德国经济的发展突出表明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后起国家可以借助新科技实现弯道超车
c.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D.统一的世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
26. 1908年,列宁在总结巴黎公社教训时说道,无产阶级固然不可轻视和平的斗争手段,因
一为这些手段在革命的准备时期是必要的,但是无产阶级一刻也不应当忘记,阶级斗争在
一定的条件下就要采取武装斗争和国内战争的形式。他意在强调
A.巴黎公社建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 B.公社社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C.俄国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D.俄国社会存在和平斗争的可能性
27.十月革命后,列宁系统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把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概括为:“允资”、
“用资”、“学资”、“胜资”,并详细阐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这一理论
A.推动苏俄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奠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D.成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理论源泉
28.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
的五分之一和生内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
A.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 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29.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
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A.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危机加深,世界局势紧张
30.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原本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地区,而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田纳西
河流域人均年耗电量已达1180度,而当时全国人均年耗电量只有850度。到60年代初,
该流域的人均年耗电量已3倍于全国平均数。田纳西河流域耗电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 B.该地区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C.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增加
31. 1945-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改革,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民用航空、电
信业等基础工业部门收归国有:并颁布《国民医疗保障法》,规定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
医疗制度等。这表明
A.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B.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
C.工党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战后英国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32.冷战时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我们非共产主义世界的人……必须保证非发达国
家,在民主世界的范围内,通过我们的大力援助,顺利进入经济成长时期,并且不受共
产主义讨好和利诱。罗斯托的言论
A.满足了新兴国家的愿望与要求 B.反映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非常相似 D.意在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性
33.不结盟运动成立时,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
拉美国家开始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
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体现了
A.雅尔塔体系走向崩溃 B.拉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C.美国放松对拉美控制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4.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
转变”。对其经济举措表述正确的是
A.扩张货币刺激通胀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提高企业所得税率 D.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35.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六七十年代,韩
国、新加坡等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将大约30
个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称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丛以上变化
可以看出
A.发展问题是战后各国的首要问题 B.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
C.战后新兴力量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D.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力扩大
36.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
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依然陷入了一场
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C.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37.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该图说明了
增长率(%)
A. 1955年实行的贸易保护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B. 1965年开始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状态
C.20世纪80年代美国强化经济干预利于经济恢复
D.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38.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仍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
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B.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9.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极力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先后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对外实行贸易保
护主义政策,2018年8月掀起对华贸易战。2020年2日英国正式退出欧洲联盟,逆全
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40.《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该书描写
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汤姆叔叔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与该书风格接近的是
A.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 《人间喜剧》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老人与海》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40分,其中第41题16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列知识结构导图反映人类历史是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克服问题和困难,从而取得历史的
发展和进步。
一一摘编自熊国荣《统编版高中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策略》
根据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某一问题或多个问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 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竞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的军机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的人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迅速膨胀,对别国内部事务的干预也明显增多,一些原来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局部冲突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重大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纠对南斯拉夫内部民族冲突的干预,就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和平”与“小战争”的共生并存,“大和平”使“小战争”得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衍生和发展,而“小战争”则成为“大和平”条件下释放郁积矛盾、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方式,更成为超级大国维持其统治秩序的手段。
——摘编自张宏志《剧变后的反思:苏联解体与中关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主要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冷战的启示。(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呈现的特点及成因。(5分)
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CDCDB 6—10.ADDBC 11—15.BDBAC 16—20.ADCDC
21—25.DCCCB 26—30.CBAAB 31—35.ACDBC 36—40.CDBD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6分)(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4分)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任答4点,4分)
(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发展。(任答4点,8分)
42.(12分)
示例一
论题:科技进步、经济体制创新、经济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阐述:经济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从根本上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人类发展经济的举措包括科技进步,如生产工具的进步、三次科技革命等;调整经济体制,如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等;建立经济秩序,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
总之,在经济发展中应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体制适时调整,建立公平的经济秩序,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示例二
论题: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阐述: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旧的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引发改革和革命,适应经济基础的新的社会制度亟待建立,从而出现社会转型问题。如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俄日通过资产阶级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等。
总之,政治制度及体制需要适应时代经济发展,适时创新调整,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学生有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亦可。)
43.(12分)(1)后果: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军备竞赛激烈;美苏国家经济负担沉重,经济地位下降;信任危机加深;意识形态对立严重。(5分)
启示:冷战无赢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2分,言之有理即可)
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区域性动荡加剧。(2分)(或和平与动荡并存)。
成因: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世界力量处于重新分化与重组中;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显现。(3分)
同课章节目录